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播观 | “报刊有机运动”视角下的反转新闻辨思
2022-05-25 15:47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丁 骋   张 威

本文从“报刊有机运动”视角切入,从新闻事实的动态性与新闻报道的静态性、新闻事实的复杂性与个体认识的局限性两组矛盾中,分析媒体在实践中产生业务性反转新闻的合理性。并借用“报刊有机运动”理论,对新闻媒体和新闻行业的启示性指导,提出媒体应在前期秉持客观公正态度,认真核查信源,在出现反转后及时纠正自身错误,并在媒体内部通力合作和媒体行业相互协作中,共同规避非业务性反转新闻。

【关键词】报刊有机运动   反转新闻   新闻媒体

反转新闻是指最初以新闻的面目出现,但随着更多信息被披露,事件要素与最初呈现的内容部分或完全不符,使得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和态度出现转向的新闻传播现象。[1]无论是业界对反转新闻的盘点,还是学界对反转新闻的探讨,大多持批判态度,去分析反转新闻对民众、新闻行业以及社会的负面影响,缺乏对反转新闻的辩证认识。

本文基于马克思的“报刊有机运动”理论,从新闻媒体的角度将时下反转新闻,分成业务性反转新闻和非业务性反转新闻两大类。其中业务性反转指媒体基于规范的新闻报道程序,随着报道的推进而发现新的信息,进而改变原报道结果的现象;非业务性反转则是指媒体没有严格遵守规范新闻报道程序,为满足自身某种需要片面报道新闻,导致结果反转的现象。同时借用“报刊有机运动”理论,分析业务性反转新闻产生的合理性,探讨非业务性反转新闻对于新闻媒体的可规避性。

一、“报刊有机运动”视角下业务性反转新闻的合理性

(一)新闻事实的动态性与新闻报道的静态性

从新闻的五要素来看,一条新闻可以被概括为“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出于什么原因做了什么事情”,是事实的静态报道。但“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新闻事实不会因为新闻报道的出现而停止演变,当事实发展到报道所没覆盖的局面,反转新闻由此产生。

如2019年的“河南周口男婴丢失案”,案件最初是一个无辜母亲带着孩子散步,孩子意外被偷,母亲重金悬赏的悲情故事。但随着警方的介入调查,事件完全改头换面:孩子被偷是母亲自导自演,且是与一位已婚干部所生。案件从5月16日进入公众视野到5月20日真相大白,媒体在这5天内进行大量的跟踪报道。以《新京报》为例,报道内容涉及:《重走周口男婴失踪案现场:三条可能逃逸线路均能躲过监控》《周口被盗男婴已被警方找到 安全无恙》《2分钟看周口男婴丢失事件:全网关注嫌疑人向警方自首》《周口男婴丢失事件系女方自导自演闹剧 多名参与者被拘留》《周口丢失男婴生父为在职干部 系家庭矛盾引发丢婴闹剧》等,整个流程媒体虽紧跟警方的调查,报道内容仍在层层反转。但从“报刊有机运动”视角来看,这种反转是几乎不能避免的业务性反转。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时效性是新闻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媒体必须对动态新闻事件做出及时反应。但反应的结果只能是静态的新闻报道,报道的静态对应事实的动态,就无可避免地被反转。但马克思曾指出:“报刊总是常变常新……今天它所报道的事实或所发表的见解中的错误之处,明天就会自己推翻自己”,[2]正是在不断“推翻”自己的过程中,静态的报道会随着媒体的“有机运动”被连接成线,最终完成对新闻事实的动态呈现。

(二)新闻事实的复杂性与个体认识的局限性

从本体论上看,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3]媒体的新闻报道可以看作是本体对客体的一场认识活动,最终呈现出新闻认识结果(新闻报道)给受众。但认识是有限的,无论是记者还是媒体都无法拥有全知认识,报道视角与专业水平都是基于自身的文化水平等,具有局限性。这种基于片面认识产生的新闻认识结果,往往会出现前后不一致的现象,也就是新闻反转。

马克思曾就摩泽尔总督指责《莱茵报》刊登反映该地区出版不自由等问题的文章中,没有详尽解释细节和全部原因而做出回应:“记者只能把自己视为复杂机体的一个器官,并自由地为自己挑选一种职能。”[4]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报道者在面对复杂的新闻事实时,所能认知和反映的,只可能是他所选择的主观性事实,而经此发出的新闻报道,也在很大程度上会无可避免地走向反转。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媒体议程设置能力被大大削弱,话语权被新兴意见领袖、网民等分割,再加之新闻环境复杂性的提升,个人认识的局限性会表现得更明显。

