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帮扶30年:中国式帮扶路径探索”——《深圳帮扶30年》新书发布,深圳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郑秀玉深入阐述 中国式帮扶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丽萍
2021-12-29 21:19

12月28日,《深圳帮扶30年》研究成果暨新书发布会在深圳市委党校第二报告厅举行。该课题成果全面系统总结了深圳30年的帮扶历程和经验,为新发展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启示与建议。

《深圳帮扶30年》新书发布

日前,该课题负责人、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郑秀玉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围绕课题背景、理论构想、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进行深入阐述。

记者:课题的发起有什么背景和意义?

郑秀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饱受贫困折磨,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们历史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减贫奇迹。

我们发现,在这个艰苦卓绝的减贫斗争中,以对口支援、东西部地区协作为重点的区域间大规模横向帮扶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83年开始的经济发达省、市同少数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协作,到1986年实施的中央国家机关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定点扶贫,再到1996年全面开启的东西部协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各级党委政府将脱贫攻坚作为政治责任,横向帮扶范围之广、力度之大、程度之深都远远超越了世界其他国家所能达到的水平,远远超出了世界各类反贫困理论的想象,缔造了人类历史上横向帮扶的奇迹,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式帮扶新路径。

为了由点及面把中国帮扶的故事讲清楚、讲透彻、讲精彩,根据市领导要求,深圳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和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联合组成课题组,实地走访了3省5市9县(区)40个调研点,行程4200多公里,面向全国31个省发放调查问卷18077份,举办座谈会30多场,访谈帮扶工作人员204人,全面系统总结深圳30年帮扶史,进而在帮扶实践中回应新的课题、探索新的理论。

记者:与世界减贫事业相比,中国式帮扶体现了哪些特点?

郑秀玉:中国式帮扶有八个方面的鲜明特征。

一、从目标上看,中国式帮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锚定“一个都不能少”的共同富裕;

二、从理念上看,中国式帮扶始终高扬“共同体”价值,超越了西方个人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想局限;

三、从制度上看,中国式帮扶以系统完备可持续的体系为支撑,避免了其他国家因政党轮替、政府更迭导致朝令夕改、半途而废的减贫困境;

四、从主体上看,中国式帮扶动员了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超越了其他国家有限合作、缺乏协同的局限;

五、从动能上看,中国式帮扶具有多来源、高强度、可持续的特征,超越了国外地区间横向帮扶意愿不足、动力不强的局限;

六、从组织上看,中国式帮扶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攥指成拳”、聚沙成塔,全面超越了其他国家和地区“枝分叶散”的减贫局面;

七、从路径上看,中国式帮扶把区域间整体开发与“点对点”精准扶贫结合起来,超越了西方国家涓滴减贫广度、准度不足的局限;

八、从效能上看,中国式帮扶形成了益贫性共赢型帮扶生态,为推进人类反贫困事业提供了“最优解”。

记者:为什么以深圳为样本开展研究?

郑秀玉:深圳帮扶30年的历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扶贫实践的经典案例,折射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事业的伟大成就。

这30年的历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最成功”贫困治理的最可靠依托。中国共产党以强大的战略定力为贫困治理指明正确方向,以强大的思想活力为贫困治理提供科学理论,以强大的组织动员为贫困治理注入强大动力,以强大的制度建构为贫困治理提供机制保障,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开展波澜壮阔的脱贫实践,开辟了走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深圳帮扶30年始终站在扶贫帮困第一线,在敢为人先中寻求突破、助力脱贫,为全国续写“春天的故事”提供了大量先行先试的宝贵经验,为解决人类贫困问题贡献了深圳路径和深圳经验。

记者:“深圳帮扶30年”的研究成果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现实意义?

郑秀玉:我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五个关键词来总结:

一是使命。深圳帮扶30年坚决扛起“先富带后富”的重责大任,精彩演绎了我们党关于共同富裕始终不渝的目标追求。深圳作为党和国家一手缔造的城市,始终以经济特区的担当,赓续传承党的初心使命,始终瞄准“共同富裕”目标,将帮扶工作视为深圳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全力以赴支持被帮扶地区脱贫发展。

二是契合。深圳帮扶30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进阶升维,高度契合了被帮扶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我们构建了“深圳精准帮扶指数”,统计分析了中央、深圳帮扶资金投入增速、深圳GDP平均增速、被帮扶9省人均GDP增速,发现2009年以来,深圳帮扶资金投入增速显著高于深圳GDP平均增速,显著高于被帮扶地区人均GDP增速。说明深圳帮扶力度与中央帮扶力度、被帮扶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度契合,深圳以更高站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在推动对口帮扶工作中主动加压、全力投入,彰显了特区帮扶真担当和硬作风。

三是伟力。回顾深圳帮扶30年的历程,鲜明体现出政治担当力、情怀驱动力、观念引领力、机制创新力、社会动员力、组织保障力、示范带动力等“七种能力”,深圳“一域”展现的帮扶之能,折射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帮扶事业的伟大成就,折射的是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的磅礴伟力,折射的是中国特色新型举国体制的巨大优越性。

