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吨重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下海登船
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通讯员 吴昊
2022-03-16 20:36

记者从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获悉,经过26个多小时作业,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一号”完成全部陆地建造后,在亚洲最大专用下水驳船“海洋石油229”和10组千斤顶的前拉后推中,于3月15日成功“下海”,抵达驳船指定位置,准备启程向南海陆丰油田群进发。

“海基一号”完成陆地建造准备下海。

导管架相当于固定式海上油气平台的基座,“海基一号”设计强度可抵御百年一遇的恶劣海况,总高度302米,与埃菲尔铁塔高度接近,重量达3万吨,所用钢材可以制造1艘中型航空母舰,底部长宽各105米,面积相当于26个篮球场。

项目团队铺设材料增加滑道润滑度。  

“为满足装船要求,我们对亚洲最大的专用下水驳船‘海洋石油229’进行改造,使其运输下水能力从30000吨提升至38500吨。项目全面强化装船风险管控和精细化管理,将装船步骤细化为40个节点,经过精细计算,明确每个节点的调载要求,提前辨识出整个装船过程的风险点,并制定详细的应对预案,逐项反复检查装船准备细节,确保装船准备万无一失。装船过程中,项目组织精兵强将,200余人的装船团队昼夜不息,连续作战,将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大大提升了装船效率,较计划提前近7个小时完成装船作业,创造了国内超大型导管架拖拉装船的新纪录。”陆丰油田群区域开发工程总包项目经理阳连丰说。

项目团队安装调试牵引设备。

“海基一号”到达接驳船指定位置。

由于“海基一号”块头超长、超高、超重,为保护其登船时不受损伤,作业团队将陆地滑道延伸至码头前沿并探出200毫米,拖拉行程超过324米,铺设了特氟龙板及润滑脂,增加滑道的润滑度,减少摩擦的损伤。作业动用了8组900吨拖拉千斤顶和2组400吨助推千斤顶。滑行的过程就像8名纤夫拖着绳子,2人在后面推,将“海基一号”前拉后推拽上船。

“海基一号”到达接驳船指定海域。

登船的最后40步,步步惊心。每一步“迈出”5米左右,每前进一步,驳船就要重新调载一次,达到重力和浮力的平衡。随着时间的流逝,驳船还要同时适应潮汐变化。经过26小时鏖战,“海基一号”终于登上了“海洋石油229”驳船,并系好了“安全带”。

中海油深圳分公司深水工程建设中心总经理刘华祥介绍,“海基一号”导管架于2020年3月开工建造,面对新冠疫情冲击、技术空白多、质量要求高、工期紧张等一系列困难挑战,项目参建各方统筹调配优质资源,前瞻部署物资采办,经过24个月的艰苦奋战,成功完成总高度世界排名前十的导管架建造。项目建立闭环风险管控和质量管理机制,变传统的板块化管理为纵向全过程管理,显著提升管理效率,创造了675万安全工时的优秀安全绩效,焊接总体合格率达99%以上。项目组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一举攻克了超大型导管架总体设计、超大型结构物尺寸控制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实现了我国在超大型海洋油气平台导管架设计建造技术上的新突破。

目前,“海基一号”正进行装船固定等后续施工作业,将于3月下旬用2天的航程运抵陆丰油田群海域,进行海上安装。在此之前,项目海上安装等技术方案已通过专家审查,海管铺设、海管终端及防沉板安装等海上施工已按计划完成。

据悉,2022年是南海东部油田提前上产2000万吨的决战决胜之年。陆丰油田群区域开发项目高峰年产原油达185万吨,“海基一号”的服役为实现这一目标增添了底气,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加快推动国内油气增储上产,进一步提高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原标题《3万吨重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下海登船》)



编辑 编辑-张克(客户端)审读 韩绍俊审核 新闻网-曹亮,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通讯员 吴昊)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