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帝国的崛起

段亚兵
2020-07-02 10:22
摘要

普鲁士帝国的崛起柏林印象世界上许多国家里最好的城市是首都,德国有些不同

柏林印象

世界上许多国家里最好的城市是首都,德国有些不同。柏林虽然是德国最大的城市,但城市市容说不上有多好,设施陈旧,式样落后,有一种饱受岁月磨砺、经历历史沧桑的感觉。二战后这个城市被苏联和美英法几个国家分别占领,两个政权分别管理,实行两种社会制度,各唱各的歌、各拉各的调,城市建设受到了严重影响。然而柏林毕竟是首都,规模巨大,气势恢宏,楼宇式样繁多,建筑风格多样,仔细观看欣赏,还是很有味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们来到了市中心的勃兰登堡门,这可能要算柏林最有名的景点。这里原是柏林古城墙通往勃兰登堡的城门,故得此名。据记载,普鲁士崛起时,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定都柏林,修建了环绕柏林的古城墙,共有14座城门,其中的勃兰登堡门1788年重建。著名建筑学家朗汉斯借鉴雅典古希腊柱廊式样,设计了这座凯旋门式的城门。中间的12根立柱是多立克式,东西两侧各6根立柱是爱奥尼式,将门楼分隔成为5个大门。城门顶端安放有名为“胜利女神”的青铜雕像。这是一组由4匹骏马拉着一辆双轮战车,战车上站着背插双翅的女神的铜雕像。创作者是德国著名的雕塑家沙多夫。由于该城门承载了太多德国兴亡的历史事件,因此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象征建筑物之一。

勃兰登堡门与国会大厦之间是一个宽敞的广场。蓝天如洗,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草坪草色青青、厚如毛毯。众多的游人在广场里散步游玩,年轻人躺在草地上享受阳光浴。好美丽的景观,好悠闲的生活。我站在草坪上向东望去,眼前就是勃兰登堡门。转身向北面望去,是高大的国会大厦,大厦顶上有一个透明的玻璃圆顶,看得见里面有一队队行人在走动。导游说这里是国会大厦的旅游项目,可以顺着屋顶里面的通道边走边观光。导游指着国会大厦旁边的一栋白色大楼说:“那栋楼是联邦政府大楼,默克尔总理就在这里上班。她白天办公决定国家大事,下班了去超市买菜、回家做饭。我们叫她默克尔大婶……”导游的话里没有嘲笑的意思,而是饱含着尊敬的口气,看来默克尔威信挺高。

看完勃兰登堡门,我们去参观博物馆。附近一个街区博物馆扎堆,被称之为“博物馆岛”,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顺着街道自西向东,会经过博德博物馆、佩加蒙博物馆、老国家美术馆、老博物馆、新博物馆等。博物馆太多了,不可能一次看完,我们挑选了历史博物馆和美术馆粗略地参观一遍,算是对德国的历史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我们继续前行,忽然看到在一个宽阔的场地里摆放着一大片深灰色的水泥长方体构件。导游介绍说,这可不是一般的水泥预制构件,而是雕塑艺术品,是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石碑高高低低横放在地面上,多达两千多块。这个纪念碑区于200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时建成。

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想起了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参观过的大屠杀纪念馆。二战前后,欧洲的犹太人受到许多国家的驱逐,财产被剥夺,生命被屠杀,民族受到极大的摧残。这是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人类自相残杀,法西斯惨无人道,良知遭到践踏……蝼蚁尚且惜生命,动物同类不伤残,而人类却屠杀同类,真不知道人类为什么会是这样?应该多建一些这类的博物馆,让人们记住这些惨痛的教训。

虽然到过德国许多城市,但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城市,一是柏林,二是慕尼黑。一北一南,景象大不一样,论地位,大概可以相比中国的北京和上海。柏林范围很大,大家闺秀,帝王气象;慕尼黑规模较小,小家碧玉,贵族形象。柏林显得有些凌乱,有些街道破旧,个别建筑还留着战争炮火摧毁的痕迹,没有进行修复,好像是个落魄的豪门;慕尼黑森林掩映,环境优美,街道干净,建筑新颖,一看就知道比柏林资财雄厚。

从柏林说起,是因为接着要讲述霍亨索伦家族的故事,其发家地就是柏林。这个家族在德国新一轮的统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竞争中普鲁士胜出

公元1700年,在德意志领土上有两个国家,一个是南方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拥有900万人口,信奉天主教;另一个是北方小国普鲁士,只有300万人口,信奉新教。然而一百多年后,普鲁士成为拥有欧洲第三大规模军队的大国。历史学家认为,普鲁士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因素是历代国王不仅寿命都比较长,而且具备能征善战的尚武精神和高超的治国才能。

