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灭元宇宙“数字野火”
​申卫峰 /撰文 冯大美 /漫画
2022-04-08 10:17

在美国旧金山湾区的“元”标志牌。新华社发

图片据路透

俄罗斯就散布虚假信息问题对谷歌采取相关强制措施。(路透)

4月7日,俄罗斯通信监管机构——俄联邦电信、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监管局发布消息称,由于美国谷歌公司“多次违反俄罗斯法律”,该监管机构决定对其采取相关强制措施。该监管机构认为,谷歌旗下视频分享平台优兔已成为散布虚假信息的主要平台之一……此外,优兔还不反对散布极端组织的信息。截至7日,仍有超过1.2万项此类本应被禁内容还没有被删除。

各大社交媒体平台是元宇宙的基础设施之一,它们聚集着元宇宙亿万活跃“居民”。然而,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来临,虚假信息泛滥成灾,已经成为全球公害,尤其西方国家是虚假信息泛滥的重灾区。虚假信息混淆视听扰乱传播秩序,误导公众舆论,制造社会分歧,危害公共安全,给世界各地政治、经济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成为元宇宙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

在各方压力之下,多个国际组织、各个国家以及传媒行业组织、网络科技巨头乃至民间组织,将治理虚假信息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纷纷采取措施打击制造与散布虚假信息的行为。

社交媒体时代虚假信息危害更甚

网络虚假信息盛行已久,但其成为一个全球热议的概念还是在2016年美国大选后,特朗普的胜选让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泛滥备受关注。特朗普就职以来,一直斥责美国主流媒体散播针对他的假新闻,并于2018年初在自己的推特账号上颁发了“2017假新闻奖”。事实核查网站“政治真相”把2016年称作“撒谎年”,2017年《柯林斯英语词典》将“假新闻”选为年度热词,2018年“假消息”被字典网评选为年度词语。

传统媒体时代,虚假信息泛滥一般仅局限于一域,而在社交媒体时代,虚假信息造假门槛更低,欺骗性更强,危害更甚。现在想要误导人们,比以往更加容易。快餐式的阅读、碎片化的信息与“搜索即相信”锈住了公众的思考,电脑智能推荐、个性化阅读与分众化传播,“劫持”了人心,人们越发跟着“情感”走,而有意或无意地选择忽视事实真相。

由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8年全球风险报告》称,全球风险将进一步加剧,“尽管在过去几年中,全球风险认知调查(GRPS)的受访者对技术风险往往持乐观态度,但在今年的调查中,受访者的担忧程度却大幅上升,网络攻击和大规模数据欺诈均出现在全球前五大风险列表中”。它指出:“《2013年全球风险报告》在题为高度互联世界中的‘数字化野火’的一章中警告说,社交媒体传播错误信息的危险日渐增加……自我们初次讨论这一风险至今的五年之间,‘数字化野火’的普遍性和影响力一直处于激增状态。”

如今,虚假信息泛滥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的一大顽疾。基于算法的传播分众化与社交媒体分层化隔离出一个个“信息茧房”,在虚假信息反复地灌输与被转发过程中,各种被扭曲了的群体认同悄然形成。这种群体认同又塑造了群内人员的特殊身份,进而制造分歧、隔阂、偏见与敌意,日益激化族群冲突,进一步撕裂了社会。德国前总理默克尔警告说,网络上的公众舆论遭到民粹主义操纵,使得政治极端行为正在西方民主国家里增长。根据华尔街日报和NBC新闻联合发起的一项调查结果,在社交媒体冲击下,美国在文化、经济和社会结构上的分裂愈发严重。

多重手段打击虚假信息生存空间

虚假信息泛滥已成为全球公害,引发各方忧虑,治理虚假信息的呼声日益迫切。从全球来看,虚假信息治理是国际组织、国家法律政策制定者、媒体机构、学术界和民众共同关注的主要问题,在治理上也呈现协同合作的态势,电脑算法治理、建立事实核查联盟、官方立法等是当下主要的治理方式。

