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在德国的工作、生活
段亚兵
2020-07-06 17:52

生活在德国的华人越来越多,有20万人之众。他们在德国工作生活情况怎样,是让人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我到德国多次,见到过许多华人,听到了一些他们的故事。现与读者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华人夫妇创业成功

2018年4月参加德国汉诺威工博会,我与张克科、郑达林一起出行。这次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在德国见到了张克科大学时的同学汪晶晶夫妇。就我接触到的华人而言,他们属于发展最好的企业家之一。

在约好见面的那一天早晨,汪晶晶夫妇把车开到了汉诺威城边。为节省时间,我们同时打的士出市区跟他们会合。在一个小停车场我们见了面。张克科先介绍他的同学汪晶晶,站在眼前的女士虽然穿着普通的服装,但显得很有气质,头发梳得一丝不乱,一看就知道是一位优雅讲究的人。她的丈夫陈铁龙,可能因为任司机,穿着宽大的休闲服,忠厚老实的样子。 

他们来接我们去他们居住的城市不来梅。那个城市我还没有去过,感到一份惊喜。当我了解到不来梅与汉诺威相距120多公里时,我明白了张克科同学间关系的亲密。看着他们热情叙旧、喜笑颜开的样子,我在旁边低声嘟囔一句:“张局这下子欠同学的情大了……”一番寒暄后车上路了。

事先张克科已经大概介绍过同学和她丈夫的一些情况。他们两人是“文革”中的老三届、上山下乡的一代知青,是1977年高考恢复后考上大学的第一届大学生,也是教育部公费赴联邦德国的第一批研究生。夫妻双双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以优异成绩获得德国博士学位,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汪晶晶是张克科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的同学。这位女同学在学校时不但漂亮出色,是“校花”之一;而且是才女,喜欢文学创作。1982 年大学毕业后考取教育部公费赴联邦德国研究生,攻读于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专业。1985 年获硕士学位,1989 年获博士学位。到德国后写了一部4本小说,写的是求学、工作的往事。才女作家让我肃然起敬。回到深圳后,张克科把汪晶晶送给他的书,拍了照片微信发给我看。这部小说总书名是《松园旧事》,4本分册分别是《三柳湖畔》《竹篮之恋》《此情绵绵》《逝者如斯》。后来通过微信转来的文章,我看了汪晶晶写的回忆小时候的一些经历,和纪念早逝的一位名叫学平的同学的一篇文章,描写细致,感情真挚,文学功底非常棒。

她的丈夫陈铁龙在国内时就读于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后考上北京农业大学教育部公费赴联邦德国研究生。1983 年10 月到不来梅大学生物化学系就读。1988 年 4 月,他成为不来梅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这是一个不得了的荣誉。为此,不来梅市的整个华人圈(包括台湾华人在内)为陈铁龙举办盛大宴会,祝贺他取得的骄人成绩。毕业后,陈铁龙获得了一份不来梅大学教授资格考试的工作,在大学任教5年。

两人不是一所大学,学的不是相同专业,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因为创业。先是汪晶晶于1992 年开办一家公司创业。紧接着陈铁龙于 1993 年也辞职下海,加入了汪晶晶的公司,一同打拼。这一年注册了他们的CLW公司。从一开始创业,他们才知道当教授与做生意完全是两码事,尝遍了经营的酸甜苦辣。公司第一年亏损,另外两个股东先后离开了公司。汪晶晶和陈铁龙咬牙坚持了下来。公司开始做电脑组装业务,进口台湾的散件,装配好后销售,一段时间里利润还不错,由此站稳了脚跟。公司借钱几百万元买了地,这种胆量在当地华人公司中是唯一的。如今CLW公司已经成为一家著名公司。

两人有点相同的经历,让他们相遇、相恋,最后结为夫妻。汪晶晶特意说明一句:“我们是在中国大使馆办的婚礼……”说起这件事,两人对视而笑。这个细节让我感觉夫妻两人很恩爱。

陈铁龙的专业是生物、农业。他感觉做电脑业务不是自己的业务长项,就放弃了。公司选择了做肠衣的业务。陈铁龙说:“天然肠衣是中国最传统最古老的外贸商品。19世纪末年,德国传教士把天然肠衣的加工方式带入中国河北。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第一届广交会开始,一直到90年代, 天然肠衣一直是中国土畜农产品中最重要的创汇商品。原来外贸专营,只有国有企业才能做肠衣的出口业务。1992年,中国取消天然肠衣的出口配额,CLW公司就有了做肠衣出口业务的机会。中国是养猪的大国,肠衣的生产量很大;而德国是生产香肠的大国,但苦于肠衣原料不够用。公司的机会来了。”

