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改革,深圳和罗湖的经验被点赞!亮点都在这

​ 读特记者 余海蓉 通讯员 深卫信
2017-09-01 21:21
摘要

作为国家首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深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以基层医疗集团为主要形式的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实现发展方式由“以医院为重点”向“以基层为重点”转变,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治本之策,事关整个医改成败。而医联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则是推进分级诊疗的两个重要抓手。

作为国家首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深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以基层医疗集团为主要形式的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实现发展方式由“以医院为重点”向“以基层为重点”转变,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加快构建和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以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群众受益,实现“强基层、促健康、降成本”的改革目标。

9月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务院医改办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全国医联体建设现场推进会,深圳和罗湖的改革经验被充分肯定。会议认为,深圳市和罗湖区党委政府以敢于担当、善于创新的改革魄力与智慧,坚持为民导向,创新体制机制,创造了医联体建设的新鲜经验。

那么,深圳和罗湖在医联体的建设上有哪些经验?

“罗湖模式”建立四个共同体

2015 年,深圳以罗湖区为试点,启动以行政区(功能区)为单元的医疗机构集团化改革。

罗湖区以医疗机构集团化改革为载体,以建立医保费用“总额管理、结余留用”机制为核心,以做强社康中心、做优家庭医生服务为抓手,通过打造管理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服务共同体的方式,探索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

改革两年多来,取得了“四提升两下降”的成效:社康服务能力明显提升,预防保健能力提升、患者满意度提升、医务人员收入提升,而医院运营成本下降,居民就医成本下降,有效解决了“医院愿意放、人才下得去、基层接得住、群众愿意去”的问题,“强基层、促健康”的医改目标成效初显。

“两级架构”优化资源布局

今年,深圳在全市全面推广罗湖模式,在各区都将建立基层医疗集团。

未来深圳的医疗服务体系将分为两级架构: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两级

”分工明确,上下贯通,防治结合,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基层医疗集团主要通过整合区属公立医院、社康中心组建而成,承担区域内的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家庭医生服务。

区域医疗中心由市属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升级而成,主要承担疑难复杂病症的诊疗服务、医学人才培养、重点学科建设、重大医学科技攻坚等任务。

深圳在全市规划布局了15家基层医疗集团和17家综合性区域医疗中心。截至目前已有11家基层医疗集团组建成立,基本实现了全市每个区至少有一家区域医疗中心、一家基层医疗集团,每个社区有一家社康中心。2016年,全市15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住户占比达到95%以上。

政府从财政补助、医疗收费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综合施策,引导区域医疗中心与基层医疗集团建立专科医疗联盟,通过派遣专家、专科共建、业务指导等方式,支持基层医疗集团提高技术水平。目前,已经建成运行心血管、眼外科、康复、脑卒中、胸痛、精神卫生、儿科等7个专科医疗联盟。

同时,全市二、三级公立医院全部设立专责机构,负责协调双向转诊工作,落实“四个优先”:即基层医疗集团内各医院将专科号源优先配给社康中心,对社康中心上转的病人实行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将出院病人下转至社康中心,由其负责跟踪随访。

制定清单引导医防融合

政府逐步将基层妇幼、慢性病、老年病等“预防、治疗、管理”相结合的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基层医疗集团,引导公共卫生机构主动融入基层医疗集团服务,实现“医防融合”。

制定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责任清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清单、公共卫生机构目标任务清单,整合预防保健、临床诊疗和康复护理服务链条,为市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

政策倾斜做强社康

“强基层,促健康”,政府加大对社康的扶持力度。

社康规模将扩容:我市将实施社康中心扩面提质工程,在现有630家社康中心社区全覆盖的基础上,在大型商业综合体、企业总部、工业园区、商贸中心区等再新增600家左右便民社康机构。

社康服务将更丰富:

●政府投入4.9亿元新增彩超、胃镜等常用检查设备

●社康中心常用药品配置将从530种增加到1380种,慢性病可开具“长处方”

●允许符合条件的社康中心开设康复护理等床位、开展门诊手术,符合规定的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用人政策向社康倾斜:

