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聚焦 | 对中国媒体在非洲传播的“软实力”思考
2022-03-11 15:35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包胤彤

本文意在用约瑟夫·奈著名的“软实力”概念,分析中国媒体在非洲大陆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目前,中国媒体在非洲的业务范围广泛,经营方式多样。受限于非洲国家与中国截然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传统,中国媒体目前在非洲的影响力,依然不及欧美主流媒体。中国与欧美在非洲舆论中的形象差异,本质上映射了中国与欧美在国际话语“软实力”方面的差异。改善这种差异,可以从技术水平的精进和商业模式的革新上入手。

【关键词】中国媒体   软实力   非洲传媒

约瑟夫·奈的《软实力》一书自出版以来影响巨大,被学界、媒体界、政界广泛引用。其包含的对国家实力的新理解超越了传统政治学、历史学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是决定性因素这一论断,提出判断一个国家实力的新维度。虽然作者以美国为观察视角,举例尽是美国国家的软实力,文中也毫不隐瞒对提升美国国家软实力的目的,奈的分析框架依然具有普遍适用性。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书中论述的前提依然成立,软实力的定义在该书2004年出版以来,已被世界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广泛讨论和接受。

软实力服务于国家综合利益

本文无意在政治学层面讨论奈的软实力论述,而是希望以此为视角,讨论当下热门的中非合作中媒体的作用以及效果。中非经济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洲大陆国家与中国,在历史上以及现在都有广泛的互助合作关系,非洲诸国的政治制度各式各样,但都有着活跃的新闻媒体。通过了解中非合作在非洲媒体报道中的情况,关注中国在非洲国家民间的形象,可以为中非媒体交流提供必要的参考。

软实力在奈的论述中是相比硬实力而言的。对国家实力(power)的论述传统上离不开对物质力量的描述,而“实力”一词在英文中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力量”。军事实力、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等等,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力量,具有实在的强制力和威慑力。然而“软实力”的表述本身暗含一种矛盾,即传统上所说的“力量”不足以涵盖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全部影响力。当今世界以和平与发展为主轴,大型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不大,而国家之间的交流和竞争,以一种和平、非暴力的形式进行。“软实力”的概念看似避开了传统对实力的定义,实际上是一种面对和平的国际局势下,国家之间实力竞争的新观察视角。

假如说硬实力的直接作用,是通过强制力和威慑力获取国家利益,软实力则使国家可以在不使用强制力的情况下实现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一国可以通过让其他国家仰慕自身的文化价值,使其他国家倾心自己的发展模式并希望学习,达到与自己同样水平的繁荣和开放。[1]在奈的论述下,软实力主要有三个来源:1)文化的吸引力,2)在实践中被公认的政治价值,3)被认为合法和具有道德权威的外交政策。 [2]

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现成的例子里,公共外交的成功是一国在国际上树立软实力的关键。比较知名的例子是法国政府成立的“法兰西联盟”(Alliance française,一译“法语联盟”),自1883年成立以来致力在世界各国推广法语教学和法国文化传播。在冷战期间,美国杜鲁门政府注重对外宣传,让不同观点的对美国报道对等传播,以平衡单一政治宣传的可信度不足问题。事实证明,这一策略在塑造美国对外宣传喉舌的中立形象上有重大作用。由此可见,公共外交的实质是一种多维度关系。约瑟夫·奈有意使用“外交”(diplomacy)这个词,而非“关系”(relation),意思是突出“外交,外联”的重要性。“公共外交并非公共关系。传递信息以及塑造正面形象是它的一部分,但公共外交涉及建立一种长期关系,构建对政府政策的支持性环境。”在实践中,公共外交有三个维度:1)日常的沟通交流(daily communication),解释政府的国内外政策。政府及时和 媒体沟通与公关非常重要,并且不应该仅仅针对国内媒体,也要根据国际传播的现实,主动对国际媒体公关。2)战略的交流目的(strategic communication),针对特点议题做长时间的系统公关,对外国打造系统的国家形象。3)关键人物公关:长时间与国际人物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可以通过访问计划、交换计划等,增加外国人对本国的深入了解,培养民间情感纽带。针对国际观众对政府的普遍不信任态度,比较明智的做法是政府的形象宣传不要高调地在媒体出现,而是从幕后发力。同时,政府可以培育和资助一些在国内不受待见,但是在国际市场有宣传意义的作品。[3]

