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准确而言只有更适合。图为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走向会场。 新华社发
提要
实现民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说只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对于用单一标准去评价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政治制度,用单调眼光去审视人类五彩缤纷的政治文明,这些做法本身就是不民主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民主是各国人民的权利,而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
何为民主?虽然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们的认识有很大不同,但是对民主本质的认识还是有一个“公约数”,即“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的统治”。马克思也曾指出“‘民主的’这个词在德语里意思是‘人民当权的’”,这与共识性认识是一致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民主被认为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各国的国家建设、政治发展目标和方向。
如果说民主本质是一致的,那么其形式则是多样的。道理在于,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会受到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的条件性约束、环境性规定。这决定了民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进而是其形态各异,方向也自然有别。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民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说只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对于用单一标准去评价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政治制度,用单调眼光去审视人类五彩缤纷的政治文明,这些做法本身就是不民主的。
那么,如何评价一个国家是否民主?
1
评价主体
按照人民主权的最高政治原则,现代国家权力的主人是人民,自然人民就是评价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是不是民主,应该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评判,而不应该由外部少数人指手画脚来评判。”他还提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民主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这样,将国家权力主体与民主评价主体统一起来,认识是深刻的。在世界范围内,“国际社会哪个国家是不是民主的,应该由国际社会共同来评判,而不应该由自以为是的少数国家来评判。”这符合国家间一律平等的国际准则,那种将民主作为工具,以同我即对、非我即错的思维,以民主名义干涉他国内政,甚至侵犯别国主权,对他国进行“民主改造”的认识和行动,是违背国际关系民主化要求的,自然是非民主、反民主的。
2
事实评价
从民主制度来看,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不能只关注某一方面,并提出了“八个能否”的评价标准。“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这从权力规范、权利保障、公共决策、政党领导执政等,全方位认识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否民主。
从民主过程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性地提出“四个要看、更要看”,来评价是否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这就是:“要看人民有没有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要看人民在选举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这些承诺实现了多少;要看制度和法律规定了什么样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规则,更要看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执行;要看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是否民主,更要看权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监督和制约。”正是基于这些考虑,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新环境新任务,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深刻认识,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认为有效的、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仅要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还需要有完整的参与实践。这是指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五种民主形式、渠道的贯通互动,它们共同构成人民有序参与的民主过程。诸多民主实践也表明,没有选举民主的民主是不健全的,但是只有选举民主的民主通常是劣质的。但凡是“民主失败”“民主失色”的国家,往往是将民主等同于选举,那与其说是民主的失败,倒不如说是选举的失败。对于那种只是在选举的时候唤起人民,选举后就休眠、被冷落的民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是形式主义的”“不是真正的民主”。
3
价值评价
除了是不是、真不真的是非评价,还存在好不好的价值评价。民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准确而言只有更适合。“好的民主,一定是实现良政善治、推动国家发展的。”“好的民主,应凝聚社会共识而不是造成社会撕裂和冲突,应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不是导致社会阶层和利益固化,应保持社会稳定有序而不是带来混乱和动荡,应让社会充满向善向美向上的正能量而不是充斥假恶丑的负能量。”这从“正”和“反”两个面向,相对全面地揭示了“好民主”与“坏民主”的区别。
4
功能评价
民主功能的实现意味着制度有效运作、参与实践充分展开、价值意义得到彰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评价性要求:“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这就是说,民主的功能意义是各领域、多方面的,不仅意味着人民意愿的充分表达与有效实现,广泛持续的参与及参与深度、广度的不断拓展,参与形式和渠道不断丰富畅通,人民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不断得到保障;也意味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民生日益改善,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美好生活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进步;还意味着国家治理效能、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要能够推进社会整合、实现社会团结,如果治理失灵、失范、失效,甚至是“国家失败”,其民主的高质量是难以想象的。就此而言,一个国家不能“为民主而民主”,更不能“为选举而民主”,而应当为“解决问题”而发展民主,通过民主发展来保障权利、推动发展、实现善治,形成权威、活力与秩序的统一。
与民主功能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既划出了“上线”,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结合提出远景目标,要求发展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人民民主,发展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总体国家安全观,保障政治安全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划出了“底线”“边界”,要求做到“六个切实防止”。这就是:切实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现象;切实防止出现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切实防止出现党争纷沓、相互倾轧的现象;切实防止出现民族隔阂、民族冲突的现象;切实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切实防止出现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的现象。因此,要坚持底线思维,保障民主政治发展方向不变、道路不偏,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避免犯“颠覆性错误”。
(作者系上海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标题《民主应该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