2017年“江歌案”走入公众视野,这场“女孩为救室友无辜被杀”的社会案件引发热议,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都进行了大量报道,其中《新京报》旗下《局面》栏目的25条相关视频很受关注。节目聚焦江母和刘鑫两个人的关系,旨在探究事情成因,促进二人的沟通,却被众多网友批评为刘鑫开脱。但无论是制片人王志安还是《局面》整个栏目组,都尽可能地以第三者的视角,去呈现江母和刘鑫的状态与言辞,相较于大多数媒体只对江母进行采访,《局面》更为客观。但“江歌案”远不是靠采访受害者母亲与其中的当事人,就能被完全真实呈现的,舆论环境的复杂性也让他们的报道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由此可见,在复杂的新闻事件与社会环境面前,个体对新闻事实的呈现,只能是其基于自身职能的认识结果,只是新闻事件的一部分,但只要结果并非虚构,即便引起反转也仍属“有机运动”。

二、“报刊有机运动”视角下非业务性反转新闻的可规避性

“报刊有机运动”理论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对新闻媒体而言,“报刊要通过由许多人分头去做一小部分工作,一步步掌握全部的事实”,[5]媒体内部需要分工并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若出现偏差要及时纠正,确保媒体是在有机运动着的。其次是对整个新闻行业而言,“只有在人民报刊的各个分子都各向一面发展并各成一行的条件下,真正‘好的’人民报刊才能形成[6]。”不同媒体构成一个有机的新闻行业,只有相互间通力合作,才能形成良好的媒体生态结构。接下来,从新闻媒体、新闻行业角度具体探讨非业务性反转新闻的可规避性。

(一)新闻媒体:保持内部的“有机运动”

1.前期:记者应秉持客观公正态度,认真核查信源

反转新闻的态势可分为首发期、反转期、爆发期与平息期。媒体若能在首发阶段就保证报道程序的规范性,则可以规避非业务性反转新闻的出现。在这个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的,就是深入新闻事件一线的记者。

2020年的“鲍毓明性侵养女案”,就是典型的记者在报道初期对信源核查不清,片面报道导致的非业务性反转新闻。在此案的发酵过程中,《南风窗》与《财新新闻》两家媒体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前者将此案推入公众视野,引发社会热议,后者在舆论鼎盛之时推出反转新闻,被批“为鲍毓明洗白”。据统计,《南风窗》的《涉嫌性侵未成年女儿三年,揭开这位总裁父亲的“画皮”》一文中,有16条事实性信息没有交代消息源,且所有关键信息均出自或疑似出自李星星口述;而《财新新闻》报道的34条事实性信息中,仅有1条未交代消息源。后来事实也证明《财新新闻》的报道更接近事情真相,《南风窗》的报道更像是以“弱者”的悲惨经历博取眼球。这充分说明新闻记者在采写过程中对信源核查的重要性,以及要始终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听信一家之言,说片面之词。

根据“报刊有机运动”理论,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虽只是“复杂机体的一个小小的器官”,不具备反映整个新闻事实的能力,但采写程序一定要规范,需要以人民性为指导,将人民摆在工作的重心。这就要求记者面对新闻事件时不能有私欲,要以公正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去如实报道。

2.中期:媒体内部通力合作,保持“有机运行”

“报刊有机运动”理论强调事实呈现的动态性,但动态性的前提是媒体始终维持着“有机运动”的状态。这具体表现在媒体的机构式新闻生产中,无论新闻事件复杂程度如何,都需要媒体内部不同部门、不同环节、不同人员之间,按照一定程序去有机配合,这是由新闻组织机构本身的内在有机性所决定的,这种有机性也决定了“机构新闻”生产本身的有机性和新闻真实的有机性。[7]

2018年的“重庆公交坠江案”可谓近年来反转新闻的典型,先是对私家车女司机的讨伐,后来是对公交司机的谩骂,但真相却是乘客在公交行驶过程中恶意攻击驾驶员酿成惨剧,可谓一波三折。虽然在此事件中,众多媒体推波助澜,发布不实信息,但《新京报》对该事件的报道,却彰显“报刊有机运动”理论的要义。

事情发生后,《新京报》的“沸点”栏目率先公布警情通报:《重庆警方:正全力搜救坠江大巴车》,随后在“要闻”“沸点”实时更新现场救援情况——《重庆万州公交坠江 应急部调派40吨打捞船救援》等;在私家车女司机被“污名化”时,“快评”栏目发布《重庆公交车坠长江,别让“女司机”背锅了》,引导舆论良性发展;在事件真相逐渐明朗的情况下,“动新闻”栏目推出《动画揭重庆公交越线与正常行驶轿车相撞坠江》《3D还原重庆坠江公交水下搜救》等还原现场动态;警方调查清楚后,“沸点”又第一时间推出《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原因公布:司乘争执互殴致车辆失控》公布真相,并在“快评”栏目推出相关评论,对事件进行反思;事后“我们视频”推出《陈迪说:重庆大巴车坠江,如何防范无知无畏者》来提出建议,让报道更具建设性。正是媒体各部门的协作配合、联动报道,才让这样一个疑云重重的新闻事件报道,变得不那么棘手,整个报道过程都处于“有机运动”状态,全部事实也才得以显露。

