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的植物与金属、不锈钢组成的盆景景观、电子废弃物做成的植物、用不同颜色的电线做成的蔬菜、南瓜……一场绿意盎然又充满艺术生趣的展览,也让我们身处都市的人们开始以全新的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存在等等问题。这就是“生——杨光作品展”想要传递的艺术理念。
展览海报 图片由深圳美术馆提供
作为深圳美术馆以“关注当代、关注本土”的学术方向下诞生的“1+N项目”在2022年的首次活动,“生——杨光作品展”在策展人游江的精心策划下,于4月28日至5月8日在深圳美术馆展出。该展通过影像、生态雕塑、装置等多种形式展现了艺术家杨光2000年以来的有关人、社会与自然关系探讨主题的作品,呈现出杨光的创作成果和风貌。
正如游江所言,杨光的艺术探索发端于自身区域文化的浸染,触发于生存经验的转变,成就于社会思潮的变迁和审美趣味的迭代。可以说,他的艺术实践过程,体现出的是在消费时代的背景下、城市化的进程中艺术家基于生存境遇、艺术本体语言的当代思考。
不断探索新雕塑材料可能性
出生于广东潮安的杨光2001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现为深规院·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院艺术总监、中国雕塑学会理事。其作品以雕塑、影像、行为等媒介,探讨人与自然、科技及城市进化等母题。作品入选第十一、十二届全国美展,第二、三届中国雕塑大展、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等展览,在业内获过很多大奖。
艺术家杨光 图片由深圳美术馆提供
20世纪80年代,杨光随父母迁居深圳。40年来他亲历了经济特区飞速现代化的过程,目睹了现代化给这座城市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从乡村到都市的变迁也让这名本土雕塑家的探索深入到城市的肌理,为他的艺术探索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支撑深圳这座城市变化的,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而是建立在以电子工业为基础的新型的工业化以及信息化,这是深圳城市的特点,也是生活在深圳这座城市让一代年轻人最为感同身受的地方。身为其中的年轻艺术家,杨光行走在城市之中,在关于现代化、生态问题的思考中,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临风》 电子废弃物 2019 图片由深圳美术馆提供
读懂杨光的艺术,材料正是关键点。从电子绿植到形态逼真的水果,从“别样的风景”到新盆景系列,杨光的作品一直关注当代雕塑材料的问题,着力进行新雕塑材料可能性的尝试。
从一颗尘埃到电子废弃物;从金属材料再到电线,杨光的作品给人以熟悉的“陌生感”。这源自他使用的材料都来自我们周围的生活中。比如在废弃电路板系列中,他从在华强北收集了大量别人不要的电子废弃物,别人扔掉的“垃圾”在他这里成为艺术的材料。“深圳华强北是一个符号,非常有名,电子产业也成为深圳给别人的印象。而且我们都在使用电子产品,这些电子元器件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当他们丧失了功能,它们去哪儿,可能很多人没想过这些问题。”
展览现场 图片由深圳美术馆提供
所谓无用之用,杨光用这些材料做成了植物,远看像是真的绿色植物,走近了发现它们是由一片片电子元器件组成。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以未来的眼光看,科技到底会引领我们去向何方?
科技的广泛使用也为我们带来生活的便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沟通方式以及生活的节奏;但另一方面,现代化、高科技给这个时代和人的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后果又是什么呢?杨光的作品正是围绕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展开的。这本身也因为杨光也是个“科幻迷”,涉猎了大量的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他对未来有着深度的研究和观察,才使得他的艺术能穿透作品本身带来观众无限的思考。
“生态雕塑”独树一帜
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著名艺术评论家孙振华认为,杨光是国内比较自觉地关注生态问题的艺术家之一,他这种向园艺领域借用雕塑材料和形式的创作方法,是对当代雕塑的一个贡献。
杨光为观众导览 图片由深圳美术馆提供
杨光长达十几年所创作的《新盆景》系列成为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这一系列同样也是来自杨光的生活。杨光介绍说,他父亲喜欢盆景,在家里会摆放很多盆景。杨光受此启发,对岭南最常见的盆景方式进行了转化,自然的盆景变成了植物与不锈钢、金属的结合,赋予了更有文化张力的形态和具有雕塑的空间方式。杨光说:“我希望在这两种材料的碰撞中,让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有机生活》 电子废弃物 2022 图片由深圳美术馆提供
杨光的《新盆景》系列中蕴藏的“生态雕塑”概念也为后来艺术界所重点关注。两种完全不同的材料并置所产生的对比效果非常强烈。孙振华认为,杨光是国内雕塑家中最早使用活的树木作为雕塑材料的艺术家之一,他对这一课题探索持续多年,在他的努力下,活树木转化为生态材料,继而为生态雕塑的概念提供了有力的作品佐证,同时,活树木也成为他个性鲜明的雕塑语言。
以作品对话“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曾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探讨重要命题。近年来,生态艺术也逐渐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像杨光这样的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发端和成长于本土,在创作中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用审慎的态度面对西方艺术传统,在创作中融合中西的技法,追求观念的表达,努力建立个人的艺术图像和体系,并在不断地追求和实践中逐渐形成自身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策展人游江导览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杨光以敏锐的眼光与独特的手法、与城市唇齿相依的材料,用作品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具有生态关怀和思考的艺术世界。
在游江看来,2000年以来,杨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主题方面创作的探索,从具体的作品来看应当始于影像作品《小鹿》,随后经过了《我们的相遇就只有那一刻吗?》、《让所有黑色的兄弟都站起来》、《剪水》、《洗石》等自然艺术项目的实践,最终他将植物与不锈钢、金属现成品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盆景》系列、 《植物的胜利》、《折枝》以及我们熟知的《有机生活》等系列作品。其中,《新盆景》系列作品是具有生命的“动态”的雕塑,他们一直生长着,在具体的创作中,他将具有四季面目的树与消费时代的现成品、或者工业时代流行材料的结合,创造出既和谐但在视觉上和心理上又给人一种互相对抗和挣脱的感受。
观众看展 图片由深圳美术馆提供
观众在看展拍照 图片由深圳美术馆提供
杨光谈到,艺术对他而言是个非常自然的过程,比如在创作影像作品《小鹿》时,他每天骑着车子载着小鹿的标本,穿梭于各个场景之中。每个场景都有故事,并非单一存在。他在这样的创作中也对哲学终极的问题有了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去向何方。
对杨光来说,在做艺术的过程中也是生命体验的过程,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去感受,去了解。正如展览的主题“生”一样,“生,也是生命、生活、生长和生态的意思。”
(原标题《深度|艺术家杨光:以雕塑新材料关照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