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里的中国》 赵运涛 著 中华书局 2021年7月版
我们常有这样的疑问:文化是如何定义的?因何将一个人看作中国人?难道仅仅是肤色、语言或习俗?何以有的人终生在国外,依然是华夏子孙;而有的人已经是“中国通”了,在我们眼里却还是“老外”?一定有些看不见的东西,在更深层发挥着作用,成为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烙印,也成为人群中辨别彼此的标识。
对此,很少有人会去较真;因为习以为常,所以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寻常”积累成谜,我们知道谜底,却忘记了“谜面”;等忘记得多了,便可能认不出自己。于是,较真成了“打捞”中国文化的必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教师、文学系主任赵运涛博士便是这样一位“较真”者。
书名“符号里的中国”,似乎就是一种提醒:我们一直生活在“符号”里。“符号”这个词,乍听起来生硬,而翻开概念我们会发现,它被视作“意义的载体”“精神外化的呈现”和“能被感知的客观形式”。5000年的中华文明也许就浓缩在“符号”中;“符号”作为一种媒介,与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上下5000年,该从何讲起?单凭一本书,肯定是讲不完的;若讲述太庞杂,也会令人感到枯燥。而赵运涛选取了那些最“寻常”、几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符号来讲。他按照中国人的习俗和思维习惯,将全书分为“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四辑,看似“无所不包”,却又无一事不“浅近”:龙凤呈祥、十二生肖,雷神、火神、财神、门神,八仙过海、四大天王,各种传统节日……“从‘天文’说到‘人文’,从天地人神鬼说到蠃鳞毛羽昆,从古说到今”。
然而,看上去熟悉的,也可能陌生;所有的“理所当然”,最怕考辨与寻根溯源。放诸历史文化长河,每一种“符号”都并非自始有之,其生成、定型都是曲折的过程,甚至是多种文化碰撞、妥协和融会的结果。那么,如何重拾源头与过程?这便需要下功夫。赵运涛说,写成此书,他“耗时三年”,“惟日孜孜”,所参考的资料卷帙浩繁,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十余种学科。也正因为如此,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才会是这样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图书。同时,海量信息又被赵运涛“揉”成了生动、有趣的表达,让人阅读此书,仿佛在探索文化的奥秘、抚摸文化的生长,始终意兴盎然。
“符号”不管怎么讲——因其浓缩——都可能是枯燥的。而《符号里的中国》以帮助认知、普及传统文化为目的,试图吸引更多人来读,并且能够读下去,那就必须增加阅读快感。
赵运涛做了一种大胆的尝试:与文学“嫁接”。他所选取的,都是脍炙人口的古典文学作品,主要是诗歌和小说(话本)。前者如《诗经》和唐诗、宋词,后者如“四大名著”和《封神演义》。他在“自序”中,专门“预告”了写作意图:“文史互证,我们会发现,小说中有着很多对符号的应用,读懂这些符号,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于是,我们在阅读时,更多了几分“期待”和“兴奋感”。《三国演义》中,“龙”有什么样的作用?《水浒传》中龙王都帮过宋江什么忙?《红楼梦》中,林黛玉初到荣国府见到的三间兽头大门,是哪种神兽?宁国府的石狮子有何寓意?《西游记》中,“龙生九子”都是谁?谁跟孙悟空打过仗?《封神演义》中,有貔貅出场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求知欲变得更加迫切。而对于许多古典文学迷而言,本就“取之不尽”的名著,似又增添了“嚼劲”,品味起来,更多几分层次感;之前未曾读出的味道、未曾注意的细节,以这样神奇的面貌扑面而来,不免又要“欣欣然”一番了。
如此“嫁接”十分巧妙,可谓一举多得。一方面,符号是艺术载体,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二者本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学作品中的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内涵与深意,也直观地反映出当时人的符号观念,有助于解读符号的“成长史”。另一方面,文学具有多重魅力,她不但根基深厚,“号召力”强,而且润物无声,塑造人们的思想与观念。假文学之手传播符号文化,显然能够事半功倍;而在一本关于符号的书中谈论文学,亦可添趣增色。
(原标题《“符号”浓缩 五千年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