3.后期:及时纠正非业务性错误

“报刊有机运动”是根据报刊每日出版与讲求时效的特点,说明在媒体报道事件时,新闻真实表现为一个过程。[8]而在当下,报纸已满足不了大众的信息需求,人们也不再仅通过每日出版的报纸获取新闻。

新闻实时产生并实时得到传播,“有机运动”的时限也需从每日提升到实时。这就要求媒体在发现所报道的事件出现新变动的时候,第一时间进行补充和澄清。

以2020年年初的“双黄连事件”为例,1月31日新华社官方微博“新华视点”,发布“双黄连口服液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博文,之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进行转载。这是一条明显断章取义、缺乏科学依据的新闻,网友也很快提出质疑,但两家主流媒体均未第一时间做出回复,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第二天才发文:“抑制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特别提醒:请勿抢购自行服用双黄连口服液。”言语间为自己开脱,认为是公众断章取义,并非自己业务失范,大大损害了在受众心中的公信力。因此,新闻媒体在发现出现新闻失实时,要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向公众道歉并纠正偏差。

(二)新闻行业:媒体间相互协作,共同建构新闻事实

从新闻行业诞生至今,各个新闻媒体间一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彼此之间虽存在相互竞争关系,也需要通过相互竞争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但比竞争更重要的是,媒体间的相互合作。因为不同新闻媒体之间的有机关系,是完成新闻有机真实呈现的基本保障。[9]不同媒体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共同报道,来更加全面地展示新闻事实,使媒体的报道尽可能还原事实。[10]

2018年,一篇来自“有槽”的自媒体文章《王凤雅小朋友之死》一夜刷爆朋友圈。文章讲述了2岁半女孩王凤雅的妈妈,在“水滴筹”筹得15万元之后,不去治疗濒临死亡的女儿,反而为儿子治疗兔唇,最终导致王凤雅不治而亡。随着后续报道的推进,这篇文章被证存在多处失实:捐款金额并非15万,王凤雅家人也从未放弃治疗。

虽然事件发生巨大反转,但从“报刊有机运动”视角来看,不同媒体在对此事件真相进行调查的同时,也从不同角度完成对新闻事件背后复杂社会问题的整体建构。以“有槽”为代表的自媒体,更多关注王凤雅的家庭问题;《观察者网》更想探究事情的真相与王凤雅家人的后续行动;澎湃新闻则推出《“王凤雅之死”背后的法律问题》等,从法律的角度探讨这一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央视新闻在事后发表《真相已浮出水面,谁该反思?》等文章,对事件暴露的网络慈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规范众筹平台运营的建议。

根据“报刊有机运动”理论,报刊会根据人类社会的不同需要,按照共同的规律和不同的分工作有机运动,完成各自承担的不同使命。[11]从微观层面来看,“王凤雅事件”是典型的反转新闻,根源在于自媒体的片面报道,若从宏观层面来看,最终报道结果仍是“有机”的。因为各媒体从各自角度展现了这一事件的不同侧面,形成互补,最终展现了一个复杂的新闻事实。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应通力合作,彼此间优势互补,共同规避反转新闻的出现。

三、结语

“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频出,影响媒体的公信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从业者和研究者来说是宝贵的知识财富,“报刊有机运动”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思想对新闻媒体正确认识反转新闻具有指导意义。

从“报刊有机运动”视角看待当下的新闻反转现象,可以发现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具可规避性。但“报刊有机运动”理论的核心,在于媒体进行新闻报道要忠于事实、遵守新闻规律、服务于人民。这一理论的前提是媒体在报道时不能谋私,要秉持专业的态度与客观公正的视角,执行严密的采写程序,尽最大可能呈现新闻真实面貌。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探讨“报刊有机运动”理论对新闻媒体规避反转新闻的指导意义。

作者丁骋系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

作者张威系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刘峰.新闻反转剧背后的媒体课题[J].新闻与写作,2014(05):74-7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2.

[3]叶俊.新闻的有机运动:新闻真实的概念与实现方法[J].编辑之友,2016(04):48-5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7.

[7]杨保军.论新闻的“有机真实”[J].新闻大学,2020(01):40-52+126.

[8]陈力丹.马克思论“有机的报纸运动”[J].新闻界,2017(04):102-103+108.

[9]杨保军.论新闻的“有机真实”[J].新闻大学,2020(01):40-52+126.

[10]叶俊.新闻的有机运动:新闻真实的概念与实现方法[J].编辑之友,2016(04):48-51.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8.

编辑 编辑-刁瑜文(客户端)审读 舆情研究部-李诚审核 朱玉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