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艰难的统一路

段亚兵
2020-07-02 10:18
摘要

上一篇我们讲述了查理曼大帝统一欧洲的故事。他的法兰克王国后来被3个儿子分成了3个国家,其中的东法兰克王国与后来的德意志国家有关。这篇文章里我们讨论德国统一的历史。

上一篇我们讲述了查理曼大帝统一欧洲的故事。他的法兰克王国后来被3个儿子分成了3个国家,其中的东法兰克王国与后来的德意志国家有关。这篇文章里我们讨论德国统一的历史。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德意志第一帝国的诞生

东法兰克王国包括法兰克尼亚、萨克森、图林根、士瓦本和巴伐利亚5个公国。

东法兰克王国最后具有加洛林王族血统的国王名叫“孩童路易”,绰号“孩童”是因为他只活了18岁。这位年轻的国王过世后没有后嗣,于是,公爵们挑选了法兰克尼亚的公爵康拉德继承加洛林王朝的王位,是为国王康拉德一世。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康拉德一世的登基,标志着德国历史的真正开端。

公元919年,王位传到了萨克森绰号为“捕鸟者”的亨利一世手中,由此开创了德意志统一和加强权力的新时代,德意志第一帝国诞生了。962年,亨利一世的儿子奥托一世继位。奥托是个狠角色,战功显赫。他做了如下几件事:

一是平定了各公国的叛乱,统一了国家。在他后来的统治时期,没有人能够向他发起挑战。

二是打败了马扎尔人的入侵,解除了长期以来对德意志国家的威胁。马扎尔人是来自东欧的蛮族,其骑兵尤其凶悍。955年,在奥格斯堡附近的莱西费尔德战役中,奥托指挥得当,歼灭了马扎尔骑兵。因为这次战功奥托获得了“奥托大帝”的称号。

三是入侵意大利,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为他加冕称帝,称之为“罗马皇帝”。事情的过程是这样的:961年,罗马教皇约翰十二世因为城市贵族对他的控制越来越严重,而向奥托发出了求救信号。奥托二话不说,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罗马,平息了贵族叛乱。为感谢奥托保驾有功,教皇约翰十二世于962年2月2日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奥托举办了隆重的加冕仪式,给奥托戴上了古罗马帝国“奥古斯都”的桂冠。奥托因此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接着,双方签订“奥托特权协定”,规定皇帝为教皇的保护者,教皇要忠于皇帝,教皇的产生要由皇帝决定。这下子皇权高于教权之上。

由于奥托的功劳,德意志王国由此成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称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其实,此时西罗马帝国已灭亡数百年。奥托要的只是一个历史的虚名。

神圣罗马帝国国徽是头顶皇冠的双头鹰图案,这是延续古罗马帝国图腾,也表明了帝国是古罗马正统继承者的意图。

奥托的做法开创了德意志的一个传统:要想成为一位有作为的德意志国王,就一定要进军意大利,并在意大利加冕称帝。意大利成了德意志国家的垫脚石,踩着更上一层楼;又好像是龙门,跳不过去是鲤鱼,跳过去了就变成了蛟龙。

接下来,帝国的名字几经变化。11世纪时,“罗马国王”和“罗马帝国”的称号代替了“法兰克国王”和“法兰克帝国”。古老的法兰克中部王国和东部王国诸邦构成了“神圣罗马帝国”。15世纪末,“神圣罗马帝国”变成了“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

德意志第一帝国在中世纪是欧洲最大的帝国

德意志第一帝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东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瑞士。统治的地区横跨阿尔卑斯山南北,是中世纪时欧洲最大的国家。帝国的历史从公元919年萨克森“捕鸟者”亨利一世算起,1191年霍亨斯陶芬王朝亨利六世皇帝时国土面积达到最广,直到1806年为拿破仑一世所灭,前后约九百年,也勉强算得上是千年帝国。

我在德国旅游行走时,问导游第一帝国的首都在哪里,他们竟然说不上来。后来经过查询资料才知道,第一帝国没有确定首都,只有几个国王办公和居住的城市。例如,奥托王朝时是马格德堡,萨利安王朝时在施派尔,卢森堡王朝时在布拉格,哈布斯堡王朝时在维也纳等。此外还有一些城市也很重要,例如,亚琛是皇帝的加冕地,雷根斯堡是帝国的议会所在地,纽伦堡是皇室宝物保管地等等。其中,一些城市发展起来了,如维也纳、布拉格、纽伦堡等;有些城市没有发展起来,如马格德堡、施派尔等,但它们拥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

