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报人访谈 | 张炯光:奔跑在深港两地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2022-05-24 09:44

岁月流金,葳蕤生香。时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经理、香港办事处主任张炯光已经70多岁了,回忆起40年来,《深圳特区报》大胆创新,敢为人先的历程他感慨良多。作为一名曾经奔跑在深港两地的老报人,张炯光见证了深圳的蝶变与香港回归祖国,以记者的视角记录了深港两地的深度合作。

40年前,第一份正式创刊的《深圳特区报》墨香飘溢,诞生在一间简陋的铁皮房里。张炯光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当年的情景。“平房,瓦顶,木桁架,百十来个平方米,用半挡子砖墙隔作四五间。电话只有一部,黑色手摇还要给总机报上号才能接通,常常听不清楚,导致接听者扯着嗓子喊,一喊,整个编辑部人员都陪着听。门口挂着一块如砧板大小、白底红字的牌子,上面是五个仿宋体美术字: 深圳特区报。”

张炯光谈道,“从试刊到创刊,《深圳特区报》一路走来,艰辛不易,也坚定不移。它从一株小小的萌芽发展成全国有影响力的报纸,是一代代报人的努力。”在这里,他开启了新闻理想。他采写的《八家“万元户”提供无息贷款14万元》荣获1983年广东省好新闻作品二等奖。

在创刊第二年的9月,《深圳特区报》就在香港成立了记者站,创下内地地方报纸的第一。张炯光也成为内地地方报纸首个驻港记者。他回忆,《深圳特区报》在香港的发行从每天800余份很快上升到近万份。“过去是报纸下午抵港,隔天才发行。现在是凌晨到,当天发行,散发着油墨香的《深圳特区报》与香港当地的报纸同时上架。”随着影响力的提升,《深圳特区报》也不断扩大在港发行。张炯光介绍,1995年11月开始,《深圳特区报》进入香港“7-11便利店”集团旗下的200个分店零售。

作为一名记者,张炯光还亲自见证了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他回忆说,《深圳特区报》非常重视,在香港回归一个月前就开始推出报道,每天至少7条稿件,最高峰时,每天达到11条稿件。1997年7月1日,《深圳特区报》又以重要版面和大篇幅发表香港回归的报道。

张炯光告诉记者,当时在香港跑新闻,有一个原则,就是选择对内地有促进和借鉴作用的事物、事件进行报道。比如,香港红磡隧道收费模式、香港的楼盘管理等等。“写什么,怎么写,要顺应我们改革开放大潮,我们能从中可以借鉴的题材。”

回忆往昔岁月,不负韶华。张炯光表示,他采写的一些报道,能为当时神州大地的改革开放带来一些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便很欣慰,这也是记者的责任所在。

(原标题《老报人访谈 | 张炯光:奔跑在深港两地》)

编辑 吴徐美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特区报-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