中国许多省市都在德国建立了以销售天然肠衣为目的的分公司,但没有任何一家分公司能拥有欧盟肉食工业生产销售许可证,所以也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将天然肠衣直接销售给德国香肠厂。而陈铁龙是这方面的专家,他几十年求学积累的专业知识,为他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机会青睐的是那些有准备的人。1996年公司与河北省保定市成立了一家中德合资企业,扩大了业务范围。这项业务已经做了20多年,生意越做越好。

坐在车上有点闷气,是车的空调出了点问题。陈铁龙把车停在路边检查空调,抱歉地说:“我们家的车进车场保养了,这是借的朋友的车,操作不熟悉……”

汪晶晶接过话头说:“我们于1995年投资200万德国马克,在不来梅市工业港的黄金地段购买了4350平方米的土地,按照欧盟认证机构标准修建了车间、冷库等,获得了欧盟肉类加工的许可证。我们公司是德国土地上有史以来唯一一家华人全资控股的企业,同时拥有欧盟肉食工业生产销售许可证的公司。由于我们是华人创业最成功的典范之一,不来梅州经济部专门为陈铁龙编写了故事进行宣传……”汪晶晶骄傲地看一眼丈夫,陈铁龙不好意思地笑一笑。

汪晶晶接着说:“2014年,为配合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倡议,我们在勃兰登堡州买了3万多平方米的一块土地。这里是进入西欧的咽喉地带,是‘一带一路’的必经之地,有越来越多的中欧专列开到这里……”

一路上就这样边走边聊,完整地听了他们的德国经历,让我们赞不绝口。这是两位中国留学生、德国一流大学博士生的留学求知路,是一对华人夫妻的奋斗创业史。华人就像一颗颗生命力极强的草籽,随风飘起,飞翔到远方。不管落在哪片土地上,都能够生根发芽,长成大树。历史上这样优秀的华人很多,而我们今天听到的是一个最新的华人异国创业史。感谢张克科给我们介绍了这样优秀的同学、华人企业家。我为这次奇遇而高兴,为同胞取得的成绩而骄傲。

见识不来梅大学

我们来到了不莱梅大学城参观。这是陈铁龙留学的大学,自然由他介绍情况:“不来梅大学成立于1971年……” 我想起了我去过的几所历史悠久的大学,相比之下不来梅大学是个年轻的大学。陈铁龙继续说:“大学建校虽然晚,但是学校的前身是不来梅拉丁学校,建于1584年。” 张克科评价说:“新大学,老学校。”陈铁龙接着说:“对。1810年拿破仑统治时期学校的名称是法兰西不来梅大学。1948年改名为不来梅国际大学。如今的不来梅大学是德国著名的‘精英大学’(德语称之为Elite-Uni)之一,这种精英大学现在共有11所。不莱梅大学的海洋地球科学和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法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世界有名,给德国政界、欧洲政界输送了不少人才……”

我们一边听着陈铁龙的介绍,一边欣赏校园的美丽景色。有一个尖头的白色圆柱塔好像是巨型的航天火箭,不管在校园的哪个位置都能看见它高高的塔尖。宇宙科学中心博物馆的外形就像一条大鲸鱼,正从湖水里浮上来。一个院子中间有一个巨大的杠杆,仔细一观察像极了中国旧时的杆秤,一头的秤盘上摆放着一辆红色小汽车,另一头长长的秤杆上不同距离处吊着几根绳子。游客可以通过拉动绳子起吊汽车,力气大的拉近处的绳子,力气小的拉远处的绳子,就能够拉起汽车。我们拉动不同的绳子试着汽车的分量,感觉十分有趣儿。

陈铁龙把我们带到一个柱子面前说:“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装置。你们看,柱子上端连着一个横杆,这条横杆的一头连着第二个横杆,第二个横杆的一头又连着第三个横杆。三个横杆会不停地转动,但是没有办法掌握它们转动的规律……”陈铁龙说,发明这个装置的是大学一位著名的理论物理学教授彼得·里希特(Peter H. Richter)。他设计这个装置,表现的主题是“CHAOS”,中文一般翻译成“混乱”,比较学术化的名称是“无序现象”。他又指着柱子底座上的一块德文牌子跟我们解释说,这段文字说的是“教授制造了一个混乱的世界”。

