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超高难度的创作!京穗专家盛赞长篇小说《乌江引》
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陆云红
2022-03-28 12:04

长征密电全新解密,亦文亦史虚实相生。3月26日,“纪实与虚构的交响——长篇小说《乌江引》研讨会”在京穗两地以视频连线方式同步举行。该书首发以来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热情反响,文学界和史学界也予以高度评价。

研讨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杂志社、中国作协创联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作协、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花城出版社承办,广州市文联、深圳市文联协办。

《乌江引》呈现的是长征史诗的另一个传奇,一支鲜为人知的秘密力量,这便是以“破译三杰”曾希圣、曹祥仁、邹毕兆为破译主力的中革军委二局。他们利用早期无线通讯技术侦收的敌台信号,几乎成功破译了国民党军的所有密码情报,为红军一次又一次突破重围、绝处逢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国民党军对红军的情报却一无所获。这是人类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情报战孤例。

“对伟大长征精神的崭新书写”

专家们一致认为,鉴于题材的稀有性和特殊性,这是一次具有“超高难度”的创作。作家庞贝迎难而上,在小说主题、结构、叙事、人称和语言诸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使得小说文本呈现出很高的文学品质。这是一部既有历史的现场感,又有文学审美的庄重感的长篇小说力作。作品“立体呈现了伟大征程史诗般的庄重和壮阔”,是“对伟大长征精神的崭新书写”。

“这是一部特别重要的优秀长篇小说,在整个长征题材里面也是非常独特的一部小说。长征是一个历史的富矿,一个精神的富矿,也是文学的富矿。对比长征的伟大内涵,文学呈现的还远远不够。长征是世界历史上、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能够配得上这种奇迹的文学作品很少,这也是长征对当代文学、当代作家的召唤和考验。”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评价说,“《乌江引》可以说是交出了比较独特的文学的答卷,是中国文学、中国作家向长征这个伟大题材的致敬。这是一部致敬之作,也是一部解密之作。”

“庞贝在第一部分《速写》用了‘我们’这个人称讲述,‘我们’的身份让你觉得我就是亲历过,这就是小说,实际上就是虚构,这个策略非常高。你以为他是虚构,实际上是因为他的写作技巧非常高,这些‘我们’已经不可能作为主人公叙述这些事。第二部分《侧影》实际上是探索,是纪实。通过纪实、考察,把一些真相打捞回来还给大家。所以两部分构成交响,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个写法非常妙!”《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分析说。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进一步阐释说,“《速写》用‘我们’为主人公叙事,《侧影》用‘你’来完成叙事,最后的《附录》就是‘他们’,一个个名字,真名实姓列出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这些人。《乌江引》给我们的启示,一是结构上的心思:最初是《引语》;第一部是《速写》;第二部是《侧影》;最后是《附录》,当年中革军委二局这些无名英雄的真名实姓,虽然就是一页纸,但能感觉到沉甸甸的分量。二是在叙事上非常用心。三是隐喻的使用,譬如书名中这个‘引’字,还有正文最后的‘渡’字,渡过这条河。”

虚实相生,重现无名英雄青春身影

专家们一致认为,在纪实与虚构的关系处理上,在“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上,《乌江引》对于当今文学创作,尤其是对于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教授看来,对于《乌江引》这样一部风格独特的作品,不必沿用固定的关于纪实和虚构的概念来定位它,因为最重要的是,这个形式完全是为内容服务的。

“这是在文体上的突破,这种革命性和创新性很突出。庞贝打破了虚构和纪实的固定概念,把小说的功能扩大,让我们看到小说的一种新的功能。从这角度,我更愿意用‘还原’这个词来理解庞贝写作的目的。”他说,“庞贝的工作有点像是古生物复原绘师的工作,他要做一名革命历史还原绘师,重现军委二局无名英雄的青春身影。”

《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则用“复活”来表述这种“还原”:“复活人物,复活现场,复活细节,这三个复活只有文学的手段才能做到,只有文学才能使这些枯燥的史料具有感染力。”

因疫情困在深圳的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尹昌龙也在预先录制的视频发言中论及“还原现场”:“这部小说有时候故意模糊虚构和非虚构的界限。但恰恰在虚构和非虚构之间,突破了我们以前在关于长征的著作和文学作品所见的那些惯常写法。不仅在于庞贝的《乌江引》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是怎么写的,在文体上做了怎样的尝试,这种尝试在虚构和非虚构之间穿插、迂回,把我们代入到历史现场中。与其它作品不一样的是,庞贝在写长征的同时也进行很重要的文体的文本的叙事性实验。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实验。还原历史,不仅仅是还原当时政治的、历史的、军事的现场,还要还原文化的现场和语言的现场。”

“虚实相间,通过多文类的结合,把小说的审美提到了更高的高度,这是庞贝非常重要的尝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分析说,“《乌江引》为当代文学写作关于长征的想象提供了新的视角。”红军长征史研究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统线上也表示,从《速写》到《侧影》,作品也由此呈现出一种长篇小说所需要的命运感。

拥有长久生命力的小说佳作

专家们认为,《乌江引》不仅是长征史诗的‘副歌’,也是对记忆和身份这个现代主题的复调呈现,更是对人类生命意志力的深情礼赞。这也是一部能够真正走向读者案头和心灵的作品,一部可望拥有长久生命力的小说佳作。

《解放军报》文化部主任、诗人刘笑伟认为读这部小说有几个印象,一是传统与创新的统一,二是真实与虚幻的统一,三是厚重与精炼统一。86岁的资深信息高级军官贺承选,这位从延安走来的技侦战线老兵,作为军委二局事业的传承人,亲临会场祝贺,他说《乌江引》最大的特点是真实,因此在军界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原成都军区一局局长张俊在书面发言中说,《乌江引》是对那段历史传奇的“有温度的描写”。红军“破译三杰”之一邹毕兆之女邹雪芳也亲临北京会场,她说《乌江引》再现了那个令人难忘的隐秘岁月,读来令人不忍释手。

“庞贝一直以纯文学作家的状态创作,而且是非常精英式的那种。”茅盾文学奖得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徐则臣表示,庞贝把历史文学化,把非虚构的东西虚构化。这给作家如何学者化,如何通过材料展开自己的想象,如何还原历史等等提供了参照。同时,如何把纯文学的母题跟通俗小说或者类型小说的结构、写法结合起来,做得好看,《乌江引》也做出了一个很好的尝试。

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评价说:“这是一部具有大气磅礴之势和绚烂夺目之美的探索之书、创新之作,独特之书。其独特性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题材本身的独特性;二是叙事视角的独特性;三是作家写作的独特性。作者庞贝是广东作协主席团成员,早年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毕业后曾在解放军总参某部的总部工作。这样的职业背景加创作实力,使得《乌江引》成为长征题材的崭新书写。

(原题《一次超高难度的创作!京穗专家盛赞长篇小说《乌江引》》)


编辑 (冻结)陈冬云审读 刘春生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陆云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