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促进公共服务精准化高效化智能化
詹国彬 张宸铭
2022-01-04 08:57

提 要

社会治理实践中,诸如健康码、行程码、人才码、数据驾驶舱、城市大脑等数字技术及其应用已经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和效应。“十四五”期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技术与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数字赋能公共服务的积极效应将会得到进一步释放和彰显。

高质量公共服务既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更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的期待,尤其是对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七大基本公共服务的热切期盼。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提出:“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这说明数字化智能化手段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为推动我国公共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在社会治理实践中,诸如健康码、行程码、人才码、数据驾驶舱、城市大脑等数字技术及其应用已经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和效应。“十四五”期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技术与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数字赋能公共服务的积极效应将会得到进一步释放和彰显。

推动数字技术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能。图为乘客进地铁站前展示健康码。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羽洁 通讯员 徐畅 摄

一、数字赋能推动公共服务供给精准化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体现为公共服务需求总量的持续增加,同时也体现为公共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异质化和多层次性等特征与发展趋向。不少地区对如何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开展了持续探索,但囿于公共服务需求表达中双向互通机制的不完善、政府内跨部门信息流动受阻、地区间公共服务资源差异等因素影响,公共服务供给中供需偏差和失衡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数字技术具有注重个体需求、信息集成等特征,借助信息系统、数字平台等载体,通过对接个性需求、收集公众信息、促进多部门协作等功能,进而回应公众需要,有助于公共服务供给提高针对性、有效性,实现定制化。

公共服务供给精准化的实现需要精准的信息集成,必须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以科学、合法的手段高效采集、整合个人信息,通过信息挖掘、分析处理,实现关联分析、需求整合、精确匹配。我国政府在医疗、教育、社保、交通、养老等公共服务细分领域有着天然的数据优势,应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精准对接需求,通过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数据交流,使需求与供给达到匹配和平衡,提升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和效果。

二、数字赋能推动公共服务供给高效化

推动数字技术与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完善多级主体数据治理功能,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能。传统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往往是满足特定部门需求的闭源式管理平台,在多级主体沟通、多部门合作中存在信息壁垒。基于数字技术,各级政府可以通过数字信息的交流、互动、分析,深入分解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步骤、流程,并通过流程再造,更新服务工作标准,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水平。通过搭建公共服务云平台、公共服务数据共享平台等,深入开发配套应用场景,拓展社会主体、市场主体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渠道,强化政府、市场、社会相互协作,有效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公共服务效率不高问题。

数字技术的嵌入为公共部门业务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能够有效缓解公共服务决策负担,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实现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通过整合信息平台,实现部门间信息流动的开放和共享,消解不同部门间合作的物理障碍。基于更为综合、开放、高效的信息平台,推动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常态化,简化办事环节和流程,进而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表达之间的无缝对接,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通过“数据跑腿”辅助政府决策,搭建基于数据技术的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医疗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强化跨区域、跨城乡公共服务合作与共享,促进区域间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配置,提升高质量公共服务的覆盖率,促进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

三、数字赋能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智能化

在谋求高质量发展和推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城乡居民对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何确保在有限的资源和要素条件下尽可能地满足多元化、异质性、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智能化理应成为可行的选择。

智能化是指事物在数字技术支持下所具备的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属性,公共服务供给智能化是指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实现扩展、辅助甚至代脑力劳动的公共服务供给,这一阶段的公共服务供给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多元化。在数字技术嵌入的基础上,公共服务供给智能化将有效解决资源供需不匹配问题。一方面,各类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应用平台搭建日趋完善,例如社区居民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连接物业管理、养老服务、路网监控、医疗服务等,快速获取个人所需的公共服务资源。一些地方建设的未来社区,已将社区智慧服务平台应用扩展到幼教、义务教育、劳动就业、文化体育、养老、医疗、交通等服务领域。另一方面,在各类资源整合平台上,通过语义模型、图像识别、决策树、深度神经网络等算法模型,挖掘、分析、梳理各类公共服务需求,预测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成效,提供智能化的决策建议和方案参考,辅助政府相关部门决策。例如,在城市交通领域,杭州“城市大脑”通过建立交通堵点算法,及时发现城市交通堵点乱点,并结合视频检测、自动报警提供更有针对性和更高效的交通治理解决方案。同时,“城市大脑”基于大数据算法的分析,通过交通信号灯的实时配时优化,及时疏导堵点,最大程度保障道路畅通,提高交通出行效率。需要注意的是,公共服务供给智能化还留有许多潜在应用场景有待开发和挖掘,未来还需逐步加强对各类细分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分析模型的开发,适配不同应用场景,同时加强智能化人才的培养,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智能化进程。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数字赋能促进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及其实现路径研究”(21AGL032)的阶段性成果】

(詹国彬:南京审计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宸铭:南京审计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标题《数字赋能促进公共服务精准化高效化智能化》)

编辑 编辑-高原(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