我仔细地观察一番,只见柱子上的三个横杆不停转动,没有规律,难以掌握。真是奇妙的装置。陈铁龙最后总结说:“这个装置是地心引力装置,也是中世纪永动机的运作原理。这个装置运动的轨迹与应用数学中无序现象——也就是 CHAOS 有关。它的运动轨迹目前还没有解。这是科学问题,也是哲学问题。”

下面接着讲陈铁龙的故事。我问他留学和工作时的情况。他说:“我在不来梅大学学生物学。我们在研究时遇到了很多古怪的事情。比如说有一段时间,我们进不了实验室,警察局派来的生物警察在实验室门口站岗,不让老师学生进实验室里做实验……”

我忍不住问:“为什么呢?”他笑一笑回答说:“因为当时有一些市民抗议大学用动物做研究,他们是动物保护组织的……”我听了后感到匪夷所思。当年希特勒时期的德国草菅人命、杀人如麻,而现在的德国连用动物做实验都不让,这个变化也太大了吧?好像又走到另一个极端上去了。

我说:“用动物做实验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类活得更好一些吗?”陈铁龙回答:“问题就在这里。为了人活得好一些,让动物做牺牲……动物保护组织的人想不通。”我转眼一想,对了,其实佛家就主张不许杀生,对于蝼蚁都不行,何况是比较大的动物?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怎么处理,真的要好好琢磨一番。

陈铁龙夫妻,一个人搞科学研究,一个人写文学作品,是一对极佳组合。可能就是看到了这一点,陈铁龙的老师——不来梅大学化学物理专业的沃夫朗·梯芒(Wolfram H.P. Thiemann)教授,建议他们将《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和终结》翻译成德语书,参加2008 年的德国法兰克福书展。这一年中国为主宾国。经过与中国参展的有关部门商量,用这本书作为一份特别的赠本赠给各位来宾。教授兴趣广泛、知识渊博,他对中国很有好感,想为传播中国文化做一点事情。

夫妇两人对此建议仔细研究了一番,感觉有相当的压力。光是读懂书中有些佶屈聱牙的中国古文都不容易,准确翻译成德语就更难了。教授却不断地鼓励他们做成这件事,并亲自协助、指导。教授的热心让他们两人增强了信心,下决心、花时间把书翻译出来了。但书稿送到有关部门后,却没有了下文。两人为此郁闷好长时间。倒不是因为个人的劳动成果没有呈现出来,这是小事;没有为传播中国文化出上力,这是大事。何况这里还有一个年纪很大的德国教授,他热爱中国文化,也花了很多心血,但是结果让他失望。这才是让他们特别感觉难过的地方。

海滨城市不来梅

不来梅市城区不算大。我们在街区里散步观光,感觉非常好。如果与汉诺威相比,不来梅更显得秀气、灵气、洋气。

打开欧洲地图看一看,就会知道德国主要是一个大陆国家,只有北面靠着两片海域,东北面是波罗的海,西北面是北海。不来梅靠近北海,是一个港口城市。城市街道整齐,干净清爽,建筑有特色。中心广场处有一座高大的教堂,两侧高高的尖塔是哥特式建筑风格,古老的砖墙显得饱经沧桑。市街里有众多的雕塑,骑在骏马上的武士青铜雕像,表现出欧洲的骑士传统;街心公园喷泉上有两个金属马头雕塑,应该也是骑士社会的遗风;手握巨剑、背着盾牌的高大武士石雕,显示这座城市的好武精神;有一个吹着弯曲号角的猪倌带着大小不同的猪漫步街头,让人想起北欧的童话故事;最有意思的是一个家畜家禽的铜雕像,驴的身上爬着一条狗,狗的身上爬着一只猫,猫的身上站着一只昂首的大公鸡,动物叠罗汉,平生第一次遇见。这是城市的吉祥物。

汪晶晶给我们讲述着城市的历史。不来梅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8世纪这座城市已初步建城。1260年,不来梅与科隆、吕贝克、汉堡四座城市组成汉萨同盟,控制着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商业通道。汉莎同盟14世纪时达到兴盛,加盟城市最多时达到160个;15世纪转衰,1669年解体。19世纪,借助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兴起,不来梅与汉堡成为新的商业中心。