算法治理:“数据化”识别、区块链追溯

智媒时代,技术可以助推虚假信息,也可以阻止虚假信息。针对社交媒体的去中心、裂变式传播的特征,引入技术力量以应对批量、自动化的虚假信息生产及传播,成为虚假信息治理的有效途径。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电脑算法治理应运而生。目前取得一定效果的举措包括辨识清理用智能软件发布的信息、对可信度低的信息源降权等。一项针对推特平台的模拟实验发现,如果将软件自动发布内容排除在外,低可信度信息的转发量会减少70%。遵循这一原理,推特在2018年美国中期选举前清理了1万个自动推送虚假信息的假账户,且力度在不断加大,目前推特系统每周会识别超过990万个潜在的垃圾信息和自动发布账户。脸书仅在2018年第一季度就删除了5.83亿个虚假账户、250万条垃圾信息,部分检测来自脸书内部计算机网络的算法设置。

社交媒体还根据虚假信息文本的“数据化”特征来设计识别虚假信息的算法。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分析信息的语法结构、标点符号、词汇选择等特点,开发了一种基于语言算法的识别虚假信息的自动化系统,检测准确率高达76%。该算法可以帮助社交媒体平台、搜索引擎等快速有效地过滤虚假信息。同时,来自该大学的研究称,在2016年至2018年间,脸书在打击虚假信息方面的作用已初显成效。

此外,区块链技术也成为了对抗虚假信息的有效武器。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信任机制,可以确切无误地显现出任何数字媒体信息的来源。这实际上意味着每个信息发布者都会存在一个数字身份并可以被追溯其信息来源。目前,欧盟已经决定引入区块链技术打击虚假信息,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可靠性及可追溯性。《纽约时报》等媒体正在开发区块链技术,用以对抗虚假信息。

事实核查:互联网巨头与第三方机构结盟

“事实核查”(FactCheck)即对媒体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的核实检查工作。随着虚假信息生产和传播速度的不断增加,一些国家的媒体纷纷推出以重大新闻核查为主的事实核查平台。美国比较知名的核查平台有2003年创建的“事实核查组织”、2007年建立的“政治纪实”及《华盛顿邮报》为2008年总统大选推出的“事实核查器”专栏。英国广播公司为应对脱欧公投期间的虚假信息,专门成立了“真相核查”专栏,随后成为英国广播公司固定的事实核查栏目。近年来,事实核查平台的数量不断增长,据美国的杜克记者实验室统计,截至2019年10月,在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至少有210个事实核查平台在运行,是2014年首次平台普查数据的五倍。

美国2016年大选后,互联网平台因虚假信息泛滥而饱受批评,谷歌、脸书和推特等互联网巨头于是谋求与第三方事实核查机构的合作来治理虚假信息。

脸书与国际事实核查联盟(IFCN)结为合作伙伴进行事实核查,邀请IFCN缔约成员机构评估信息的准确性。脸书先监测读者用户标记的虚假文章,在专业人员对这些标记的虚假文章作出评定后,脸书一方面会对这些文章减少推送,另一方面还会将这些文章交给IFCN的成员机构进行核实。脸书还与《华盛顿邮报》、彭博社等多家新闻机构合作,每年支付300万美元,以获得真实新闻内容的授权。

2020年,谷歌和优兔先后加入事实核查程序。其中,优兔主要为打击有关新冠的虚假信息。谷歌则与包括斯诺普网站、“政治纪实”在内的115个国际专业组织合作,在用户的搜索页面推出事实核查标签,以此向用户呈现新闻核实的来源。

此外,谷歌新闻实验室还联合脸书、推特、基金会等组织创立了网络联盟“初稿新闻网”。2017年,初稿新闻网针对法国选举推出了“多方核实”项目,通过多方机构合作来监控2017年5月法国总统大选前10周内网上流传的虚假、误导性言论。

