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特区报的故事 | 父亲遗物中的特区报通讯员证
深圳特区报
2022-06-17 09:05

■ 黎晓斌 文/图

2019年5月7日,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在病房里收拾遗物的时候,发现他的贴身钱包里,有一张过了胶的卡片与身份证放在一起,打开一看,原来是“深圳特区报特约通讯员证”。那一刻,我泪如雨下。

我的父亲黎德奎1945年10月生于广东东莞一个农民家庭。他常说自己生于战火摧毁后用残墙断瓦堆积而成的泥塘草寮中。自幼家贫,几经磨难,父亲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学上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精神追求。他抓紧一切机会读书,借助微弱的烛光,阅读了大量小说、散文、中外名著,为后来长期业余写作打下了扎实的文字基础,也铸就了他正直不阿、乐观奋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984年,父亲加入了深圳建设的大军,住简易房、睡天然铺,和千千万万特区建设者一起,和千千万万普通党员一起,把自己人生最精彩和最丰盛的年华奉献给了特区建设事业。他的人生奋斗就是时代和国家前进的缩影,是这一代人精神的见证——虽然困难重重、条件不足,但始终执着、始终坚持,创造美好明天。

无论工作多忙,我父亲都没有放下过读书与求学。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写作,在整理遗物时,我在他的抽屉里找到了几本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了他发表在报刊、杂志、电台的稿目,其中有散文、小说、游记、报告文学、评论、新闻稿件,总数超过200万字,他以“为民请命、仗义执言”自勉,写身边事、说真话、讲态度,这份执着与真诚也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其中,发表在《深圳特区报》上的文章最多,那一份份剪报,一个个铅字,是父亲奔波于深圳大街小巷的心血,更是对国家、对这片热土发自肺腑的深爱。那些年,父亲几乎每年都获评“特区报优秀通讯员”,还因此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诚实勤奋、互助互爱”是多年来父亲通过言传身教送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每天晚饭后,家里会关掉电视机,我和姐姐在灯下学习,他读书写作,妈妈做针线活,从不间断。邻居传来电视节目的声音,我们家更多的是钢笔在稿纸上写字的声音。那些年洪水经常淹进家里,我们哭丧着脸把冰箱电视机抬到床板上、衣柜顶,父亲会跳到水里抓鱼抓虾给我们讲笑话,让我们勇敢面对困难,教我们勤勉做事、真诚待人,教我们正直善良,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人。这些态度、这些情感,后来都变成了深圳特区报《鹏城今版》的市民声音、家庭故事,也深深影响着我们。我读初三那年,父子俩同时登上了《深圳特区报》“鹏城话公德”征文比赛的领奖台,从报社领导手中接过奖状,成为我珍贵的记忆和不断前进的动力。10年后,我作为新闻工作者,采访了北京奥运会,父亲没有特意夸奖我,但我看到,他笑得很甜。

2015年开始,父亲遭受病魔折磨,经历了多次大小手术,几乎住遍了广州、深圳的各大医院,他的身体不断受到伤痛摧残,但是他始终积极应对,乐观面对。

他留给我们最后的文字中写道:“我的一生是诚实的一生、勤劳的一生、勇敢坚强的一生。”直到离开我们的那一天,他依然是《深圳特区报》最忠实的读者。

(原标题《父亲遗物中的特区报通讯员证》)

编辑 特区报-连博审读 吴剑林审核 特区报-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