我去过其中的一些城市,见到了非常多的美丽旅游胜景。例如,马格德堡那座横跨易北河将两条运河连接在一起的水桥,桥上桥下轮船十字方向穿梭是难得一见的奇特景观;施派尔城区中心那座历史悠久造型优美的罗马式建筑教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布拉格游人如织的著名旧城广场上,巨大的布拉格天文钟报时时吸引众人驻足观看;维也纳美轮美奂的美泉宫气势非凡,是仅次于法国凡尔赛宫的欧洲皇宫;雷根斯堡多瑙河岸边小山上的瓦尔哈拉神殿,继承了希腊神殿的建筑风格和神韵;纽伦堡传承下来欧洲最热闹的圣诞夜活动传统,市政厅的圣诞夜里发生了《胡桃夹子与老鼠王》的童话故事……在这一带旅游,能让人享受到最丰富的精神大餐。

历史名城里,数不清的文物古迹引人抒发怀古情思;古代战场上,古堡城墙上留下的枪眼炮痕提醒人们当年的纷飞战火;人文风俗中,链接着德意志民族的文明传承密码;绿水青山里,建造出一处处人们安居乐业的舒适家园。

打开欧洲和德国的地图看一看,德国东部,从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马格德堡,到萨克森的德累斯顿,到捷克的布拉格,到奥地利的维也纳,基本上可以画一条直线,由北到南连起来;而德国西部,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施派尔靠近法国和卢森堡,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亚琛,在靠近比利时和荷兰的边境线上;巴伐利亚州的纽伦堡和雷根斯堡则在德国的南部。由此可以感受到当时的德意志第一帝国范围有多么大。但是这次德国的统一道路,最终还是没有走成功。

第一帝国统一德意志失败了

德意志第一帝国打上了中世纪封建割据的时代烙印。帝国此时的国土面积虽然很大,但实际上是个松散型的结构,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而是封建的诸侯国体制。

如果探讨一下德国难以形成统一局面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条:

一是内部长期纷争。第一帝国时期,德意志这片土地上出现过300多个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自由邦、自由城市、骑士领地等。王权薄弱,领土分裂;诸侯与诸侯、集团与集团之间,长期争战;经济落后,百姓苦不堪言。而相比之下,这一时期欧洲的各民族国家相继开始建立。

在德意志封建化过程中,罗马教皇拥有给德皇加冕的特权,德皇则力图控制教皇和教会,而地方封建主为扩展权势,又往往借助教皇和教会的力量来削弱皇权,这种矛盾和斗争是德意志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重要原因。

1618年5月,因为德皇任命波希米亚国王,引发了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导致了三十年战争的爆发。战后,神圣罗马帝国分裂了。“三十年战争”指的是从1618年开始、1648年结束,欧洲两个强国集团——哈布斯堡王朝与反哈布斯堡王朝集团,为争夺欧洲霸权而展开的一次全欧洲范围内的大混战。这场战争结束了自中世纪以来“一个教皇、一个皇帝”统治欧洲的局面。德国分裂为数百个独立的诸侯领地和骑士领土。皇帝企图在欧洲恢复天主教地位的梦想完全破灭,神圣罗马帝国在事实上已不复存在。有学者在描述德国当时的社会结构时说:“中世纪晚期的德国是一个碎片政治的海洋,其中漂浮着一些大块的碎片。”也可以将当时的德国形容成一个装满土豆的麻袋。麻袋虽然很大,但是将土豆倒在地面上会四处滚动,抱不成团。

二是金玺诏书的颁布。德国在历史上曾经有一种叫作“选帝侯”的制度安排,就是从各诸侯国里选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1356年,时任卢森堡王朝国王的查理四世,在纽伦堡制订了著名的 “金玺诏书”,正式确认八个诸侯国的国君具有被选举为皇帝的合法性。他们分别是美茵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等3个教会区选帝侯,和哈布斯堡邦国、勃兰登堡-普鲁士君主国、萨克森-维滕堡公爵、巴伐利亚国、汉诺威国等世俗选帝侯。

查理四世之所以有这个举动,是出于私心,为了换取各诸侯国对其儿子王位继承权的承认。而“选帝侯”制度,特别是“金玺诏书”的颁布,在法律上确立了诸侯邦国分立的体制,严重地削弱了皇权,加深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13世纪是德意志皇位空缺时期,各邦君主间争斗不已。1273年奥地利的哈布斯堡伯爵被选为德皇,空位时期算是结束了,但各分立政权的势力已大大增长。

