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国人笔下的真实中国
朱丽娜
2022-02-19 08:30

《中国日记:一个巴西人眼里的真实中国》 [巴西]弗朗西斯科·福特·哈德曼 著 北京大学葡萄牙语专业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年11月版

时隔14年,奥林匹克圣火再次在北京燃起。“双奥之城”北京如何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确保冬奥会如期举行的同时,做到简约、安全、精彩?外国友人如何看待中国的抗疫?答案或许可以从一位巴西人的日记中找寻。巴西著名学者福特·哈德曼新近出版的《中国日记:巴西人眼里的真实中国》,记录了2020年他在北京亲历的抗疫故事,生动而全面地展现了一个巴西人眼里的中国。

哈德曼是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资深教授,深耕巴西文学、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数十年,并广泛涉猎历史、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在巴西学界颇有影响。他是北京大学的老朋友,对中国充满感情,2019年8月受邀担任北大外国语学院西葡语系客座教授。从2020年初新冠病毒的突袭而至,到疫情进入吃紧、关键时期,再到中国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取得战略性胜利,哈德曼身处北京,全程经历、真实记录,写下了十五篇日记,于巴西主流报纸、新闻网站和新媒体连载,还被中国驻巴西使馆编纂为中国抗疫的材料,在巴西乃至葡语世界引发强烈反响。之后,北京大学西葡语系师生将这些日记译为中文,集结成《中国日记》出版。

“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相比新闻式、论述式的外宣报道或者宏大叙事,讲故事特别是身边平凡小事,更易为外国普通民众接受。哈德曼教授在《中国日记》里,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富有哲理的对比、鞭辟入里的思索,讲述了四类故事。

第一人称视角,讲好北京抗疫的故事。

既是日记,那便为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想,哈德曼教授写下的不是道听途说的“二手资料”,不是捕风捉影的“秘闻”,而是对自己身边情况的真实记录。在《你藏身何处,北京?》《小区里的小卖部》《通行证和其他忧虑》中,哈德曼教授娓娓道来,北大小卖部、食堂的工作人员如何应对,小饭馆、书店、理发店的生计如何,基层社区有哪些行之有效的防疫措施。他还拍下了饶有趣味的照片,广场上玩耍的孩子、墙上的抗疫海报、乐观的路边摊主,一切是那样的井然有序、冷静执着,许多场景我们习以为常却忽于关注。当一些外媒以阴冷滤镜拍出街道空寂、口罩严捂的图像时,哈德曼的照片却洋溢着冬日暖阳。在中国疫情暴发的至暗时刻,哈德曼教授赞美中国为控制疫情付出的巨大牺牲,赞美中国人民永不言弃的乐观主义精神,坚定地写下,“我不放弃,一如全体中国人”。也许,无需恢弘的论述、庞杂的数据,简单记录疫情下普通人的生活,就是一部伟大抗疫史诗。

闪耀理性思考,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人心是相通的,不同文化、文明是可以交流和对话的,哈德曼教授在日记中多次表达了共同体的理念。在《面包、白水与知识:我的心是共同体》这一篇中,作者从生活物资保障和线上教学讲起,将自己与食堂职工间的关系称为“国际主义共同体的友谊”,赞叹于中国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还将中国与巴西的社会理念作了多方面对比。在2020年3月初的日记《中国加油!》里,哈德曼教授愤慨于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疫情的嘲讽和歧视,指出“中国人没有嘲讽他人不幸的习惯”,而是认为“全人类的命运是一体的”,还一针见血地说“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之后疫情发展也验证了这点。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全球化遭遇倒寒逆潮,哈德曼教授在《另一种全球化》等文中表达了对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思考,对消费主义、金融投机的警惕,为此,“在后瘟疫图景下,全世界,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需要团结合作”,要巩固多边机构,真正实践包含在“合作”“再分配”这些词汇中的共同体理念。这些理性思索和生动故事,正是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的典型实例,更体现了新奥林匹克精神中“更团结”的意义。

多角度切入,讲好当代中国发展的故事。

哈德曼教授并非困居斗室、闭门造车。他寻访北京胡同、曲阜庙堂,感受到古老文明发展的日新月异、技术发达时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崇保留;他徜徉世界公园,惊叹于全球美景聚集一处的奇妙组合;他远赴丹东,追思中国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在鸭绿江畔感慨新中国成立是20世纪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他在日记里,将当代中国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展现在一幅幅照片、一处处见闻中。尤为可贵的是,哈德曼教授指出“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间建立了一种由挫折构成的文明,学会了耐心,学会了在加速行进的资本主义时钟之外等待”,当代中国的发展依靠的是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不是借资本贪婪扩张、不是以战争掠夺他人,进而得出结论“在动荡的21世纪,中国无可争议地成为大国——非殖民主义、非种族主义、非帝国主义的大国”。

饱含真挚情感,讲好中巴友谊的故事。

本书原本设想的书名叫《我的热带中国》,巴西被称为“热带中国”,这一观点源自巴西著名思想家、“葡国热带主义”创始人弗雷雷,在他眼中,讲葡语的巴西和西语美洲差异很大,自身又幅员辽阔、充满神秘,让人联想起远方的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和金砖国家的中巴经贸合作潜力巨大,两国人民守望相助。2020年3月,哈德曼在日记中设想,“中国会向巴西提供有效援助……这些人道主义援助物资也许会附上几句诗,可能来自某个巴西诗人”。两个月后,在中国政府向巴西捐赠的防疫物资上,就写着巴西诗人德鲁蒙·德安德拉德的诗句“风雨同舟,相济也若左右手”。日记的最后一篇是北大学生对巴西亚马孙州印第安原住民的祝福,因疫情扩散当地村落亟待救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华社、北大和其他院校积极响应、发起援助,对此,哈德曼表达了衷心感谢。哈德曼写下日记,让巴西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北大西葡语系师生译为中文,为我们理解巴西提供了可能视角和阅读路径,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中巴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是中巴友谊的象征。

《中国日记》是包含真挚感情的中国故事的记录,是在华外国人对中国抗疫特别是北京抗疫的见证,让巴西人民在以小见大中一窥真实的当代中国,还为中国读者提供一种异域视角,审视我们走过的抗疫之路、发展之路。

(原标题《一个外国人笔下的真实中国 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诠释新奥林匹克精神中“更团结”的意义》)

编辑 编辑-黄小菊(客户端)审读 刘春生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