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变革开山宏论
徐迅雷
2022-04-12 11:39

王韬主张变法图强,并不停留于“皮毛之变”的器物层面。他知道,器物经济之变只是更新其表面,内在的变化须在人心,须有制度之变革。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上古之天下,一变而为中古。中古之天下,一变而为三代……”“至今日而欲辨天下事,必自欧洲始!以欧洲诸大国,为富强之纲领,制作之枢纽。舍此,无以师其长而成一变之道”。

这是一百多年前为变法变革发出的呐喊之声,出自王韬《变法》。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百年新闻经典·评论卷》中,首篇是王韬的《变法》。这是新闻评论史上的名篇,分为上中下三篇,始刊于1874年的《循环日报》,是近代中国变革的开山宏论。

1828年,王韬生于江苏长洲(今吴县)。他是中国近代变革思想的先驱,是最早倡导洋务的思想者之一,是传统文人士子向现代智识者过渡的标志性人物。他的一生,著书编译,游历海外,创办报刊,教育兴国。他总是游弋于传统和现代,行走于中方和西方。他始终处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中,而没有被夹成“夹生饭”,还真是不简单。

同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思想家,王韬为徐继畬的《瀛环志略》撰写跋文,谓之“综古今之沿革,详形势之变迁,凡列国之强弱盛衰,治乱理忽,俾于尺幅中,无不朗然如烛照而眉晰”。作为最早提出“变法自强”的智识者之一,王韬比康有为、梁启超要早上十年。

1874年1月5日,47岁的王韬在香港创办了《循环日报》。“弱即强之机,强即弱之渐,此乃循环之道然也”,故名为“循环”。这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一份中文日报,王韬因此成了“中国报业之父”。作为办报人,他定下的办报宗旨就是为求变法自强;作为主笔,他大量时间精力用于写作政论文章,由此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首位报刊政论家。

三篇《变法》的中篇,是他政论文代表作,也是巅峰之作。全篇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建构,从古今中外之变革开始,谈到变革为什么那么难,最后重点论及四个方面需要变革:“其一曰:取士之法宜变也。”“其一曰:练兵之法宜变也。”“其一曰:学校之虚文宜变也。”“其一曰:律例之繁文宜变也。”“凡是四者,皆宜亟变者也……”王韬直指“喜贡谀而恶直言”的可悲局面,犀利批判:“今观中国之所长者无他,曰:因循也,苟且也,蒙蔽也,粉饰也,贪罔也,虚骄也”。《变法》是直面衰世,为变革大声疾呼的精警名篇,振聋发聩。

王韬力倡政治、经济、文教、军事、外交全方位改革,他把改良中国政治文化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抵制列强侵略与“中国有志振兴”维系在一起,最早喊出“振兴中国”的口号。王韬主张变法图强,并不停留于“皮毛之变”的器物层面。他知道,器物经济之变只是更新其表面,内在的变化须在人心,须有制度之变革;所以他对“仅关注器物之变”持明确的否定态度,讥讽“骎骎乎富强之效”“附肉于骨,剪彩为花,其血脉终不能流通,色泽终不能焕发”。

社会的转型变革,离不开思想的先导。回看晚清七十年,有识之士一再呼喊变革以应变局,可清廷却认为那是“溃夷夏之防,为乱阶之倡”,将爱国视为卖国,于是距离覆亡也就不远了。

(作者系文化学者)

(原标题《近代中国变革开山宏论 》)

编辑 编辑-高原(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特区报-张雪松,编辑-关越(客户端)
(作者:徐迅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