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根平谈如何实现教育的后发优势和“互操作性”关键作用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2022-01-18 19:08

“从教育现代化和区域教育改革治理角度,应当把现代化的‘后发优势’理论、‘互操作性’和‘共同能力’等概念及其原理引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区域教育现代化进程。”

日前,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广州大学特聘博士实践导师、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原局长刘根平受邀出席“首届深汕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并在论坛上做主旨报告。在《关于深汕教育高质量加速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兼谈后发优势和“互操作性”关键作用》报告中,他分享了对“大湾区发展战略背景下的深汕教育现代化之路”的深入思考,希望深汕教育抓住深圳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抓住粤东区域后发机遇,积极寻找深汕教育发展的动力源。

深汕:一个需要全面认知和认同的区域与文化

创新理论之父约翰·熊彼特曾经说过:“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怎么理解这句话?它的意思是,把一种前所未有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引入生产体系,通过这种“新引入”形成“新组合”,从而形成经济的“新能力”——刘根平表示,“这句话是一句格言,对深汕教育发展也特别有启发。深汕教育有自身发展体系,但体系里的要素和条件是无法内生的,需要引入,此次教育论坛就是一种要素和能量的引入。”

“作为深圳的第“10+1”区,深汕是深圳特区的新地域,是汕尾市和深圳市的特别合作区,它和早年深圳不断发展起来的10个区有区别,作为区域的发展,它注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理概念。因为,它诞生的时间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和40多年前创办深圳特区时是有所不同的。”刘根平认为,深汕是深圳特区的新地域,深汕越来越成为合作、共享、后发、创新等文化概念的代名词,做教育也好,做区域发展也好,都要从全新的角度看待和理解深汕。

作为粤东教育的后发区域,三年前,深汕合作区整体范围内的学校和幼儿园的硬件条件、教育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来看,几乎和30年前的南山教育相似。在和深汕相关负责人交流中,刘根平提出,南山区用了30年时间基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但深汕特殊的区域定位和文化特征,不允许也不需要再用30年时间才能比肩今天南山和深圳水平,必须呼唤高质量加速度发展。为此,2018年10月11日,南山区人民政府与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签署框架协议,希望把南山建区30年教育现代化之路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在深汕合作区复制和推广;2020年9月,在南山区委、区政府全力支持下,按照深圳标准、南山标准合建的“南外(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落成开学,现任校长也由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推荐。

抓住加速度发展的“后发”和“后发优势”

“要谈论深汕教育加速度发展这个主题,我们面对以下十个问题。首先要解决,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国家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要求,刘根平认为,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充分调动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办人民满意的优质均衡教育——“六个方面”是要遵循的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或指标体系。

2021年12月中旬,国务院督导局在甘肃兰州举办了全国最后一个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检查反馈会。这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基本均衡成为现实,当下,我们国家义务教育追求高质量发展从全面普及、基本均衡,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优质均衡阶段。那么,如何看待“后发”和“后发优势”?——后发是一种现状和现象,恰恰因为后发,才有了后发优势,才有了资源整合和利用的优势。

刘根平提出,“深汕的优势就在于合作,因为它的名称就是深汕特别合作区,‘特别’并不重要,合作才重要。如果总结深汕的文化,合作的文化就是深汕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尤其是,深汕要善于借鉴深圳特区40年创造‘教育奇迹’历程中的领悟和行动,这是后发者应该具备的姿态。”

“加速度发展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政策选择。在深汕起草‘十四五’规划时,原本有一个提法是‘跨越式’。但我认为‘跨越式’不太合适,因为跨越往往走不扎实,有很多遗留的问题。所以我建议用‘加速度’,加速度发展是一个时代的特征,最后,《深汕合作区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采纳了‘加速度发展’的提法。”

“互操作性”是区域教育加速发展的关键

“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这个词是由三个词组成:Interaction, Operation 和 Ability,意思是互操作的能力,简称互操作性。”刘根平提出,互动操作的能力将会成为未来创新发展的关键,即集中所有力量、调动所有的可能性去完成一个高端目标或唯一的关键选择。对于任何一个区域的教育发展,这个理念显得更重要。

