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秀的工匠​——德国工匠近代在中国的印记

段亚兵
2020-06-30 22:09
摘要

德国人近代承包的两个中国工程项目

德国人近代承包的两个中国工程项目

作为工业强国,德国在世界各地建设了许多工程项目。在这里讲两个承包中国工程的故事,一个是青岛的下水道工程,一个是兰州的黄河铁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青岛下水道工程

1897年,德国侵占了胶州湾,青岛被德国占领了17年。德国鬼子侵略中国的罪行,咱们另外算账。单说德国承包商在青岛修建的下水道工程,至今让人赞叹。据说在青岛栈桥海岸线附近,可以看到一个拱形的下水道暗渠,高度2.5米、宽度3米,走在里面感觉到很宽敞。这可是一百多年前修建的城市排水系统,该系统甚至采用了雨水和污水分流的模式。不得不佩服当时德国人先进的工程设计水平和工程建筑质量的高标准。

由于对这个工程比较感兴趣,我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没想到对此争论得很厉害。比如说,正方的人这样论述,青岛有人曾向德国有关工厂询问维修下水道的事情,德国人答复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周围3米范围内可以找到存放的备件。工人们经过查找果然找到了存放处,存放的备用零件用油布包好,打开一看光亮如新。 反方的人批驳说,备用零件一事纯属杜撰。因为,下水道是陶瓷、水泥做的,用不到金属零件。就此事我曾经问过青岛籍的人和曾经在青岛工作过比较长时间的人,他们都说不了解。

不管正反两方如何辩论,对下水道本身的设计理念之先进和工程质量之好还是没有异议的。相比之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市发展速度惊人,高楼大厦林立。但是,我们的城市只注重地面以上的楼房,却不大注意地面以下的排水系统。所以,一下大雨,许多城市都会出现水漫金山的狼狈景象。

承建黄河铁桥

黄河铁桥位于兰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关前,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是兰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我是兰州人,从小在黄河铁桥旁边玩耍,记忆中铁桥确实是兰州最重要的建筑景观,印象深刻。

黄河铁桥的建设过程是这样的:1906年时任陕甘总督的升允与德商泰来洋行签订了修建黄河铁桥的合同。德方承诺保证铁桥使用期80年。当时的中国经济落后,交通困难,建铁桥所用的钢材、水泥材料等都从德国运来,困难之大、成本之高难以想象。在克服了千般困难后,铁桥终于在1909年(当时为清朝宣统元年)建成。此后黄河天堑成为通途,对中国西部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一副对联这样说:“黄启炎传,铁汉秦章光陇板;河清海晏,桥虹耀彩卫金城。”金城是兰州的古称。

大桥建好后在上百年的时间里使用正常。1949年8月解放兰州战役中,铁桥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大桥的钢梁铁架被流矢弹雨打得通红,桥面上的木板被烈火焚烧,但大桥结构安稳、没有倒塌。不能不说德国人在黄河铁桥建设中创造了质量奇迹。

最让中国人没有想到的是,1989年黄河铁桥建成通车80周年之时,兰州市政府竟然收到了德国有关部门的信函,询问铁桥使用状况,申明建桥的合同期已满,德方的责任到期。

德国人的这一行为确实让中国人开了眼界。不仅因为德国人建的铁桥质量上乘,已近百年高寿的黄河铁桥没有发现有什么质量隐患(当然这也与中国人对该桥的合理使用和精心维护有关);更让人赞叹的是他们不但清楚地记得该工程80年的保质期,而且不忘通知对方自己的法律责任已经结束了。

好一个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好一个德国人的契约精神!

