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日前,《广东省自然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发布,这份全国首个省级自然教育规划提出,深圳等城市要率先打造珠三角自然教育创新示范区。
2021粤港澳自然教育嘉年华活动10月在深圳举行
该《规划》,锚定2035年广东林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南粤秀美山川基本建成的远景目标,对“十四五”期间全省自然教育发展工作进行谋划部署,力争到2025年,全省共认定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100个、高品质自然教育示范基地20个,自然教育径150条及自然教育园区(场馆)300处。
《规划》共五章23节,通过自然教育的场所体系、产业体系、标准体系和传播与推广体系的综合建设,以示范基地建设工程、特色课程活动开发工程、网络平台建设工程、标识系统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五大重点建设工程为抓手,着力构建机制科学、体制健全、主题鲜明、竞争力强、国内领先的广东特色自然教育体系,做到“三年打基础,五年初见成效”,努力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自然教育示范基地,力争建成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竞争力强的自然教育强省。
《规划》结合广东自然禀赋、文化底蕴和经济条件等,紧扣广东省委提出的“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构建“珠三角自然教育创新示范区、沿海自然教育湿地特色带、粤北自然教育森林体验区”的自然教育发展布局,并提出区域自然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主导功能。
《规划》提出,要完善自然教育场所建设,逐步构建以休闲旅游业、品牌活动项目和特色文创产品为抓手的自然教育产业体系;加快建立具有广东特色的自然教育标准体系建设;建设自然教育传播与推广体系,扩大自然教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深圳自然博物馆“三角洲”方案(效果图)
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深圳自然教育发展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据了解,2014年,中国第一个自然学校在广东深圳诞生,首创“政府主导、企业管理、公众参与”的自然生态创新管理模式。2017年,深圳市率先建立首批13个自然教育中心。以建设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为载体,大力推动自然教育场馆建设,深圳等区域辐射能力强、示范带动效果好的自然教育板块成为广东省“十三五”期间培育的重点,涌现了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圳华侨城国家级湿地公园等一批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自然教育典型。由红树林基金会、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深圳市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等40余家单位组建的深圳山海连城自然教育联盟,近年来开展了丰富有趣的自然教育讲坛、观鸟大赛等活动,搭建全民参与的自然教育合作平台。
深圳海洋博物馆“海上的云”方案(效果图)
《规划》对深圳等城市寄予厚望,提出珠三角9市将率先打造珠三角自然教育创新示范区,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引擎作用,积极挖掘和探索自然教育发展模式,创新自然教育的宣传和传播方式,鼓励自然教育产品和服务创新,打造带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强的自然教育创新示范区。
“十四五”期间,随着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自然博物馆、中国红树林博物馆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和一批重大项目的落地,深圳在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的同时,也将提供集生态保护、陈列展览、收藏保护、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等于一体的重要文化及公共服务,助力广东在2025年实现自然教育服务质量全国领先,努力把广东建设成全国自然教育示范省。
孩子们在自然教育工作者的带领下走进大自然
数看《广东省自然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 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100个
✦ 高品质自然教育示范基地20个
✦ 自然教育径150条
✦ 自然教育园区(场馆)300处
✦ 特色课程活动600套
✦ 自然教育品牌活动1300次
✦ 自然教育相关规程规范15个
✦ 大型自然教育宣教活动110场次
✦ 省级网络平台1套
✦ 标识系统示范20处
✦ 人才队伍11000人
(原标题《深圳将打造珠三角自然教育创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