立法治理:对社交媒体硬约束

从近年来社交媒体平台上虚假信息的发展态势可以推断,仅仅依靠平台一方的努力无法在短期内遏制虚假信息,打击虚假信息还需要法律上的硬约束。

2017年10月,美国政府颁布了《诚实广告法案》,该法将现有的电视和广播电台标准应用于社交媒体,并要求网络媒体对平台广告商的身份保持透明度,防止外国组织发布的信息干涉美国选举。在欧洲,法国在2018年12月通过一项专门打击竞选期间虚假信息的法律,该法要求社交媒体披露总统竞选广告的来源和资金,并赋予高等视听委员会、广播监管机构更多行政权力,允许这些机构依据法律撤下他们认为是虚假的信息。德国于2017年6月通过《社交网络执法法案》,法律要求网站在24小时内删除“明显违法”的内容,否则将面临最高5000万英镑的罚款。这项法律适用于拥有200多万用户的社交媒体平台,如脸书、推特和优兔等。

另外,一些国家虽然并没有立即采取立法行动,但也通过设置专门机构来治理虚假信息。瑞典由民事应急局和国防委员会联合成立了假新闻防范机构,精准打击虚假政治情报与假新闻。捷克成立反制虚假信息的专门政府机构“反恐怖主义与混合威胁中心”,负责检查、揭露和反制虚假信息,同时通过专门的推特账号和内政部网站栏目,准确传达捷克政府的信息。

虚假信息治理困境犹存

尽管国际组织、主权国家、传媒行业组织、网络科技巨头乃至民间组织纷纷采取措施打击虚假信息,但由于利益的诱惑、技术的原因或法律的冲突,对虚假信息的治理仍面临重重困境。

脸书前产品管理副总裁萨姆莱辛曾说:“为了获得市场份额,你需要变得激进,理性不会帮你获得点击量。”社交媒体广告“按点击次数付费”模式,催生了大批职业造假群体。虚假信息是门大生意,虽然在压力之下,网络科技公司纷纷采取措施遏制,但面对虚假信息带来的巨额利润,其治理的动力与效果必定是不尽如人意。

面对海量的虚假信息,虽然电脑算法治理也在不断改进,但利用智能技术核查确定真相并将合法观点与虚假信息区分开,依然非常困难,主要原因是目前智能技术还不具备事实核查人员需要具备的对语境的判断力和敏感性。

此外,“社交机器人”已成为在社交媒体上影响美国公共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几年前出现的“僵尸粉”不同,“社交机器人”组成的“水军”已不仅仅为某个公众人物增加粉丝量,而且是更多参与公众话题讨论,与其他用户互动,影响他们的观点和决定。2017年7月,美国华盛顿大学更是利用人工智能以及数字图像合成技术,生产了一段真假难辨的奥巴马演讲视频。2018年,深度伪装(Deep Fake)合成技术问世,它被用来将名人的脸孔和色情片演员的身体结合,创造出几可乱真的视频,甚至可以用深度伪装让涉及选举的政治人物“说出”他们不曾说过的言论,选举诚信委员会认为“深度伪装将带来一场大变革”。

目前,一些国家虽然制定了打击虚假信息的相关法律,但这些法律也往往被指责压制了社交媒体上信息和观点的多样性,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治理虚假信息立法的争论。如德国《社交网络执法法案》生效仅几天后,讽刺杂志《泰坦尼克号》的推特账户就因嘲笑右翼分子而被封号,该事件引起了人们对《社交网络执法法案》的普遍质疑。2018年7月,脸书表示,为了遵守《社交网络执法法案》的规定,其在2018年上半年删除了362个帖子,导致用户对言论表达权的质疑声四起。

媒介是人的延伸,却不一定是人思考的延伸。治理虚假信息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但如何治理虚假信息却又成为棘手的难题。对元宇宙的“数字化野火”,目前还没有任何迅速根治的方案,有待于各方继续探索。

(原标题《扑灭元宇宙“数字野火”  各国通过数字技术、事实核查、立法等手段治理社交媒体虚假信息》)

编辑 编辑-黄小菊(客户端)审读 韩绍俊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特区报-张雪松
(作者:​申卫峰 /撰文 冯大美 /漫画)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