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数字文化视野下国际传播新思路

2022-03-08 14:46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摘要

在数字时代,国际传播已经演变成一种传播主体多元、价值诉求多样、实践体系多维的日常行为模式

常江

人类社会的数字化进程,不但改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更将我们对文明和文化走向的理解,置入一种新的历史条件。

在数字时代,国际传播已经演变成一种传播主体多元、价值诉求多样、实践体系多维的日常行为模式。无远弗届的互联网和数字媒体终端,将所有国家、媒体、企业和个人“平等地”连接起来,并为彼此间的互动提供了畅通的管道,这似乎将传播的权力赋予了每一个数字网络中的“行动者”,并让国际话语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喧哗与骚动”。假如国际传播正在由一种“专业的”实践转变为一种“日常的”实践,那么“数字化”的力量究竟以何种方式介入国际传播的格局,并在全球话语场中塑造新的实践模式呢?

媒介理论家马克·杜兹(Mark Deuze)认为数字文化(digital culture)包括三个基础要素,分别是参与性(participation)、修复性(remediation)和拼贴性(bricolage)。具体而言,也即强调数字文化是协同生产的、具有液化形态的,以及“超文本”的。与过去的媒介文化相比,数字文化具有高度的弹性(resilience),其内容生态为多元的,甚至是海量的传播主体共同生成;其文本则更加“去标准化”,并会随着时空语境的不同而拥有不同的样态。

在数字文化的视野下,可知国际传播的边界比以往更加模糊,甚至国际传播究竟是什么也有了高度的不确定性。比如,数字时代的国际传播仍然是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吗?如今在欧美社交媒体如Twitter上出现的讨论,会被自然而然地“搬运”到中文互联网(如微博)上,这种“非国家化”传播结构,是不是一种可资探索的新实践?此外,原有理解国际传播机制和效果的观念体系,也须得到更新以解释日趋液态的现象,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数字文化体现为一种物质的“生活方式”的电子化和影像化,而不是经过规划和专业性生产的媒介产品。李子柒视频在YouTube的巨大成功,以及TikTok在欧美国家青少年群体中的广受欢迎,似乎都在表明数字时代的国际传播,应当超越传统的实践模式。再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与传统模式相比,数字信息传播似乎更加显著地诉诸用户的情绪与情感。那么,在今天的国际传播实践中,也应当高度重视情感的力量吗?将国际传播实践把握为一种“共情传播”,会否有违国际传播固有的利益诉求?

国际传播的理论和实践,不能回避这些严肃的议题。在这个过程中,对两个问题的聚焦有着突出的意义。第一,既然绝大多数人类传播活动目前均已基于(理论上)超越国界的全球性社交媒体平台,今天我们应当如何界定“国际传播”并将其与其他类型的传播实践区分开来?第二,如果说国际传播的目标在于以国家或社群利益为诉求,而与他国或异文化的传播主体展开积极的、建设性的沟通,那么这种传播活动的“日常化”,又给具体的实践带来何种启发?只有对这两个问题做出回答,研究者和行动者才能准确把握国际传播的本质,实现新的突破。

在数字技术的赋权下,“人人都有麦克风”,多元化的个体的生活方式拥有了较以往更多的合法性,这使得共识的达成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困难。而国际传播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总是有着“寻求认同”的务实目标。然而,无论技术环境如何变化,“于众声喧哗中寻求认同”应是国际传播始终如一的使命。而这一使命背后,则是对不同文明互联、互鉴体系的不懈构建。

编辑 刁瑜文  审读 李 诚  审核  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