四是共赢。深圳帮扶30年不是一个单向帮扶关系,而是实现了各方双赢、多赢和共赢。30年来,深圳从单向的“帮”与“助”到“互帮”“互助”,从“输血”到“造血”再到“合作”,走出了一条共同发展、多方共赢的帮扶之路,这是推动帮扶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内驱力与外驱力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

五是探路。深圳帮扶30年率先创造的机制和模式,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有益经验。在实践之路上,我们总结了深圳许多先行之举;在理论之路上,我们以深圳帮扶30年为重要样本,认为在中华大地上深度开展的大规模跨区域横向帮扶,走出了一条典型的中国式帮扶新路径。目前各类减贫理论,较少关注到跨区域横向帮扶这个研究视角。课题组从勾勒中国式帮扶的重要特征起步,呼唤建构中国帮扶学的“理论文本”,希望能够为丰富世界反贫困理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读特新闻+】

圆桌交流深度解析深圳帮扶30年特点亮色

“深圳帮扶30年是中国式帮扶的精彩缩影”

在28日举行的《深圳帮扶30年》研究成果暨新书发布会的圆桌交流环节上,市委组织部干部规划办主任唐斌、市委党校副校长谢志岿、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党组成员林更斌对《深圳帮扶30年》研究成果和新书进行了深度解析,并现场回答了媒体提问。

《深圳帮扶30年》研究成果暨新书发布会现场

将最能打硬仗的干部选派到对口帮扶地区

30年来,深圳累计选派扶贫干部人才8500多人。

唐斌在介绍深圳干部人才在帮扶30年里的作用时,颇有感慨地总结说,深圳广大援派干部人才牢记政治责任,强化使命担当,勇当对口帮扶工作尖兵,以实实在在的帮扶成效为推进对口地区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作贡献。

“严格把关、优中选优,深圳将最能打硬仗的干部选派到对口帮扶地区。”唐斌说,深圳还注重精准选派,缺什么派什么,多选派优秀年轻干部,选派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商务、市场监管等经济产业部门以及教育、卫生等民生建设重点部门的骨干人才,优化援派干部人才队伍结构。比如,选派的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中,38名党政干部全部为大学以上学历,平均年龄39岁,26人为80后年轻干部;第九批9名援藏干部人才中,既有植物学、畜牧学专业干部,也有建筑、医学、教育专业人才;35名新一轮广西扶贫协作干部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7人。

“深圳的援派干部人才有的长期超负荷运转,有的身体透支亮红灯,很多人在援派期间头发熬得花白、皮肤晒得黝黑,脸上挂满沧桑。”在回答南方日报记者提问时,唐斌表示,深圳广大援派干部人才坚持扶贫不图名、实干见真情,扎根扶贫一线,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甘于奉献,在受援地勇当推动产业发展尖兵、发展民生幸福尖兵、维护边疆团结稳定尖兵,不仅把深圳温暖带到了受援地,而且把深圳精神、深圳经验带到了全国各地,有力推动了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彰显了特区干部的责任担当,展现了特区干部的良好形象。

2020年4月,深圳市援建的“边境小康村”察隅县竹瓦根镇雄久新村竣工。

打造“四个好”可持续消费帮扶模式

“《深圳帮扶30年》这本很厚重的书,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元年如期问世,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林更斌现场介绍深圳帮扶的新机制、新模式时如此说道。

林更斌表示,深圳帮扶30年是中国式扶贫、开发式扶贫、精准扶贫的一个精彩缩影。深圳作为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多年来全市上下怀着感恩之情、举全市之力投入到帮扶工作之中,创造了不少的创新之举。比如,在组织领导上既挂帅又出征,在要素的投入上既出资金又出重兵,力量的依靠上既靠政府又靠市场或者是靠社会,在帮扶的取向上既要输血也要造血。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深圳在帮扶过程中,其实自身也获益多多。”林更斌说,比如锻炼了干部、拓展了深圳发展的腹地等,我们还把当地所能与深圳所需有机结合,把“菜篮子”建到对口地区,累计认证供深农产品示范基地37个,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经营,确保深圳粮食等农副产品稳产保供。把对口地区的产品纳入“圳品”认证体系,打造深圳的好产品,累计推动110个消费帮扶产品纳入“圳品”体系。

林更斌在回答深圳特区报记者关于消费帮扶的提问时表示,一直以来,深圳都把消费帮扶作为促进对口地区增收、丰富深圳市民“菜篮子”的双赢之策,打造了好机制、好产业、好产品、好渠道“四个好”的可持续消费帮扶模式。其中,重点打造了“圳帮扶APP”线上商城、“圳帮扶集市”“圳帮扶数据平台”集群,在全国消费帮扶平台中首个使用数字货币,并推出拼团、直播、线上开店、大客户采购等功能,累计注册用户近30万,销售订单超32万。同时,以消费帮扶为抓手,深入推进学党史、办实事,比如,连续举办深圳潮汕美食节、客家美食节等两次美食节,吸引百万余名市民打卡消费,促成购销合作签约总额超2亿元。下一步,深圳将按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消费帮扶工作做好,做得更扎实,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2018年3月,深圳援建的塔县人民医院正式成为二级综合甲等医院,标志新疆唯一一个高原县结束没有二级甲等医院的历史,实现对口帮扶一个医院改善一个民族健康的壮举。