三是皇权与教权的争斗。在德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总是有两个权力中心。一个是诸侯国;另一个是罗马教廷。由于有两个权力中心,互相排斥,互相克制,反而让德国难以统一。有些时候王权大于教权,例如查理曼大帝、奥托大帝时期;有些时候是教权大于皇权,例如亨利四世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争斗的时期。

这是一个有名的历史故事。1075年,亨利四世因为德意志和意大利北部地方主教的任命权,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发生激烈冲突。格列高利七世警告亨利四世不要干预教廷的事务,否则将被逐出教会。亨利四世先开始采取行动,召集全德意志主教开会,宣称格列高利七世是一个伪僧侣,宣布撤销他的教皇职务。很快,格列高利七世的反击就来了。他宣布:对亨利四世给予开除、废黜和放逐的处理。两虎相争,谁的力气大谁胜;两王相争,谁的势力众谁赢。最后摊牌时,不但教会的主教们宣称忠于教皇,而且德国部分诸侯们立即乘机选出了新国王,民众们也拒绝帮助已被逐出教门的皇帝。亨利四世气疯了,想发动战争却没有足够的兵力。焦头烂额的亨利四世决定低头认输妥协。他来到卡诺莎城堡,想见格列高利七世,请求教皇饶恕他的罪过。高傲的格列高利七世却不愿意见他。绝望的亨利四世在冬天严寒的天气里,光着脚在城堡门外的冰雪中站了整整3天。看到对手如此负荆请罪,教皇的目的达到了,于是宣布取消对亨利四世的处罚。这就是著名的“卡诺莎悔罪”事件。这一事件明白不过地说明教权高于皇权,至少此时此刻是这样的。

危机事件中的亨利四世算得上一个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有点像中国楚汉相争时期的大将军韩信受的胯下之辱。亨利低下高傲的头颅向教皇认错,并不是从心底里真正屈服了教皇。他受辱负重赢得了喘息的机会,然后采取政治阴谋瓦解了对手的联盟,迅速举兵讨伐叛乱者,最后取得了胜利。当他抓获了新当选的皇帝——士瓦本公爵鲁道夫时,可没有宽容对手,而是残忍地砍下了鲁道夫的一只手。

格列高利七世一看情况有变,再次宣布对亨利四世给予处罚。此时已经拉起了大批军队的亨利四世,不再惧怕教皇。他宣布废黜教皇,率领大军进军罗马,指定克莱芒三世任新教皇,并命令他为自己加冕。失败的格列高利七世惊惶失措,他后悔关键时候没有下狠手,如今说什么都晚了,只好弃城逃跑,最后在流亡中悲愤羞辱地死去。

宗教界领域还有一个因素,对德国的分裂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6世纪初德国爆发宗教改革运动和农民战争。经过这场争斗,德国大部分地区信奉新教;南部的小部分地区信奉天主教。而新教又分为两种:东部、北部和中部信奉路德教;西部、西南部信奉加尔文教。

四是地理位置的因素。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德国地处欧洲中部,容易受外部环境与强权的影响,不容易统一。

可以将德国第一帝国统一的过程,与中国的统一做一个比较。在某种程度上,德国当时的情况有点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也是诸侯林立,逐鹿中原,你攻我防,争夺天下。但是一番打斗后,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而欧洲,许多人为统一德国忙乎了一阵,最终还是分裂。对此,我们可以做一些猜测。

一是权力中心多寡不同。世俗社会的中国,只有一个皇帝;而神权笼罩下的欧洲,有两个皇帝,一个是管理国土的皇帝,一个是管理人的灵魂的教皇。两个权力中心,你争我夺,谁也统一不了谁。

二是地理环境的因素。中国位于亚洲东部,西面有难以逾越的高山峡谷和无垠沙漠,把中国与西方的世界相对分割开来。因此,中国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自己发展,外来的干扰不多。中国唐朝时,新崛起的伊斯兰文明曾经打到了中国的西域,两个文明巨人碰撞了一下、小打了一仗,伊斯兰人赢。但后来伊斯兰人又后退回去了。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船坚炮利的国家从海上打到了中国,让中国吃了大亏。

相比之下,德国地处欧洲平原,四周没有什么屏障,更容易受到邻居们的干扰。这种局面在后来一再出现,对德国的统一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编辑 李林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