不来梅人口66万,是德国西北部最大的城市、德国第二大港口城市、德国第十大城市。其优势产业包括汽车汽配、食品加工、航天航空、新能源等行业。有一件事值得一提:不来梅是最早开展对华贸易的德国城市,1861年由清政府与普鲁士签订的《中德通商条约》中提到了不来梅。     

不来梅城市漂亮,有水是原因之一。凡有水的城市显得灵气,靠海的城市多了几分浪漫。不来梅既有河流,又是滨海城市,怎么能不漂亮呢?城市中间有一条河流穿城而过,名叫威悉河,是城市的母亲河。河水清澈,两岸树枝垂吊,荷兰式的磨坊风车亭亭玉立,拍照时背景极美。

早期的威悉河河道宽敞,水源充足,是可以直接通往海湾的。但是19世纪初,随着河床里泥沙不断淤积,河道变浅;同时船舶的尺寸不断变大,因此威悉河的通航能力越来越差。后来1827年,有远见的约翰·斯密特市长在北海边、威悉河的出海口,从汉诺威王国买了一块84公顷的土地,建成了不来梅外港。这块土地的地名叫哈芬(哈芬在德语中的含义就是港口)。哈芬距离不来梅城区60公里远。汪晶晶说:“在外港才能真正看到大海,那里的风景才漂亮呢。”

原来是这样。走,去外港看看。大家又上了车,继续辛苦司机陈铁龙。一小时后来到了哈芬外港区。天气晴朗,蓝天白云,微风吹拂,凉爽宜人。一个小港湾里,停满了游艇——是那种有高高桅杆的帆船游艇,这个图景显露了当地居民的富裕程度。海堤的外面是宽阔的海面,烟波浩渺,风平浪静,真是好港湾、好码头。海边的建筑物不算多,但有两个连在一起的建筑十分醒目。一栋高楼一侧直一侧弯,样子像迪拜的帆船酒店;另一栋建筑矮矮的、圆圆的,形状像圆盘让人想起飞碟。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气候状况有很大的不同。现在是4月,如果是在亚洲北方,还是比较冷的季节;而不来梅港气温不冷不热十分舒服。

汪晶晶介绍说:“哈芬港自然条件好,靠近国际主航道,是欧洲第一大汽车港和第四大集装箱港,吞吐能力约800万标准箱。不来梅食品加工工业发达,冷库仓储容量巨大,因此哈芬港得到了‘欧洲最大冰箱’的美名……”听着介绍,我想起了深圳港。2016年深圳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97万标准箱,连续4年保持全球集装箱港口第三位。不来梅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是深圳港的1/3。考虑到深圳有2000万人口,不莱梅只有60万人口,要算人均数还是不来梅更厉害一些。

我们在大海边的沙滩上散步。港湾宽阔,沙滩平缓,大海涌浪,波涛声响。这十多年来,我经常往国外跑,在几个地方有特殊的感觉: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水道上泛舟,看看一边是欧洲,瞅瞅另一边是亚洲;登上南非开普敦的灯塔观海,可以想象海面上有一条长长的分割线,东边是太平洋,西边是大西洋;站在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院子中的子午线上,两腿分开跨线而立,一脚踩的是东半球,一脚踩的是西半球。又来到了不来梅港,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深圳港湾。深圳位于中国南海、亚洲的东南角,属于太平洋;而眼前是北海、位于欧洲的西北角,属于大西洋。我们穿越了整个亚欧大陆呢。站在这几个特别的地方,会有几分兴奋、几分激动。我喜欢看地图,感觉自己的方位感比较强,有“地球是圆的”概念,这证明我是一个现代人;旧时代的人认为神州大地天圆地方,与现代人的感觉大不相同。

喜欢德国什么呢?

在德国遇到了许多华人,他们有的已经入籍;有的只是领取了绿卡,仍然保留着中国国籍。不管什么样的情况,都能够感觉到他们喜爱德国的感情,对德国的生活都十分满意。他们喜爱德国什么呢?

