乡村振兴 | 深汕少数民族村道明路通啦,村民们喜上眉梢

读特记者 彭绍焕 施培选 通讯员 彭小睿 刘淑芳
2020-07-16 14:49
摘要

红罗畲族村民几经迁徙,在2001年彻底走出大山,在罗裙山下建起红罗新村,但村民老家及所分的山林地都还在山上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简称“深汕合作区”)有着悠久生活历史并保留着独特习俗的红罗畲族村,是深圳市唯一的少数民族村。今年4月中旬,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深汕管理局接到了红罗畲族村反映的一条修路诉求:“红罗村口到老村口的山路是我们畲族进出罗裙山的唯一通道,我们希望能把这条道路扩宽硬底化……”

▲红罗畲族村门楼村口。

接到诉求后,市交通运输局深汕管理局立即组织现场调研,将红罗畲族村村道提升改造作为“四好农村路”建设项目,优先保障资金进行提升改造。两个月后,原本坑坑洼洼的泥土路被全新的水泥路面所取代,村民们盼望已久的“致富路”在绿意盎然的山间盘旋,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打通扶贫攻艰、乡村振兴“快车道”。

▲盘旋上山的“致富路”。

作为深圳唯一拥有农村的地区,深汕合作区在今年4月正式吹响了年内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号角,努力建设与总体规划科学衔接,具有深圳标准、体现深汕特色的都市乡村。按照“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总要求,深汕合作区把建设“四好农村路”作为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着力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的重要抓手,努力使农村公路成为产业路、致富路、幸福路。

红罗畲族村是深圳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同时也是国家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被深汕合作区列为乡村振兴八大示范村之一,将按照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的目标来培育打造。

▲早期的红罗村土路。

晶报APP记者了解到,红罗畲族村民几经迁徙,在2001年彻底走出大山,在罗裙山下建起红罗新村,但村民老家及所分的山林地都还在山上。新村到老村口长约1.5公里、不足3米宽坑坑洼洼的山路是村民进出罗裙山的唯一通道,也是村民从事生产劳作的必经之路。过去,村民往来这条山路经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如今,这条山路已修建成4.5米宽的水泥路,道路全线设置标志标线标牌和护栏等安全设施,并根据需要增加会车平台。

红罗畲族村将新修的道路取名为“道明路”。村委主任蓝榕来告诉记者,这条路是村民们盼望已久的脱贫路、致富路,极大地解决了村民生产生活的出行问题。

念好“山海经”,打响“文化牌”。“我们当时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提交了修路诉求,没想到能够在短短的两个月完成提升改造。”蓝榕来说,道明路的开通,为红罗畲族老村提升改造为乡村旅游目的地创造了条件,村里准备在今年9月启动登山月活动,并以此为契机,保护好、培育好、利用好红罗村畲族文化资源,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

▲如今的红罗村新路。

市交通运输局深汕管理局局长杨晖表示,目前,全市只有深汕合作区有农村道路,他们将对照“四好农村路”要求,对全区农业园区、贫困村落和少数民族村落的农村公路进行重点提升。除了实现农村公路的硬底化外,接下来还将完善城乡公交线网,实现建制村“村村通客车”,让广大村民出行“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

村落林子里的养蜂人蓝容生对此也十分期待,他在山上的老村养了150多箱蜜蜂,道明路修通后,极大地便利了他上山管理蜜蜂养殖,乡村旅游发展起来后,他的蜂蜜也就不愁销路了。“致富路修通了,我们奔小康的步子也快了。”他说。

▲深山林子里的养蜂人。

■侧记:村落林子里的养蜂人

随着“道明路”的贯通,红罗村村民喜上眉梢、笑靥如花。而藏在深山的少数民族村落里养蜂人,他们如同辛勤劳作的“蜜蜂”,继续酝酿着幸福甜美的美好生活。

■晶报APP记者手记:

广东最小的行政村——红罗畲族村,又到仲夏繁星时节,红色的罗裙山麓,绿茵遍野蝉鸣池夏,山鹰盘桓云上,阳光透过云缝,洒在斑驳的老瓦上。檐下,一位红罗村畲族老人编制着竹篓,偶尔看看一旁嬉闹的小孙子,转头又听到远处传来嘹亮动听的山哈歌……山里人恬淡而悠然的生活,让不少“久在樊笼中”的城里人羡慕不已。

(晶报供稿)

编辑 刘珂

(作者:读特记者 彭绍焕 施培选 通讯员 彭小睿 刘淑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