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报40年 | 佳作诞生记之深企援疆闯出治沙新路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泳/文 齐洁爽/图
2022-06-12 08:31

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是全国唯一一个嵌入沙漠的县城。5年前,远道而来的深圳特区报采访组走进该县环塔百万亩防沙治沙生物质能源林基地,采访了深圳中环油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中环油)承接的中国-联合国绿色扶贫项目。

2017年7月17日,主题为“深企援疆闯出治沙新路”,副题为“投资4.6亿造出30万亩沙海绿洲 带动附近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消息,在《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刊发。消息产生很大反响,获得了2017年度广东新闻奖二等奖、深圳新闻奖一等奖。该扶贫项目在2019年被选入联合国和中国合作四十年减贫案例之一。2021年,麦盖提县防沙治沙中心荣获全国先进集体。

“当年采访的事,仿佛就在昨天发生的一样。”中环油董事长李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感谢深圳特区报的大力支持,鼓舞着我们不断前行!”

深圳中环油新能源有限公司在条件艰苦的沙漠地区坚持连年投入,为当地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生态效益。图为新疆麦盖提县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

差一点失之交臂

2017年7月,深圳特区报启动大型扶贫系列报道——“大局”,兵分10路,采访深圳对口扶贫的全国7个省(市、区)34县。这一系报道共编发36个专版。

其中,新疆喀什是行程最远的一个采访点,距离深圳5000多公里。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乘机飞抵乌鲁木齐,经停一个多小时后,再飞喀什,仅飞行时间就要7个多小时,从喀什坐中巴到麦提盖县又要3个小时。这个采访小组的领队是时任深圳特区报编委张宝兴,组长是时任政治新闻部主任助理石义胜,还有组员任琦、李舒瑜、齐洁爽、徐兴东4名记者。

“虽历经万里之行,却差点与这个防沙治沙的优质题材失之交臂。”石义胜回忆说,深圳民营企业中环油投入4个多亿在南疆沙漠造林治沙这个线索最初并不在报道计划内,因为麦盖提县并不是深圳对口帮扶地区,深圳媒体此前一直没有报道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报社同仁跟石义胜提及这么个事,但当时在喀什的工作行程已经拟出来了,各个采访点也跟深圳援疆前线指挥部作了接洽,增加一个绕道的采访点,不但远,而且不是对口帮扶地区,值不值?

凭着职业敏感,石义胜觉得这个点值得一去,因为当时深圳援疆主要依靠财政和国企在投入,民营企业虽然捐钱,但鲜见产业帮扶。中环油在条件艰苦的沙漠地区,坚持连年大手笔投入,没有直接的经济回报,却为当地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生态效益,此事新闻价值、示范意义非同一般。

“去!这样的题材求之不得。”张宝兴听了汇报后当即拍板,调整行程,腾出一天,用于绕道麦盖提县采访。

李铁回忆说,采访组到来时,当地刮起了沙尘暴,记者们顶着风沙深入沙漠采访,让他很感动。他说:“深圳特区报记者不远万里来到这个偏远的地方,是第一家采访我们的深圳新闻媒体,给我们加油鼓劲,太给力了!”

聚力建设“生命绿洲”

采访组在防沙治沙生物质能源林基地采访了一整天,素材十分丰富,可以写成一篇数千字的通讯。张宝兴却认为,好文不在长,这个内容更适合写成消息。采访组“忍痛”舍弃了大量材料,写成了一篇800多字的消息,精炼却充分地报道了深圳企业在沙漠里种下“绿色长城”的壮举。

中环油创造的绿色奇迹,背后是特区人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拼搏精神,是尊重自然、相信科学的实干精神,是不计得失、胸怀大局的奉献精神。从此,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洲,牵动了众多深圳人的心。两年后,石义胜和同事再次不远万里,踏进了这片热土,写了一篇5500字的长篇通讯,于2019年9月20日在《深圳特区报》整版刊发。石义胜笑着说:“再次回访,一来是为了回应大众的关切,二来是把当年‘忍痛’割舍的素材再做深入挖掘,不留遗憾!”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如今,昔日的不毛之地告别了风沙肆虐,变成藏富于林的金山银山、守护百姓的生命绿洲。李铁告诉记者,中环油已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耕了9年,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成功造林50万亩,通过项目建设带动了农民增收,为南疆四地州连片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作出了贡献。深圳特区报的报道让社会关注到了中环油在沙漠治沙的生态效益和社会价值,很多企业看了报道后也参与进来,深化生态援疆、产业援疆,延伸产业链。展望未来,李铁信心满满,坚信明天会更好。

(原标题《佳作诞生记之深企援疆闯出治沙新路 绕道采访 抓到计划外好料》)

编辑 编辑-许家宜(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特区报-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泳/文 齐洁爽/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