中国媒体在非洲的传播情况

在非洲,中国媒体正快速取得影响力。其中国家媒体和私人媒体在此过程中携手并进,为拓展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

国家媒体方面,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在非洲上线第4和第9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的非洲分部位于内罗毕,每天以汉语、英语和斯瓦希里语广播19小时。同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还有法语、豪萨语和阿拉伯语的对非洲广播。2012年起,英文版《中国日报》(China Daily)开始设立非洲版,编辑部位于内罗毕。新华社在内罗毕设有非洲总部,并在非洲各地设立有28个永久性分部,以及许多临时分部。CCTV在非洲有本地制作的节目,并且准备对标葡萄牙广播电视台(Rádio e Televisão de Portugal)以及法国24小时频道(France 24),成立非洲本土的国际电视台。

私人媒体中有代表性的是1993年成立的StarTimes(简称ST),于2002年开办非洲业务。在非洲,以乌干达为例,ST有三种订阅层次。用户订阅最多的是第一层,即最低价的36频道服务。由此可见,ST在非洲的客户主要是当地的中下层民众。ST的经营模式是寻找非洲本地的中小合作伙伴,用优势价格提供带机顶盒的数字信号电视(非洲本地电视台为模拟信号电视)。同时积极与国营电视台和政府疏通关系,争取数字信号电视转换合同[4]

中非媒体交往折射出中国软实力软肋

如何评价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假如按经济实力来说,中国对非洲拥有强大的影响力。然而中国软实力的软肋主要来自经济以外的领域:即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非洲国家大多是前欧洲列强的殖民地;独立后的非洲国家,在政治体制和社会形态上,往往与它们的前殖民地宗主国保持密切联系,这一特点使得非洲国家非常容易被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影响。非洲大陆通行的语言依然是西欧殖民母国的语言,比如英语、法语、葡萄牙语等。以这些主流外语为传播语言的欧美大型媒体,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坦桑尼亚为例,2019年该国收视率最高的频道,是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Al Jazzera E)和英国广播公司国际新闻频道(BBC World News);中国国际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CGTN)排名第三。在肯尼亚,收视率最高的三个频道依次为英国广播公司国际新闻频道、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福克斯新闻频道(Fox News);而中国国际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排名第四。[5]据另一项关于媒体受欢迎程度的研究,非洲观众最喜爱的广播电台是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国之音;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非洲的存在感较弱。中国报纸的表现则较好:《中国日报》在最受欢迎报纸的调查中排第二,仅次于《纽约时报》。[6]总体来看,在非洲的英语和法语国家,中国媒体在与欧美媒体的竞争中尚处于下风。哪怕影响力相对较弱的葡萄牙语,在非洲大陆依然占据重要地位

据相关研究,世界上八个葡萄牙语国家有五个位于非洲,即莫桑比克、安哥拉、佛得角、几内亚比绍、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上述国家都建立了本国的葡语媒体网络,并与包括葡萄牙和巴西在内的葡语大国,在文化交流上互相打通。[7]美国流行文化对非洲社会的影响是中国无法比拟的;哪怕巴西的葡语流行文化,在莫桑比克这样的前葡萄牙殖民地也有广泛影响。在流行文化输出上,中国甚至落后于印度。

