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骨科团队成功完成多例人工智能(AI)术前规划操作系统辅助下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标志着医院骨科团队在关节置换领域迈入了“数字化”和“精准化”的新时代。
患者毕阿姨今年65岁,左髋关节疼痛已经折磨她长达多年,辗转各家医院求医,中药西药吃了不少,却总是治标不治本。
近期,毕阿姨左髋部疼痛加重,活动明显伸限,辗转来到中山七院骨科就诊。术前X光检查显示毕阿姨左侧髋臼变浅,大量骨赘形成,股骨头向外上脱位,股骨头变形,囊性变。毕阿姨尽管行动不便、疼痛难忍,却对手术顾虑较大。
“如果不进行手术根治,日后不但难以行走,更会因为长期不运动,使得心肺功能下降,生活质量下降。”骨科医生说。患者和家属一致决定进行手术,但手术的难题却也如同“拦路虎”一样出现。
检查发现,患者左侧髋关节发育不良(Ⅱ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复杂全髋关节置换术,一直以来对众多关节外科医生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和需要持续钻研的课题。因为其不仅在术中常常会面临许多难以处理的棘手问题,术前规划难以面面俱到、没有对一些关键细节提前做出预案,同样会大大增加手术难度,使手术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因为术后脱位、下肢不等长等问题引发医疗纠纷。如何做到“微创、快速、精准”地完成手术,成为了最大的难题。
人工智能髋关节置换术前规划系统(AI-HIP),帮助患者术前进行精准术前规划,能够帮助老年患者解决了手术精准度、速度的难题,那么毕阿姨的手术难题能迎刃而解吗?
中山七院骨科团队在与AI公司联系讨论,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使用AI系统辅助置换全髋关节。专家在系统中上传患者的CT资料,AI便能快速完成术前规划,并针对患者术前合并的发育异常和退变畸形,由AI对复杂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个体化选择人工关节假体类型进行精细比对分析,通盘考量畸形髋关节的旋转中心、偏心距、下肢长度以及假体方位,从而快速、精准、高效地为术者提供最佳手术方案。
在医院骨科团队的努力和AI术前计划的辅助下,所用假体型号、角度与术前设计规划中完全一致。
传统髋关节发育不良关节置换手术一般需要3个小时左右,对主刀医生的技术能力和耐心尤为考验。在有了AI的术前规划下,手术中减少了反复对比调节假体的次数,手术时间明显缩短,2小时内手术即完成,出血量也明显减少。
一台全膝关节置换术是否成功,主要看中立位对线、旋转对线和平衡三个部分。人工关节置换术非常依赖于主刀医生的经验判断和患者的解剖特征以及精准的术前测量和规划,而三维术前规划大大减小了误差,尤其在面临关节畸形等复杂患者时,AI辅助系统为精确性手术提供了解决方案。
患者与医生合影
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趋势,骨科疾病也有增长趋势。由于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精准度要求高、医生学习曲线长,骨科AI与手术导航解决方案,为医生提供覆盖术前规划、术中导航和术后随访全流程的关节置换解决方案,不仅能够有效提高骨科手术的精准性、标准性和安全性,还能帮助更多青年医生和基层医生顺利开展关节置换手术,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原标题《更精准!中山七院成功开展人工智能辅助关节置换术》)
见习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桂桐 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