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疫”线当义工 | “听到居民一句谢谢,我就非常高兴了”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世伟/采访 何龙/摄
2022-03-06 23:12

3月6日,我穿上“大白”防护服,以志愿者身份继续投入到社区抗疫工作。这是我来到莲花街道梅富社区参与志愿抗疫工作的第二天。两天来,我实实在在体验到基层防疫工作的艰辛和不易,收获了许多暖心的社区抗疫故事,同时也看到了“志愿者之城”的底气和力量。

6日下午,我被分配到富景路核酸采集点,进行核酸检测信息采集的工作。核酸信息采集员要做的不难,录入管子信息,五人一组,扫描市民的核酸码,核实确认信息即可。但采集员要求“全副武装”,防护服、手套、护目镜缺一不可。在闷热的下午,全身穿着防护服,站岗4个小时,对于新手来说并不容易。不过,有了头一天穿防护服的“窘迫”经历,我对整套流程越发熟手起来。

在富景路核酸采集点,和我一同参与志愿服务的来自各行各业,有老师、有司机等不同单位人员,也有许多来自梅富社区的志愿者。一般来说,疫情最初阶段,核酸检测点的志愿者总会面临缺人的情况。志愿者一天下来轮轴转,工作十一二个小时,顾不上吃饭是常有的事。但是大家仍配合默契,不辞辛苦,共同助力抗疫。在我和其他志愿者交流的过程中,“归属感”“责任感”几乎是每个人都会提到的词语。

众多志愿者面孔中,董雪如和朱小利两位老熟人对梅富社区的居民来说尤其亲切。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她们几乎每天都到核酸采集点参加维持秩序、引导居民扫码等志愿服务工作。仅半年多,两人各自的志愿服务时长都超过了800小时。

董雪如来自福建福州,在深圳已经居住了十七八年。去年6月5日,她便加入了梅富社区的抗疫工作,刚开始是在社康中心帮助住户填疫苗接种单、向前来咨询的居民讲解各项工作流程等。当核酸检测点需要力量支援时,她便转移阵地,深入一线,几乎每天都到现场助力抗疫。用她的话说,那就是“哪里缺人哪里搬”。“我获得义工证有十几年的时间,以前孩子小没时间照顾,现在孩子长大了,我也有了比较充裕的时间,可以投入到志愿工作中。”董雪如说道。“家里人也特别支持我。听说我的决定之后,亲戚、邻居、朋友们也紧随其后,纷纷加入了抗疫志愿服务队伍之中。你看,我爱人也来了。”我看向不远处,一位男子正在引导居民扫健康码,维持现场秩序。

朱小利和董雪如两人的孩子是幼儿园、小学同班同学。受董雪如影响,朱小利也几乎是同一时期与她一起,成为梅富社区抗疫志愿者。“刚开始是机缘巧合,但是现在志愿抗疫已经成为我的日常工作,每天不是在家照顾孩子就是来当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哪怕只是居民的一句谢谢,我都会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志愿者所能够实现的精神价值是无法衡量的。”朱小利说。“在深圳生活16年,对这里有了很深的归属感,从这座城市收获的温暖,我想尽自己所能去回报。”朱小利表示。

“前段时间,深圳持续降雨,天气阴冷,但是疫情防控工作任务繁重,我们最忙的时候,每天会工作十一到十二个小时。这时社区工作人员就催促我们赶快去吃饭、休息,志愿服务活动的氛围很是温馨、有爱。有些时候,我们还会呼吁现场排队的居民也一起参与到抗疫志愿工作之中,后来志愿者队伍的新面孔也越来越多了。” 朱小利笑着说。

“有一个志愿者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有一次,他上午刚刚去献完血,下午就来做核酸检测的志愿服务。后来,我们得知,到目前为止,他共计献血200多次。” 朱小利告诉我。

每扫一个码,和排队的市民眼神交流,确认他们的名字,同时也收获了一声声“谢谢”。他们的声音可能很轻,但听在心里,却让人觉得有力量。这也是我在参与核酸信息采集过程中,得到的最好的“礼物”。在核酸检测点担任核酸检测信息员的时候,亦有居民上前询问:“我也想要担任志愿者,请问我要怎么报名呢?”每每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我心里都暖洋洋的。(整理 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

(原标题《(记者“疫”线当义工 |  当上“大白”的第二天,业务开始娴熟》)

编辑 编辑-黄力雯(客户端)审读 刘春生审核 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世伟/采访 何龙/摄)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