我们的故事就从1701年讲起,弗里德里希一世加冕成为普鲁士的国王,亮相于欧洲舞台。他属于霍亨索伦家族,起源于士瓦本公国,是欧洲的三大王朝之一。士瓦本也是东法兰克王国中的五个公国之一。弗里德里希一世在柏林建起了巴洛克风格的宫殿,柏林成了其王朝崛起的地方。

他的儿子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继承了王位。新王用尊奉普鲁士的严明纪律和服从精神代替了父亲的宫廷浮华,这些精神成为普鲁士军队素质的思想支柱。其父去世时留给儿子一支8万人的精锐常备军,这个数量与当时奥地利的军队相当,但要知道奥地利人口是普鲁士人口的10倍。也就是说,按照承担军队的国民平均人口数来说,奥地利养1个兵,普鲁士要养10个兵。这样惊人的军费开支负担,普鲁士人竟然能够承受,说明普鲁士的国家经济管理状况应该很不错。

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的儿子弗里德里希二世,即弗里德里希大帝(也被翻译为腓特烈大帝),出生于柏林。他在德国历史上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国王,也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的人物。自幼父亲给他安排的是斯巴达式的训练,但是他本性酷爱法国的文化艺术。文艺的儿子与军阀的父亲间冲突不断。1730年,18岁的弗里德里希逃往国外未遂,被边防守军截住送回皇宫。父皇龙颜大怒,将儿子送进牢房,一关就是两年半。直到儿子屈服让步,才放出来回到宫殿的家里。牢狱之灾让弗里德里希成熟很多,他答应学习军事并刻苦读书。4年时间里,攻读与军事、哲学、历史、文学等科目,大大开阔眼界。

1740年,28岁的弗里德里希即位,很快显露出他当帝王的才华。对内他大力进行改革:推行重商主义,促进工农业发展;注重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将柏林打造成为不朽的欧洲文化之都;给予民众足够的新闻自由,这为他死后赢得了“新闻无限自由的提倡者”的称号;编纂普鲁士法典,这项基础性的繁重法制工程经过20多年才完成。他认可马基雅维利理论,认为“一名成功的统治者首要的就是要取得胜利”;他的名言 “国君是国家的第一公仆”流传后世。

对外他推行军事冒险政策。继续扩充军队数量,将80%的国库收支用于军队。很快他就开始了与奥地利争霸的争斗,开始入侵奥地利帝国属下的西里西亚。经过数次血腥的战争,普鲁士击败奥地利实际控制了西里西亚。西里西亚是一个历史地域名称,范围大致包括如今波兰西南部、捷克北部和德国东部,面积3.5万平方公里。这是一块富庶的土地,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被形容为“奥地利王冠上的明珠”。国王凯旋时,欢迎的人群称呼他为“弗里德里希大帝”。经过5年的征战,普鲁士的领土增加了一倍,财政收入增加了1/3,普鲁士成为欧洲新崛起的大国。

1756年“七年战争”爆发,这是在西里西亚发生的战争。不甘失败的奥地利人联合法国、沙俄、瑞典重启战火,而普鲁士只有英国一个盟友。普鲁士数面受敌,处境非常不利。1760年俄军长驱直入一度占领了柏林,法、奥军队乘机夹击,普军濒临绝境。这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1762年1月沙俄女皇叶丽萨维塔去世,即位的彼得三世是弗里德里希二世的狂热崇拜者,他下令撤兵,单独与普鲁士媾和。归还所有被俄军占领的地区,甚至出兵帮助普军攻打奥军,使普军转败为胜。这种情况下奥地利再无取胜的可能,于是1763年2月,两家签订《胡贝尔茨堡和约》,普鲁士从此永久地拥有西里西亚。德意志土地上从此形成了普奥两强并立的局面。

历史学家对弗里德里希大帝的军事才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拿破仑也在评价弗里德里希时说:“越是最危急时,越显示出他的伟大,这是我们对于他能说的最高的赞誉之词。”恩格斯也称他的军队“是欧洲模范的军队”。18世纪时流传着一种说法:普鲁士不是个有军队的国家,而是个有国家的军队。

弗里德里希大帝不仅军事才能高超,而且也有很高的文化艺术造诣。这方面的故事以后再讲。

第二帝国的兴亡

德意志第二帝国指的是1871年至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不断穷兵黩武,盛极而衰,最终走向失败。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革命对欧洲各国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法国输出革命与欧洲许多国家打仗,其中包括普鲁士。1792年起,法国入侵神圣罗马帝国,赢得了几次胜利,夺取了莱茵河以西的大片土地。起初普鲁士一直保持中立。然而1806年9月,时任德皇的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决定向法国宣战。结果招致大败,不得不向法国割地、赔款。

法军的好运很快走到了头。1812年冬,拿破仑军队溃败于寒冷的俄国。普鲁士趁火打劫。1813年,普、奥、俄三国联军在莱比锡大败法军。欧洲一些国家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决定建立德意志联邦,取代神圣罗马帝国。普鲁士成为能够与法国和俄国抗衡的第三大力量。