工匠精神是什么?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了德国人拥有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什么?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的一种追求极致的态度,在做好产品的过程中精雕细刻,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打造出行业中最优质的产品。

工匠精神是这样一种精神:工匠对产品高质量的苦苦追求。他们想让自己的活与众不同,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自己做出的产品更好看,更好用,使用的时间更久。这是一种诚实劳动的态度,是对用户的认真负责态度。

工匠精神是这样一种精神:对自己所做的产品要求达到完美,不容许有瑕疵和缺陷。他们将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产品上,产品成了他们自己面貌的化身。工匠的产品就是他们的世界,他们以产品表达自己对理想生活的理解。

工匠精神是这样一种精神:他们愿意在产品上使用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的精力,花费更多的资金,不大考虑成本,只是要做出最好的产品。这不仅是产品,更是作品;不光考虑实用,而是将此做为表现自己工艺水平和精神状态的寄托。从这个意义上讲,工匠不仅是一个手艺人,实际上也是一位艺术家。

德国人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工匠,不光是因为手巧,也不光是因为舍得花功夫,更深层次地说,可能与德国人的精神境界有很大的关系。德国是一个理性的民族,根据他们的哲学,做活就要做到最好,生产产品就要做出质量最高的精品。同时,人们将做工作看成是对上帝负责的“天职”,做好每一件产品表现出的是对上帝的敬仰和负责的态度。

关于“天职”的思想,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做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什么叫天职?就是为上帝工作。一个人如果为自己享受而赚钱是罪孽,但是为上帝积累财富在道德上是正当的。新教徒们有了这种理论,就拼命工作、将产品做到极致。因为高质量的工作和产品,不但有利于赚钱,而且这是内心中听从上帝的呼唤,是一种精神的追求。

韦伯的理论深入到了每一位德国企业家的心中。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一位外国记者问西门子公司彼得·冯·西门子总裁一个问题:“为什么德国产品质量好、世界品牌多?”他回答说:“这靠的是我们德国人的工作态度,是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我们德国的企业员工承担着要生产一流产品的义务,要提供良好售后服务的义务。”记者追问说:“企业的最终目标不就是利润的最大化吗?管它什么义务呢?”西门子总裁回答说:“不,那是英美的经济学,我们德国人有自己的经济学。我们德国人的经济学就追求两点:一是生产过程的和谐与安全;二是高科技产品的实用性。这才是企业生产的灵魂,而不是什么利润的最大化。企业运作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事实上,遵守企业道德、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更是我们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

中德工匠精神之比较

中国人的工匠精神怎么样?

中国作为一个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对人类有极大的贡献。技术创新上,有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工艺上有征服世界的丝绸、瓷器等。既然有顶尖的技术和令人惊叹的工艺,就证明了中国肯定有一流的工匠精神。那么,可以将中德两国之间的工匠精神做一番比较。

首先,两者之间有巨大的历史时间差,这一点需要特别说明。

我们说的德国工匠精神出现在工业革命后的近代;而中国的工匠精神最出色的阶段属于中国古代。如果以宋代作为一个时间点的话(因为宋代官窑的瓷器工艺质量达到了顶峰),那么我们所说的中国工匠精神比德国的工匠精神早了一千多年。强调时间差是因为两种工匠精神,是在农业和工业两种不同经济状态下的不同产物。中国皇家享用的瓷器和丝绸质量之好令人惊叹,为什么?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是官家经济。工匠们不是为市场生产,而主要是为宫廷和贵族生产,追求的是极致的艺术价值,不是市场价值。这种体制下,工匠们做产品,不需计算成本,也不用管能不能卖得出去。例如,宋朝官窑烧制的瓷器,百里挑一挑选出的极品进贡给皇家,只要有一点点瑕疵就要打碎,皇上不用也不能流落民间。

而德国人的工匠精神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产品讲究质量是为了在市场上进行竞争,产品再好也不能太贵,否则卖不出去。这种时间差可以说明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中国古代有很强的工匠精神,而现在反而不太行了?这是因为近代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缺少了工业革命的洗礼,也就谈不到工业时代的工匠精神了。