收入多、生活水平高。

按照世界经济信息网公布的数字,2018年全球经济总量排名前4位的国家,美国GDP 20.2万亿美元,人均GDP 6.169万美元;中国GDP13.119万亿美元,人均GDP 9376.97美元;日本GDP 5.063万亿美元,人均GDP 4.006万美元;德国GDP 4.754万亿美元,人均GDP 4.754万美元。

德国是欧洲经济发展最好的国家,是欧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法国的GDP全球数第五,欧洲数第二,2018年为2.766万亿美元,德国几乎是法国的两倍。如果与中国相比,虽说中国的GDP是德国的3倍多,但是人均GDP德国为中国的4倍多。所以,在德国工作收入多、生活水平高是可以想象到的。

中国在欧洲的留学生,学的专业各种各样,但后来其中的很多人都改行做专业导游。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到欧洲旅游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多,导游成为一个热门的行业。其中的原因不复杂:导游收入比较高。我接触到的导游多数注册了自己的公司,买了房,买了车(这也是工作的需要),生活水准是比较高的。

例如,有一位多次接待我们的导游,毕业于汉诺威大学。大学时学的专业是工程。毕业后改行做了导游,自己开公司、当老板。他特意带我们来到他留学的汉诺威大学门口,在一个骑马将军的铜雕像下留影;他还领着我们来到旧城街道一个巨大的吉他雕塑前,情不自禁地给我们讲述自己的初恋故事。他女朋友也是汉诺威大学的同学,就是在吉他雕塑前两人第一次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汉诺威虽然是一个宜居的城市,但是规模较小,会展经济比较单一,不利于事业发展。于是两人毕业后就去了德国南部的最大城市慕尼黑安家。后来深圳展团去慕尼黑参加太阳能展时,他太太也出面接待我们,安排在奥林匹克公园里高高的电视塔旋转餐厅里享受美食。

在国外我听到过很多这种中国留学生在国外上学后留下来安家立业的故事。在异邦他乡听到这种故事别有一番感觉,容易打动我们的心弦。华人是勤劳勇敢、聪明能干的,什么样的苦都能吃得下,什么样的环境都能适应,什么样的土地里都能够生根发芽,做出一番事业来。在融入他乡的过程中,他们把中华文化传播出去,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播者。

还有一个名叫张辉的导游,在汉诺威展会时为我们服务。由于汉诺威城市小,展会期间酒店不够用,参展人员一般住得比较远,路上行走个把小时是常有的事。他怕路上我们寂寞,经常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给我们讲一些他在德国留学工作的趣事。

比如说,他说了他买车的事情。随着难民大量涌入德国,社会治安没有以前那么好了。北京奥运会选择于2008年8月8日8时8分正式开幕,让全球的人们都知道了中国人的幸运号码是8。那段时间里德国的小偷专找车牌是3个8、4个8连号的汽车,砸烂玻璃偷汽车里的东西。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华人的车,华人车里宝贝多,说不定还有现金。张辉开的是一部商务车,车牌号就是有3个8。他说:“我知道这个信息后,毫不犹豫花了几十欧元,将车牌号换成了168。168就是‘一路发’,也是吉利数字。但是德国的小偷不知道,看到车牌上的这个数字不认为是华人的车。被偷的机会会少一点……”

比如说,他说到了安家的事。他说:“我家买房子后装修时,厨房里安装了两个洗碗机。邻居许多人都不理解,说就是你跟你媳妇两人生活,为什么要两台洗碗机呢?我回答说,好处多了:干净、节水、省时间……我俩谁都不愿意洗碗。吃完饭后,把所有的脏碗筷往一台洗碗机里一放就不用管了;开饭时用另外一台洗碗机里已经洗干净的碗碟,感觉爽啊!有一些人觉着好,跟着学……”大巴上的人都笑起来。有一个人问他:“安装两台洗碗机,对懒人来说算得上是一个金点子。你是怎么想到的呢?”他回答说:“我是看到德国人养羊受的启发。这家德国人养几百只羊,他把草坪分成两块围起来,一块吃完了到另外一块地上去吃;那一块也吃完了,这块上的青草又长得差不多了,再换回来。我想养羊可以这样做,那我洗碗也应该可以这样干啊,碗筷就是我的羊呗……”车里又是一阵笑声。

