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报40年 | 佳作诞生记之报道“募师支教”:公益“好新闻”开时代风气之先
深圳特区报记者 戴晓蓉
2022-04-28 07:58

1998年7月22日的《深圳特区报》上,一篇名为《招募20名青年志愿者赴黔从教,两千鹏城儿女竞相报名》的短消息,让“募师支教”这个词,第一次走进了很多人的视野。当年7月,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首次面向全社会招募青年志愿者,赴贵州贫困山区的中小学从教,支援贫困地区的振兴发展,两千多名深圳有志青年踊跃报名参与,在全国一时开风气之先,被传为佳话,也由此拉开了深圳20多载募师支教公益事业的序幕。

这则由深圳特区报记者申应东采写的消息,荣获第九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成为了见证那段火红岁月和历史的佳作。

“自讨苦吃”的事有没有人干,是个好话题!

“说起这个稿子的诞生,可以算是个意外的收获,这是我不经意间从广告里淘来的一个新闻!”作者申应东回忆。

1998年7月21日早晨,申应东在办公室随手拿起一份几天前的《深圳特区报》翻阅。一则醒目的套红公益广告很快吸引了他的注意。“那是一个由深圳团市委刊发的广告,要面向全市招募20名青年志愿者,赴贵州最贫困的山区去从教一年,每月工资400元。”

看完广告,申应东陷入了思考。当时,深圳特区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区,很多深圳人的月工资已经是好几千块,像这样“自讨苦吃”的差事,会有人去做吗?“我越想越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如果没有人报名,这个事情值得探讨;如果有很多人报名,那更是一个好新闻。”

放下报纸,申应东就骑着单车来到了当时位于荔枝公园的团市委办公室。他在那儿坐了一个上午。让他热血沸腾的是,团市委那台唯一的热线电话,整个上午铃声就没有停过,几十个电话打进来申请报名。团市委工作人员告诉申应东,这是深圳第一次组织这样的支教活动,没想到,不到半个月时间,已经收到了2000多人的报名,深圳青年的热情超出了他们的意料。

“我看到那些报名青年的资料,他们当中有大学生、研究生、高级工程师,很多都有深圳户口,九成以上是大学生。在深圳,他们虽说不算很富裕,但毕竟是衣食无忧,有着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但是,当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们却能毅然放弃高收入、好生活,去到最艰苦的地方支教,为孩子们无私奉献,这让我深受震动。”申应东说。

千里支教为国为民,教育扶贫成深圳公益品牌

当天下午,回到报社,申应东怀着激动的心情,用短短几十分钟写下了《招募20名青年志愿者赴黔从教,两千鹏城儿女竞相报名》这篇稿件,第二天见报。随后,特区报持续关注、报道此事,并配发评论《位卑未敢忘忧国》,指出经历改革开放20年,深圳人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更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从未交过白卷,为国家为人民热血奉献,年轻的深圳义无反顾。

“一个是经济发达的特区,一个是当时尚有许多人还未脱贫的边远省份。在此前,深圳和贵州之间的帮扶工作虽开展已有时日,但基本上是停留在物资和财力的支援上。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募师支教的兴起,是深圳对于中国扶贫事业的一次率先探索。”申应东说。

最终,在1998年的深圳首次支教行动中,有近4000青年报名,22人赴黔,这一新闻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特区儿女千里支教的激情与抱负,生动地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让人们为之叫好。

而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篇新闻开启了媒体引领、全社会助力募师支教公益事业的新模式。从1998年起至今,深圳报业集团一直致力于募师支教公益事业,通过不断地宣传,不断地扩大影响力,将政府、企业、爱心人士以及社会各界都凝聚到这一扶贫工程中来。时至今日,募师支教活动已经成为深圳报业集团的一大公益品牌,也成为了深圳“爱心之城”的一个闪亮标签。

(原标题《公益“好新闻”开时代风气之先 〈深圳特区报〉报道招募青年志愿者赴贵州贫困山区支教在全国传为佳话》)

编辑 编辑-张克(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冻结-党毅浩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戴晓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