其次,文化方面有差异。

中国以儒释道为内容的东方文化,与德国以希腊、基督教为内容的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以哲学为例,德国是一个产生哲学家的国度,思想追求理性,分析讲究逻辑。遇到事情想好了再干,先搞好规划设计,然后照章办事,做事有条有理。中国人的哲学是辩证逻辑,就是《周易》中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对希腊人传下来的形式逻辑不熟悉。中国人的优点是把握全局的能力比较强,缺点是不够精确,不太注重细节。

这两种哲学观反映在观察世界和处理事情上,就出现了一些不同特点。德国人喜欢较真,做活认真细致;中国人喜欢大写意式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的标准比较宽泛,不是那么太较真。例如,中国人喜欢将质量标准定出很多级:什么特优、特供、军供、合格品、等外品(等外品实际上就是不合格品的好听说法,做出的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就在内部便宜处理给职工)等。标准多实际上是没标准,反映出来的是一种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思想;看起来分得很细,实际上说明对质量标准执行不严格。

而德国人不同,德国产品的质量标准只有两级:合格,或者不合格。奔驰汽车的口号有代表性:“要么最好,要么没有(Best or nothing)。”他们认为:没有质量的数量毫无意义。不合格品就是废品,是对资源最大的浪费。据说,德国生产的每个鸡蛋都有编码,任何一个鸡蛋出现问题都可以溯源,查到是哪只鸡生出来的,进而能够查出来这只鸡会生出不合格鸡蛋的原因。

第三,积累经验很重要。

中国古代工匠的优秀表现说明,中国人不是不能成为优秀的工匠,不是不能恢复优良的工匠精神传统。中国是工业革命的缺席者、工业发展的落后者。毕竟德国的工业已经发展了20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阅历很宝贵,经验很重要。烧肉炒菜,全凭火候。酿酒做醋,纯化的过程少不了。功夫不到,肉不好吃酒不香。

恢复世界最优秀工匠之国的称号

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中,随着中国学习和追赶德国工业4.0步伐的加快,社会开始再次呼唤中国工匠精神归来,决心恢复曾经世界最优秀工匠大国的地位。

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

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前面提到了中国哲学文化中有对中国制造的不利因素;但从另外一方面说,中国文化中也不乏对于工匠精神的肯定和追求。虽然德国人由于拥有马克斯·韦伯的“天职”理论,解决了“为何工作”的追求问题;而中国人的传统优秀文化中也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中国人心目中有神圣的“天”,敬畏“神灵”。因此中国人会说“人在做,天在看”“仁、义、礼、智、信”“头顶三尺有神灵”。中国不是以宗教信仰为主流文化,而是一个理性的世俗社会,重视人与人的关系,敬重邻里乡亲。活做得好不好,产品质量高不高,要面对邻居熟人。所以,中国工匠们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更注重“口碑”,而不是广告。体现中国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和话语其实很多。同仁堂的职业规矩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任正非说:“做企业像磨豆腐。我们就是要磨出最好的豆腐!……我们只要真正与全世界用户心贴着心,磨好了豆腐,我们就可以全球整合资源为世界人民服务了!”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说:“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用户看不到甚至没有怎么用的地方,你也能认认真真把这个事情做好,因为这个产品是你做的。”

其实对中国人来说,并不是缺乏工匠精神,缺乏的是在“工业革命”“市场经济”这种新历史条件下的工匠精神。这对中国人来说,一是要补工业化的课,现代化是工业化的伴生物。补工业化的课,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改变落后的、小农经济的思想观念,接受现代化的观念。二是要学习市场经济的知识,掌握市场经济的规律。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我们对市场经济不熟悉,需要花力气学习研究;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制观念薄弱也是我们的短板之一。因此也要增强法制观念。补上了这些课,加上继承我们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不但能够重建我们的工匠精神,而且会生长出新的工匠精神,中国一定能够重现世界制造强国的风采。

编辑 李林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