深圳是中国式横向帮扶政策的坚定执行和创新实践者

“对比西方的减贫模式,跨地区横向帮扶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帮扶模式之一。”谢志岿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跨地区横向帮扶包括大家熟知的电视剧《山海情》里面的福建、宁夏之间的帮扶,也包括我们今天讲的深圳30年的横向帮扶,都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帮扶形式,其它国家很少有这种大规模的、跨地区的、持续的横向帮扶的模式。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的独特模式,也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新型举国体制在扶贫领域的具体运用。

谢志岿说,深圳作为先富起来的发达地区,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是义不容辞的政治担当。深圳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部署和论述,在中央和省委的领导下,模范践行先富帮后富的政治责任,前后投入1200多亿元用于横向帮扶,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创造了很多经验。比如,注重加强组织领导,注重发挥干部人才作用,发挥企业作用、发挥市场作用,实施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教育扶贫等,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充分体现了经济特区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安排方面的主动性、创造性,是中国式横向帮扶政策的坚定执行和创新实践者。

谢志岿认为,横向帮扶是中国减贫事业的一大创新实践,中国帮扶学也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加强对中国横向帮扶的深入研究,构建“中国帮扶学”,对丰富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并为世界反贫困事业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借鉴,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深圳帮扶30年》研究成果暨新书发布会举行圆桌交流

专家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国宝:

“将对全国区域帮扶产生积极影响”

东西协作帮扶,也就是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以前叫做东西部协作扶贫,是中国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的一个很经典的创造。

东西协作帮扶,它主要是通过相关的一些安排和联系,让经济发达地区帮助欠发达地区改善发展条件、发展生产、摆脱贫困。东西协作帮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我们国家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再帮助欠发达地区共同富裕战略的一个光辉实践。从未来来看,东西协作帮扶对于实现共同富裕,毫无疑问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形式。

《深圳帮扶30年》利用翔实的历史数据,通过问卷调查,对1990年以来深圳帮扶广东省内的欠发达地区以及全国其他16个省市自治区的历史进行了全景回顾,对过去30年深圳在帮扶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和影响进行全面具体分析,系统总结了深圳帮扶所取得的经验以及所获得的启示。同时,对未来东西协作帮扶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应该采取的政策选择进行了探讨。

协作帮扶这样一种形式,对未来实现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将会发挥重要作用。我相信,通过深圳市委党校通过总结深圳帮扶30年经验所获得的重要启示,对未来包括深圳在内的全国区域帮扶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江宇:

“对 ‘中国式帮扶 ’理论上的概括是最大的亮点和贡献”

《深圳帮扶30年》课题研究起点高、视野广,综合运用历史研究、理论研究、实地调研等办法,全方位、多角度构建了一幅深圳进行横向帮扶理论和实践的历史画卷,让人读后心潮澎湃,很受感染与启发,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前中国正处在两个百年交汇、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衔接的时期。脱贫攻坚是解决绝对贫困,共同富裕是解决相对贫困,中国推进共同富裕,是全世界前无古人的事业,其经验只能来自过去脱贫攻坚的经验,所以从时间上来看,《深圳帮扶30年》课题研究非常重要和及时。而且课题研究选取了深圳作为样本,因为深圳不仅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也是共同富裕的排头兵,深圳进行横向帮扶是全国起点最早、范围最广、工作效果最显著的地区。

《深圳帮扶30年》课题研究对“中国式帮扶”理论上的概括,是最大的亮点和贡献。“中国式帮扶”以及未来的共同富裕都是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实践,必然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课题研究没有就事论事,简单地罗列过程和成就,而是处处立足深圳、放眼全国、胸怀“国之大者”,把深圳帮扶的成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结合起来,与党奋斗百年的历史经验结合起来,比较完整地回答了党怎样领导脱贫攻坚、推进共同富裕,形成了完整的路线图、工具箱、方法论。

同时,课题研究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方面,也回答了一些人们关心的问题。比如,脱贫攻坚是不是吃大锅饭、会不会影响经济效率等问题,课题研究用详实的数据证明,从长的历史时段和全局来看,公平和效率是一致的,只有缩小差距、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能力,才能够为发达地区提供更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这也为全国以更大的力度推进跨地区对口支援和走向共同富裕提供了信心和理论的依据。

推进共同富裕,不光是一个分配领域的问题,而是涉及到能否真正构建起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能否真正扩大内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课题研究把深圳进一步深化对口帮扶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定位结合起来,把对口支援和解决深圳自身迫切面临的科技发展、人才引进、城市发展空间等问题结合起来,有力回答了当下以及未来的对口帮扶,不仅仅是一个单向的帮扶,而是要实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内循环、增强发展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编辑 洪鹏辉 审核 刘杰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丽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