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76岁的民俗文化学者廖虹雷出版了自己的第9部作品,书名叫《收藏深圳岁月》。
“到底收藏了什么呢?”记者在一个粤式早茶餐厅与廖虹雷见面,坐下来就向他请教了这个问题。
“收藏的是我对深圳的乡愁、乡恋与乡情,还有我在这片土地上感受到的诗意。”廖虹雷说。他所指的“这片土地”是矗立着高楼大厦、充满科技感、现代感、未来感的国际化大都市深圳。如果不了解廖虹雷,不知道他数十年奔走于深圳乡村的经历,确实很难将“乡情”与“深圳”画上等号。
深圳之于廖虹雷,是他真正的故乡。在廖虹雷的讲述中,我们能看到不一样的深圳:车水马龙后的一半山水一半城,流光溢彩后的人间烟火和风土民情。
1
一个老深圳人想为深圳做的事
廖虹雷是深圳民俗文化“有着许多故事”的学者,在深圳,凡问起民俗风情,人们常爱找他求证。76岁高龄,依然奔走于深圳那些存在或已经消逝的乡村,从而写出一部又一部深圳民俗专著,讲述一个又一个深藏着的神奇故事。
他1946年生于宝安石岩阳台山山村,在这里读书、成长,1966年参加工作,直至2006年退休。“我的命运与这块土地的命运交集在一起。”廖虹雷先后工作过的单位——惠阳地委文工团、宝安县文艺轻骑队、宝安县文化馆、罗湖区委宣传部、深圳市群众艺术馆等,带着强烈的时代印迹,从中可熟悉深圳变迁的每一个日子。
数十年来,他踏遍深圳的山山水水,抚摸着一草一木,用自己的文字让更多深圳人,了解脚下这方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廖虹雷的创作之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66-2006年的文学创作阶段,《老街》《老村》《老墟》《老厂》《老弟》《老镇》等“老字号”系列中篇小说以及《热土流苏》等散文连获好评,他也因此被中山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黄伟宗和评论家李钟声等撰文称为“深圳有代表性的乡土作家”。
第二阶段是2006年退休之后,他放下创作小说散文的想法,便一头扎进深圳本土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先后出版《深圳民俗寻踪》《深圳民间熟语》《深圳民间节俗》《深圳风物志·风土人情》《深圳风物志·民间美味》《宝安历史文化民俗》(与人合著)《收藏深圳岁月》。
虽然年岁已高,廖虹雷“爱较真”的习惯从不打折。他要做到任何一个史实都有出处,经得起考证。他不辞劳苦,独自坐公交、坐地铁到深圳即将消逝的各个村落去转,太偏远的地方就拉上朋友做司机,抢时间完成田野调查。以《收藏深圳岁月》为例,书里有很多地名、村落、姓氏迁徙,立村掌故和人文逸事,都是他一寸寸用脚步丈量式寻访,“三进樟坑径”“三进阳台山”“三进半天云”“三进上合村”、深入“香港新界莲麻坑”……从斑驳的祠堂、古老的石桥、沧桑的瓦屋抠出历史的细痕和故事。
老朋友常常劝他:“老廖,你可悠着点儿吧!”廖虹雷却停不下来,不仅写,还去讲,大声疾呼对古村落和本土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活化。
“我也问自己,已经上了把年纪,再不抢在深圳古村被大规模改造之前、不赶在一些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健在时进行抢救,到时候自己想干也干不动了。” 廖虹雷自问自答,他希望在有生之年,为现代化大都市的深圳后人留下鲜活的历史文化,留下一个让世界了解的立体的深圳。这是他一个“老深圳”最想做的事。
2
深圳从前并非是“小渔村”
“改革开放前,深圳只是个小渔村。”这个说法,一度让大众津津乐道。在《收藏深圳岁月》一书中,廖虹雷以一篇4900多字的自序,首先回答了这个问题。“深圳一半山水一半城,海岸线长257千米。旧时,光是渔港、码头就有东涌、南澳、沙鱼涌、盐田、白石洲、蛇口等40多处。如果说深圳是个‘小渔村’,这个‘渔村’未免有太多渔港和码头了吧!”
廖虹雷说,从大鹏咸头岭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宝安臣田村铁仔山汉墓葬和盐田大梅沙春秋晚期墓葬等多处出土文物的考古发现来看,深圳有近7000年人类活动史、6000多年的人类开发史和海洋经济发展史、1700多年的城市史、600多年的海防史和300多年的客家移民史与华侨史。
深圳不仅有着厚重精彩的历史,而且还有灿烂迷人的人文风貌。深圳南头、大鹏古城和一千多处明末清初的民居,鲜明地体现了岭南独特的建筑风格。百年罗湖桥、百年小吃云片糕、石岩山歌、宝安咸水歌、蛇口渔村开丁节、龙岗坂田和观澜的大船坑舞麒麟、松岗七星狮舞和上川醒狮舞、沙头角鱼灯、下沙黄氏祭祖大盆菜等等,无不浸润着深厚的岭南历史和古朴的民俗文化,它们是深圳宝贵的精神财富。
3
从三方面回答“收藏了什么”
《收藏深圳岁月》中收录的文章,并不是简单的抒情,每一篇都有我们未曾知道的民间文化逸事和历史细节。廖虹雷从三个方面回答自己“收藏了什么”:第一,收藏都市里的乡间文化。第二,收藏在红色热土上的革命历史。第三,收藏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前的文化岁月。
他记录了令人动容的《深港边界的‘望乡’故事》,鲜为人知的《东江纵队首部电台诞生始末》,轻松愉快的《半个世纪前活跃在深圳城乡的文艺轻骑队》…… 全书分为“山间岁月”“烽火岁月”“文化岁月”三章,共41篇30万字,全是廖虹雷数十年勤勤恳恳乡间采风、访古问俗的文字结晶。
廖虹雷说,本土民间文化有很多独特的文化符号,已经渗透在深圳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市有高科技、摩天大厦、时尚潮流,也需要有人间烟火的民俗文化。就像参天大树下也要有灌木丛和遍地的小野花,那才是一个丰盛的生态。
有位诗人讲,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不会忘怀的,一个是母亲的面孔,另一个是城市的面孔。这两个面孔正是廖虹雷最难以忘却的。如今,尽管已是皓首之年,他依然执著地用笔记录深圳这座城市。“不离开历史、不离开生活”书写深圳,数十年来这是他执着的坚持。
(原标题《深圳作家新年访谈④|廖虹雷:收藏深圳的乡愁乡恋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