●安排财政专项补助,鼓励三级医院专家到社康中心坐诊或开设工作室,专家诊查费可按社康中心举办医院的标准收取。

●安排不超过35万元的一次性生活补助,鼓励取得国家认可的住院医师或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的毕业生到社康中心工作;在条件成熟的社康中心推行社区医生年薪制,按不低于基层医疗集团公立医院同级专科医生的薪酬核定年薪。

●对基层医疗集团内取得副高以上职称且愿意长期扎根基层的全科医师,其岗位聘任可不受所在单位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数量的限制。

政府对社康补贴增多:

●门诊补助最低标准提高到40元/人次,高于三级医院门诊补助标准。

●家庭医生服务,每一签约参保人每年补助120元。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年70元/每常住人口。

●家庭病床建床费提高到100元/床,巡诊费提高到80元/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社康首诊更优惠:

●二、三档医保参保人,首诊选择到社康中心并按规定转诊,门诊费用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一档参保人,个人账户只需要支付70%,另外30%从统筹基金支付。

综合改革维护公益性

深圳还通过深化基层医疗集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内增活力,维护基层医疗集团公益性。

在管理体制改革上,以区属公立医疗机构集团化改革为抓手,推动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政事分开改革;在基层医疗集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推进医院管理团队职业化,逐步取消公立医院的行政级别。

在运行机制改革上,对基层医疗集团实施绩效考核,将社康中心诊疗量占比、双向转诊比例、居民健康改善等列为重要考核指标,促进其落实以公益性为核心的运营管理目标。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开,与财政补助和院长奖惩挂钩。在绩效工资分配上,向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全科医生和进驻社康中心的专家等基层医务人员倾斜,引导其落实“强基层、促健康”的责任。

四大亮点被“点赞”

与会代表不仅听取了深圳和罗湖的改革经验介绍,还现场观摩考察了罗湖医院集团东门、翠岭和黄贝等3家社康中心,罗湖区人民医院和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深圳和罗湖改革的四大亮点被大会“点赞”:

一是系统优化,将罗湖区人民医院等5家医院和23家社康中心,组建为统一法人的罗湖医院集团,按照“人员编制一体化、运行管理一体化、医疗服务一体化”的原则,成立医学检验等六个资源共享中心和人力资源等六个管理中心。

二是服务协同,将医联体建设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机融合,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包括院前预防、院中诊疗、院后康复在内的全程医疗健康服务。

三是机制创新,以医院集团打包整体支付为纽带,建立“总额管理、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机制,推动集团主动控制医疗服务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药费用。

四是激励引导,将居民健康状况等内容作为主要量化指标进行考核,并将结果与财政补助、集团领导班子年薪挂钩;实施基层全科医生享受公立医院在编人员同等待遇措施,将基层工作经历作为集团医务人员职称、职务晋升的条件等,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激励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促进了分级诊疗。

专家点评: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杂志主编代涛: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有两个重要抓手:一个是医联体建设,一个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联体建设是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再造和重组,现在老百姓就医是到不同的医疗机构,病人往上走,医疗服务碎片化、不连续,老百姓看病觉得很麻烦。我们通过组建不同区域的医联体,可以让老百姓通过家庭医生签约,获得医联体内全方位、全周期的、连续的医疗服务,方便老百姓。

医联体的建设,除了政府的强力推动,最重要的是建立医联体内部的利益共享机制,让医联体的机构通过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等,都能实现自身的利益和发展。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区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医联体的试点,不断总结经验。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黄葭燕教授:

罗湖医联体走了一条非常有前景的道路,通过各种政策把医生引下去,二三级医院的专家在社康开设工作室,家庭医生入户充分了解居民的健康情况;在社康检查,报告由集团医院集中出,社区看病服务与医院相同,居民有了信任感,自然就分流到基层。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以前有病才去看医生,而罗湖做的是“没病先预防”,先做疾病筛查,这就是大健康的概念。罗湖模式为全国医联体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改革思路。

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申曙光教授:

深圳医联体的建设实现了医疗资源有效的配置,真正做到了分级诊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健康管理,达到了促进健康这个最根本的目标。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医联体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根本性的转型,这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强基层除了加大投入,更重要是培养人才。要把家庭医生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来抓,从建立体制机制、提升社会地位、培养模式、上下流动等方面着手,提升基层的能力水平。

见习编辑 张克

(作者:​ 读特记者 余海蓉 通讯员 深卫信)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