德意志再次朝着统一的趋势发展,这次统一是由普鲁士主导的。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有“铁血首相”之称的俾斯麦扮演了重要角色。1862年,刚登基一年的威廉一世皇帝任命俾斯麦为首相。俾斯麦成为德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家,被称为“德国的建筑师”“德国的领航员”。他对内加快国内改革,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险制度;对外则筹划了三场战争以实现统一的目标。这三场战争是:1864年,普鲁士和奥地利发动对丹麦的战争并获胜,拿回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的管理权(此地区现为德国最北方的一个州)。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普鲁士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战败的奥地利在德意志事务上丧失发言权。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战争开始后法军接连败北。9月2日,十万法军在色当投降。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也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双方于2月26日签订和约。这次战争使普鲁士最终完成了对德意志的统一,取代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

德国统一后,俾斯麦想休养生息不再对外打仗。他制定了“连奥、拉俄、亲英、打法”的“大陆政策”。普鲁士与奥匈帝国、俄罗斯结盟,以孤立法国。1881年签署了《三皇同盟》。1879年,普鲁士与奥地利订立了两国同盟。3年后意大利加入,成为三国同盟。1887年,普鲁士与俄国签订了《再保险条约》。

俾斯麦深知战略的奥妙,在欧洲几个大国中长袖善舞,纵横捭阖,将对手玩弄于股掌之间,始终保持了德国的有利战略地位。1888年,29岁的威廉二世成为新的德皇。可惜新上来的德皇根本就不懂已73岁高龄的俾斯麦老奸巨猾的外交手段。年少气盛的德皇认为自己高明,不再听俾斯麦的主意,两人分歧越来越大。不久,心灰意冷的老首相辞职,于1898年7月30日去世,享年83岁。

失去俾斯麦的“德国战舰”很快滑入危险的水域。威廉二世将俾斯麦的“大陆政策”调整为“世界政策”,提出了建立“世界帝国”的战略目标。与俄国签署的《再保险条约》期满后,德国决定终止不再续约,这让法国与俄国变成了防御同盟军。原来德国与英国关系比较好,现在也开始变得紧张,走向对抗。这些愚蠢的举动,破坏了俾斯麦一直小心翼翼维护的“有利于德国的欧陆大国平衡”格局,并带来了严重后果。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黑手社”一名青年枪杀,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一战中,德、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与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对决。经过了4年血腥惨烈的战争后,同盟国失败。战争引发柏林革命爆发,民众要求德皇退位。1918年11月9日德国总理巴登亲王宣布德皇退位。11月11日德国向协约国投降。著名的霍亨索伦家族终于谢幕。1919年1月18日,获胜的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6月28日签订《凡尔赛和约》,德国失去6.73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和730万人口,丧失所有海外殖民地,偿付巨额赔款。

德国的惨败和战后对它的严重惩罚,让德国人心里不服。这就为二战埋下了危险的火种。这个故事将在后面继续讲述。

在这里我要补叙一段与中国有关的历史史料。就是在威廉二世建立“世界帝国”的战略目标下,德国于1897年在远东实行扩张计划,占领了中国的胶州湾。直到1914年被日本人取代,德国人占领青岛17年。由此德国人手上沾上了中国人民的鲜血。不知道今天的德国人对这一段历史有没有负罪感?我在本书第九章《最优秀的工匠》文内,讲述的德国人建青岛城市污水排放工程的故事就应该发生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中国人不计前嫌。许多人喜欢谈论德国人建设青岛下水道工程建得如何好,但可能忘记了德国人为什么会在青岛建这一工程的缘由。特意在这里重提旧事,是为了让我们对历史记得全面一点。

德国在哪里?

“德国在哪里?”曾经是个长期困扰德意志人的历史大课题。

“德意志”主要是指土地和祖国,属于民族融合范畴;而“德国”却是指政治上的国家形态,属于国家政治范畴。在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中,“国土”和“国家”基本是相一致的,甚至可以相互转换。例如,中国理所当然是代表中华民族的国土和国家。那么,“德国”就应该是代表德意志民族的国土和国家吧?但事实不是这样。对一个长期处于民族融合过程和长期政治分裂过程的德意志民族来说,“国土”和“国家”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互分离的。

歌德在1830年时说过一句话:“我们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可以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

同时代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也说过意思一样的话。在他看来,“德意志”是个地理概念,而一个“‘德意志民族’的说法只是一个神话”。

然而,1871年德国统一后,“德意志”就能够包括“国土和国家”的完整含义了。从这一点上说,俾斯麦是德国的伟大政治家,为德意志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德国统一的道路异常坎坷,不久就要经历又一次分裂过程……

编辑 李林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