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全国劳模的“双奥”故事

​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陆云红
2022-02-06 13:51
摘要

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怀柔北机务段党委书记李东晓分享了他两次服务北京奥运的故事。

“作为中国铁路系统的一名基层职工,有幸亲身参与2008北京夏季奥运会和2022北京冬季奥运会的服务保障工作,我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2月6日,2022北京新闻中心北京、张家口轨道交通服务保障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怀柔北机务段党委书记李东晓分享了他两次服务北京奥运的故事。

“2008年8月1日,第29届夏季奥运会开幕前夕,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我作为0001号高铁司机,驾驶着高速动车组完成了首趟值乘任务。”李东晓说:“2008年奥运会期间,多国元首、政要、运动员和游客乘坐我驾驶的列车往返北京、天津两地,感受风驰电掣的速度,体验高铁的便捷,他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为中国高铁点赞,我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中国高铁刚刚起步,对于李东晓来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没有任何模式可以套用,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遵循,只有夜以继日、不辞辛苦地反复摸、学、练。在联调联试期间,他作为线路和列车性能测试环节的绝对主力,白天在车上练习操作,夜晚在车下整理测试数据,先后200多次参加高速动车组运行试验。通过反复操作验证,最终成功创立出具有“快、稳、准”特点的“东晓操纵法”,使高速列车运行时间精确到秒、对标停车精确到厘米,实现了安全、平稳、舒适的运行,以实际行动助力北京奥运会。

从“和谐号”到“复兴号”,李东晓见证了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世界的历程。14年间,他驾驶的列车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亲历了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追赶到领跑的历史性变化,见证了双奥之城的繁荣发展。截至目前,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突破4万公里,复兴号从2017年诞生以来,逐步发展壮大,型号越来越多,性能越来越先进,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高品质的高铁运输服务。如今,在京张高铁上驰骋着世界上最先进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

“14年间,我从一名高铁司机成长为一名管理人员,我所在的单位承担京张高铁动车驾驶任务,我有幸继续参与服务和保障北京冬奥会,再次与奥运邂逅。”李东晓说:“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将激励着高铁司机担当作为、奋勇向前。我们的动车组司机驾驶着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往返于北京、崇礼、延庆赛区,在不同的‘赛道’上奔跑。”

李东晓介绍,为了圆满完成任务,他们专门成立了“京·心”乘务组,倾心打造服务保障冬奥会的高铁司机乘务品牌。强化高铁司机“精神抖擞、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传承,严格落实作业制度和技术标准,坚决确保列车运行安全正点,努力提升职工业务技能,建立“一人一档”培训管理制度,配置多种机型的模拟驾驶设备和VR装置开展常态化培训,特别是运用高科技手段模拟上百种应急场景,全面提升高铁司机应急故障处理和非正常情况的处置能力。还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后备队伍,为服务冬奥会形成梯队保障。

“当前,奥运健儿正在赛场激烈角逐、奋勇争先,我们将在接下来的服务保障中,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更加优质的服务、更加精细的工作,完成好每一趟运输任务,为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他说。

李东晓感慨道:“从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这14年间,我亲身经历了中国高铁技术的快速发展过程,以及首都铁路建设发展变化的翻天覆地。为此,我有三个方面的深刻体会。”

第一个体会是,“一条线”蝶变成“一张网”。从北京夏季奥运会第一条高铁线路的京津城际,到现在的京沪高铁、京广高铁、京哈高铁、京张高铁、京雄城际,新建了北京南、北京朝阳、清河、延庆、大兴等高铁车站,四通八达的高铁网,极大地促进了首都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北京有足够的实力再次申请和承办一届精彩的冬奥会。

第二个体会是,“12小时”缩短为“4小时”。北京到上海,原来坐火车需要12小时,现在乘坐高铁复兴号,最快4小时多一点就能到,实现了“千里京沪一日还”,人们出行越来越便捷了。现在,从北京出发,1小时内可达天津、雄安、保定、承德、张家口等城市,2小时内可达石家庄、秦皇岛等城市。可以说,高铁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插上了翅膀,也为北京冬奥会提供了坚实的交通保障基础。

第三个体会是,“一张票”升级为“一个系统”。铁路12306购票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实行了电子客票,使人们告别了纸质车票,足不出户即可在网上购票,彻底告别了窗口排队的历史。这个系统的功能不断扩展,提供的服务越来越贴心,刷脸进站、互联网订餐、中转换乘、自主选座等等智能化便捷服务,使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更强了,坐着高铁看中国,成为人们美好旅行生活的真实写照。由此可见,高铁是北京双奥之城繁荣发展的缩影,也是首都亮丽的名片。

“我相信,中国的现代化铁路,将为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北京冬奥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李东晓最后说。

(原标题《一位全国劳模的“双奥”故事  》)

编辑 编辑-高原(客户端)审读 刘春生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陆云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