研究显示,非洲观众对中国媒体的专业性和创新高效的特色都给予正面评价,然而客观度的评价较低。虽然许多观众表示,中国媒体的报道让他们更加了解和向往中国,但中国媒体的报道内容多数局限在中国本身,而缺乏国际视角;表达上不符合外国观众的语言特点,存在外语粗陋、不规范不地道等问题;风格呆板无个性。另外有观众认为中国媒体的用词过于中国特色,让他们感到信息量有限。

与传播效果欠佳相对应的,是缺乏自己的问题视角和理论框架,进而被带进欧美媒体的叙事,而陷入越描越黑的困境。比如大部分南非观众在了解中国时,并非通过中国在非洲的媒体,而是通过本国的门户网站。南非媒体报道中国的贫富差距、食品安全、腐败等问题上,追随欧美媒体视角,导致南非民众对中国抱有与欧美类似的成见。[8]

对所在国公共关系的忽视,是中国媒体在非洲的另一问题。中国与非洲的交流主要针对当地的政府部门和上层权力机构,而忽视与当地的公民社会建立联系。因此中国在非洲的经济活动,不时受到当地独立新闻媒体的猜疑和抵制。[9]中国媒体机构在非洲惯常走上层路线的做法,也不时牵涉进当地政治风波之中进而影响自身的公信力。

亟需加大与当地社会沟通力度

可以说,在非洲落地的中国媒体是宣传中国国家形象的主要力量,势必影响到整个非洲大陆地区人民对中国的印象。在约瑟夫·奈定义的软实力三个维度(文化、政治价值、外交政策)上,中国在非洲的媒体都大有可为。

在宣传中国文化方面,中国媒体是不遗余力的;只要在宣传手段上做一些本地化的调整,使之更贴近非洲观众的口味,就可以将古老又现代的东方古国形象呈现给非洲人民。政治价值和外交政策的宣传,需要媒体与当地社会保持畅通的沟通管道——这也是中国在非洲媒体要改进的重点工作之一。

比较成功的例子是中国在南非的媒体《非洲时报》。《非洲时报》既宣传中国的独特政治价值,比如中国的道路自信、中西文明交融、国际交往、和平发展的故事,同时又注重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故事。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报道和发掘,一方面可以增进在非华人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彰显中国作为东方古国的文化底蕴。[10]《非洲时报》作为中文报纸的经营模式,很多也适合国际化的外文媒体。

结语

非洲是“一带一路”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地区。在中国经济影响力在非洲大陆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如何讲好中非合作的故事,促进中非两地人民的友谊,对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中国驻非媒体在打造中国国家软实力的工程中,扮演着先导者的角色。因此,对现有的媒体工作作出总结,借鉴成功的传播经验,改进方式上的不足,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国媒体在非洲的传播实践。

作者包胤彤系深圳报业集团博士后

参考文献

[1][2][3]Joseph S. Nye,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Public Affairs, New York: 2004.

[4]Helge Ronning, “How Much Soft Power Does China Have in Africa?”, in China’s Media and Soft Power in Africa, ed. Xiaoling Zhang, Herman Wasserman and Winston Mano,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6. 68-70.

[5]罗令辉.中国媒体对非洲传播策略探析——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例[J].现代视听,2020(11):88-91.

[6]李怀亮,巩育华.中国媒体“走出去”非洲受众调查及思考[J].对外传播,2021(5):58-60.

[7]尚秋芬.中国对非洲葡语国家的传播策略探析[J].对外传播,2019(5):25-27.

[8]吴隽然.中国电视媒体在非洲传播的困境与策略[J].青年记者,2017(7):22-23.

[9]Helge Ronning,“How Much Soft Power Does China Have in Africa?”, in China’s Media and Soft Power in Africa, ed. Xiaoling Zhang, Herman Wasserman and Winston Mano,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6. 76.

[10]柯卓英,吕东方.非洲时报讲述中国故事的策略分析[J].青年记者,2020(7):83-84.

编辑 刁瑜文  审读 李诚  审核 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