良好的社会福利增强了人的安全感。

在德国见到的所有华人,几乎都会谈到德国的全面福利政策。国家立法规定了政府的四大职能:一是保持物价稳定。二是充分就业。三是内外贸易平衡。四是经济适度增长。

德国的执政党是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简称基民盟),安格拉·多罗特娅·默克尔(Angela Dorothea Merkel)从2000年4月起任基民盟主席,2005年当选为联盟党和社民党大联合政府总理,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后来连选成功,至今还任总理。默克尔在德国政坛有“铁娘子”之称。导游说,许多华人叫她“默大婶”。默大婶!我一听笑起来,觉得这个名字好。“铁娘子”一般说的是比较冷峻的女人,例如英国的撒切尔夫人。而默克尔和蔼可亲。听说她下班后还会去菜场买菜,回家给丈夫煮饭吃。这样的人叫“默大婶”,又传神,又亲切。

默克尔的基民盟政府总是把物价稳定放在第一位。德国吃的很便宜。最便宜的是面包、牛奶、饮料等。我每次到德国,喜欢喝着啤酒、嚼圆硬小面包,好吃又便宜。我问张辉为什么这么便宜?他回答说,面包是必需品,政府补贴很高。张辉有一次说:“德国的社会福利确实好。比如说,男女两人可以同居,不用办结婚手续,也可以享受到政府的有关补贴;如果有了孩子,一样享受到家庭成员的福利待遇……”听他说话的口气,很称赞这项福利。我也觉得这样的政策很好,其实生活在一起了就是事实婚姻。再说,有没有办结婚手续是父母的事情,跟孩子没有关系。孩子应该生下来一律平等,享受福利的权利应该一样。这一点上,中国应该向德国学习。

德国政府财政最大的开支用于补贴,其中最大的三项支出是:对农业的补贴;对住房、租赁业、住房建筑业的补贴;对交通业的补贴。这三大块的补贴占了德国财政支出的35%;如果再加上社会保险等其他补助,占了政府开支的近50%。另外20%用于国防、外交;20%用于教育、科研;只有不到10%是用于公务员开支。

我讲一个在德国亲身经历的事情吧。那天我们去不来梅,陈铁龙、汪晶晶夫妇俩请我们吃了一顿美味的中餐晚饭,开中餐厅的老板也是一位华人。晚饭后,汪晶晶开始想让陈铁龙送我们回汉诺威。一想到120多公里的路程,天又晚了,真让他送,一来一回近300多公里路程,回到家里岂不是到后半夜了?我们说什么都不干。赶紧查询火车,真有回汉诺威的直达火车。陈铁龙赶紧开车把我们送到最近的火车站。他要去停车,大概告诉了我们买票的方法。进车站一看,没有卖票的服务员,只有自动售票处。此时离火车到达只有10分钟,如果错过了下一班要1个多小时以后了。我急得心提到了嗓子眼。这时张克科超于常人的办事能力又显示出来了。只见他不慌不忙站在售票机前,按照屏幕上显示的程序步骤在那里捣鼓。一会儿竟然买票成功了。我们拿着票跑步进入火车站月台,2分钟火车进站、我们上车,我的心这才放下来。

火车开动了,张克科才有时间跟我们详细讲述买高铁车票的情况:“我们3人合起来买票,总共35欧元。”我一算平均1人10多欧元。路程可是120多公里啊,岂不是比我们国内的高铁票价还要便宜?张克科说:“我是按照汪晶晶建议的购票方法操作的。如果我们各买1张单票,1张票要23欧元,3人就要69欧元了。便宜了一半!”我脑子有点转不过来了,火车票的价格是怎么确定的呢?几个人合买票和单个人买票,价格怎么差这么大呢?仔细想想,火车票的价格这样设计,起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德国人在公共交通出行方面享受到了极大的福利;鼓励大家出行时乘公交对保护空气的好处难以估量。怨不得德国的空气这么好。

美丽的环境、文明的素质。

在不来梅时,汪晶晶夫妇也跟我们聊到了德国绿色环保的话题。她说:“不来梅真的是好山好水好空气,住在这里很舒服。”陈铁龙就中国食品的质量问题大发了一顿感慨。他说:“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从来都是农产品向欧洲出口。真没有想到30年后形势变成了另外一个样。现在许多中国老百姓对本国的食品质量安全不相信,在有些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出现了惊恐的情绪。反过来现在国人信任德国,购买德国食品、药品的人越来越多。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公司的业务方向转变了:以前进口中国的肠衣,现在变为向中国出口德国的食品。实际上任你金山银水,哪里比得上青山绿水?生活在欧洲的华人对此无不感到惋惜和痛心。我们离开家园在国外生活,反而更能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陈博士发着感慨直摇头,我们的心情也变得沉重。

