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特区报的故事丨我获得特区报万元报料大奖

韦建诚
2022-05-14 10:52
摘要

今年1月24日,《救护车5分钟到场 清水河疫情管控区内一突发心梗患者化险为夷》一文刊发在《深圳特区报》第3版头条位置

今年1月24日,《救护车5分钟到场 清水河疫情管控区内一突发心梗患者化险为夷》一文刊发在《深圳特区报》第3版头条位置。这是我采写的一篇独家新闻,《学习强国》紧跟着也转发了。我为自己又一次传播了正能量感到欣慰,这也是我36年来坚持给特区报写稿的初心动力。

算起来,我在《深圳特区报》已刊发文图近3000篇(幅)。最多一次是1994年2月28日,当天我有6篇新闻报道同时刊发在特区报上。这些年来,我荣获6个新闻奖,有4个是由《深圳特区报》申报的。

我在1984年闯深圳时,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由于结缘《深圳特区报》,新闻写作和摄影技术逐步提高,文图还频频刊发在中央和省级媒体上。

我的第一次投稿就产生了影响。1986年初,我在深圳一家酒楼见到就餐的装卸工受到服务员冷落,内心深受触动。当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我,斗胆将此事写成稿件投稿特区报。没想到,稿子很快见报,这家酒楼立即进行了整改。一篇200余字的“小豆腐块”竟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这使我深深认识到党报的影响力。从此,我坚定了为特区报报料、写稿的信心。

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我常常下班后骑自行车到特区报,在报社总编室写稿,一是可当面请教编辑在写作上给予指点,二是完稿后可就地交给编辑们,有疑问处可当场搞清。已记不清有多少个除夕之夜都是在特区报总编室度过的了。由于记者、编辑们不断给我出点子、指路子,我的写作质量和数量逐年提高,尤其是一些热点、难点报道见报后,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1994年12月3日晚11时许,我在特区报总编室写稿,当时的市红十字会医院打来电话称,他们收治了一位骨折的小患者,是被母亲推到车轮底下所致。当时总编室领导让我去了解一下情况,我立刻赶赴现场。第二天我又想办法采访了当事人,并迅速赶写出稿件。12月5日,特区报头版刊发我采写的《恶母“噬”子》一文,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并配短评。次日,特区报又在头版进行追踪报道。这一社会新闻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并引出了讨论话题,被评为1994年度深圳十大新闻之一,也荣获年度“深圳新闻奖”。

2005年4月,我通过朋友认识了爱心人物丛飞,当时丛飞患病无法演出,没有收入,身陷困境。我想,好人必须要有好报。我萌发了找党报来采访报道丛飞的念头,于是找到了当时《深圳特区报》“鹏城今版”报料。4月12日,由特区报记者采写的首篇关于丛飞的长篇通讯《有点伤心,但不后悔》在《深圳特区报》“鹏城今版”刊发,拉开“爱心市民”丛飞系列报道的序幕。随后,深圳特区报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一直跟踪报道,使丛飞的感人事迹在深圳乃至全国引起巨大的反响。

那一年,我也因为报料多,新闻性强,获得《深圳特区报》第一个万元报料大奖,而且一跃成为特区报2005年度报料之星。回首过往,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内心的喜悦。在此,再次道一声:感恩你,特区报!

(原标题《我获得特区报万元报料大奖》)

编辑 编辑-黄小菊(客户端)审读 刘春生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