刘根平认为,这两年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行集团化办学,有一些地方有大跃进迹象,一夜之间冒出来10个、8个集团,并不可取。教育集团成立的首要原则是有一所大家公认的优质品牌学校,或者叫“旗帜学校”。这个旗帜举起来,老百姓就相信,旗下的学校就认为是一种荣誉、一种资源的获得,才能带动一批新办学校和相对落后的学校。如果突然间“拉郎配”式地把一批学校聚在一起,并不能实现集团化办学的真正目标。

他提出,南山区用了18年时间孕育了7个基础教育集团,现在南山区基础教育与集团化开始进入了2.0时代,不再简单地在增加教育集团的数量上下功夫,而是要通过“互操作”集团所有成员单位凝聚起来的“共同能力”,也就是追求集团化办教育的内涵和质量,让集团化这种基础教育管理和发展的现代化治理模式真正收到应有的成效。

刘根平在新近撰写的《实施互操作性,教育集团化2.0时代的关键》文章中提出,要真正实现互操作性,不仅要把所有的优势摆出来,也要把所有的不足也摆出来,找到威胁在哪里。把这么多的集团优势集中起来,大家形成共识,共同解决集团里所有遇到的教学问题、管理问题、质量问题、家校关系问题等等,调动多方力量来实现重要目标,这肯定是有效可行的。

“12条指标”成功构建现代化优质学校

我们首先要思考,成功的区域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现代化的区域教育到底是什么样?虽然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标准化时代,但我们很多时候还是缺乏标准。与北京、上海、广州等有悠久历史的城市相比,深圳尽管很现代,但没有经过工业化洗礼,存在着“缺乏标准”的客观不足——很多东西做完以后发现不行,因为没有一开始定标准。所以,在考虑建设成功学校、优质均衡学校、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时都要强化“标准意识”。

“学校是区域教育改革和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刘根平通过对一大批优质学校的研究,将研究成果总结成为“12条指标”:纪律严明、对每个学生高期望、强大的师资队伍、完整的课程与定期测验、日常体系和规范、倾注感情、文化资本、家长参与、语言能力好、课外活动、校际合作、有领导力的校长——这12条是最基本保底的指标,但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如果这12项都达到了,一所成功的学校也就诞生了。

用好“多元教育空间”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几年前,刘根平提出“教育空间”概念,这一概念已延展到“第四教育空间”,他认为,这对于教育改革,特别是拓展好的课程是一个很好的思考。“我特别赞成从儿童学习的角度来寻找教育空间,我们看看儿童的教育空间在哪分布。当然,从其他的角度讲,教育空间也很多,我始终盯着儿童怎么成长,在哪里成长。”

刘根平分析,对孩子未来成长非常重要的第一教育空间无疑是家庭。有的家庭充满焦虑,这样的家庭容易产生问题孩子,会引发一些极端事件。家庭是完成无限量作业的空间,亲子矛盾也往往是在完成无限量的作业中爆发的,这是第一教育空间;第二教育空间基本上是在课堂——过去,孩子们基本上是在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这两个里面倒来倒去。南山区从校内图书馆改造入手,推动激活“第三教育空间”,现在“第三教育空间”包括校内图书馆、实验室、食堂等,甚至包括科技创新等一些新场景。

刘根平介绍,当下我们说的“第四教育空间”是指网络空间。这是孩子无法摆脱、并且受到其很大影响的一类空间。尤其是“元宇宙”的潮流滚滚而来,如何帮助孩子们区分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挑战很大。所以,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育的空间概念要树立起来。只有空间扩展了,明确了每个空间的元素对孩子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才能真正找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基本思路。

最后,刘根平提出,教育发展还要聚焦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全面发展;抓好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用人评价这五个领域的改革;面对未来挑战和信息传媒技术(ICT)与教育深度融合;准确理解和落实当前一系列“教育新政”,尤其是“双减”、五项管理(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控社会培训机构、公平而有质量的学校建设和配置、校长和教师的有序有效流动等措施,值得教育管理者深入研究和落实——这些问题既是中国教育的共性问题,也是深汕特别合作区教育的必答题。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在设计区域教育的发展改革时,就会更科学,更高效。

(原标题《刘根平谈如何实现教育的后发优势和“互操作性”关键作用》)

编辑 编辑-张克(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