德国人生活习惯很好,个人素质比较高,让中国留学生受到影响也变得优雅。张辉讲的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他留学时寄宿在一个德国人的家里,房东是夫妻老两口。张辉第一次上厕所小便就被男主人训斥了一顿。老人说:“马桶不是你一个人专用的。你上厕所不能站着要坐着,否则家中的妇女没有办法再用。你要学会照顾别人……”张辉当时的感觉是:“天哪,我长这么大,已经站着小便十几年了……”但是觉得老人的话有道理,不好的习惯就得改。

张辉也讲了一些中国人和德国人不同生活习惯方面属于“小节”的一些事情。比如说,德国人对中国人喝汤发出声音有意见。对此张辉不能接受。他说:“我们喝热汤时吸着喝,发出‘吸溜吸溜’的声音,显得汤多美味,这是喝汤的真谛啊!而德国人喝汤时不能出声,那不叫喝汤叫吞汤,这汤肯定不热、不香,感觉不到好喝。反过来说,许多德国人在餐桌上当着大家的面大声擤鼻涕,那个声音之大,感觉连鼻毛都擤出来了。这个中国人受不了,不会这样做的。” 张辉的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有人问他:“在德国不能痛痛快快地喝热汤,那你怎么办?” 张辉说:“回国喝啊。” 他的幽默又引起一阵笑声。张辉认真起来说:“我不是开玩笑。现在祖国强大了,我们在海外的华人感觉扬眉吐气。只有生活在国外,才能体会到‘我是中国人’歌曲的思乡感情;才能感觉到‘哪里都不如中国好’。我现在孩子小,等到孩子长大了,一定要回中国,叶落归根嘛……”大家为他的话鼓起掌来。

善良友好的人。

德国人很友善,这也是吸引越来越多中国人到德国来的一个原因。

在汉诺威还遇到一位导游,名叫席世武,西安人。我是兰州人,算是西北老乡了,相见有几分亲切感,我们互相喊“西北乡党”。在大巴车上,他讲述了自己来德国的故事与我们分享。席世武原来在一个央企工作。20世纪90年代时被派到德国一年,进行学术交流活动。那一年他26岁。他对德国产生了极好的印象,最突出的是感到德国人素质很高。没有看到有人打架,吵架的也很少。人际关系相对简单,有什么问题多商量,有话好好说。

有一次出差,他要从科布伦茨到法兰克福。一问火车的票价200马克。当时他一年的工资是800马克。一次出差要用掉他1/4的工资,感觉太贵了,有点心疼。他决定碰碰运气搭个顺风车。他站在路边,手里举着一个“想去法兰克福”的牌子等车。这座城市比较小,路上的车辆稀少。不久来了一辆车停在他身边。开车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带着一个几岁大的女孩。妇女对他说:“我的车不去法兰克福。但是你在这里等,路过的车辆太少。我把你带到前面高速公路旁边,那里车多机会多。这样可以吗?”小席连连道谢。这位妇女可能刚从超市出来,采购了很多物品放在后面座位上。她下车将车上的大包小包倒腾到后备箱里,请小席坐上车,把他送到了高速公路旁。果然在高速公路上车流量大多了。不一会儿他遇到了一个开着巡洋舰车的大叔,停下车热情地请他上车,将他送到了法兰克福。下车后,小席请他喝了杯咖啡表示感谢。

也许就是这件事让小席念念不忘德国。后来找到机会移民到了德国。我问他最喜欢德国的哪一点?他回答说:“在德国,时时处处能够感觉到一种人帮人的温暖。中国人其实也很渴望这种生活氛围。我们过去也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但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在德国这是真实的生活。德国能达到这个境界,也许与国家的富裕程度有关系。德国人人都有社会保险,生活没有危机感,因此人变得很善良。相比之下,在中国生活,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冷漠。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让人生活感觉不够安全,因此国人特别要学会保护自己,变得自私,只顾自己不肯帮助别人。也许等中国进入高收入社会后,人与人的关系会改变得好一些吧?毕竟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的文化提倡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是中国古代贤人提倡的生活境界。相信中国一定能够实现。”

席导游说得非常好。我相信这一天会到来。

编辑 李林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