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国际上率先研制出大缺损骨再生修复材料,实现了工程化,解决了大段承重骨再生修复的国际难题。过去大腿股骨大腔隙缺损需要截肢,如今通过纳米材料应用可实现保肢体治疗。”12月10日在大湾区科学论坛——纳米科学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迎军分享了纳米技术与再生医学结合的最新成果。
“患者术后终于挺直腰杆站起来了,仿佛长高了30厘米一样!”王迎军分享了融合多种全新技术的精准修复智能技术治疗病患的案例。39岁的强制性脊椎炎患者欧先生脊柱90°侧弯,39岁之前已经不能下地,不能行走,通过纳米技术+AI+3D技术精准治疗,欧先生终于可以下地,而且术后他似乎“长高”了30厘米,并可以重新行走,生活也实现了自理。“我国在国际上率先研制出大缺损骨再生修复材料,实现了工程化,解决了大段承重骨再生修复的国际难题。过去大腿股骨大腔隙缺损需要截肢,如今通过纳米材料应用可实现保肢体治疗。”王迎军自豪说到。
据介绍,纳米材料在新一代医疗器械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纳米生物传感以高灵敏度传感提供了新原理、新方法与新工具,纳米影像探针为疾病诊断提供了更为精确的信息,纳米递药系统可以将药物运送到一般药物无法到达的病灶。王迎军尤其介绍了纳米技术在骨修复中的应用,纳米材料的应用有效减少了高难度骨科手术的副作用,大大降低了治疗成本。据介绍,随着智能时代AI、3D等赋能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纳米技术在医疗器械的应用,另一方面更直接促进了医疗器械的创新发展,融合AI、3D等赋能技术能研发出精准修复智能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信息化、纳米技术、生物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迅速发展,生物材料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多学科交叉和深度融合是生物材料创新发展的趋势。”王迎军表示,医疗器械行业正以智能化、精准化、生命化、功能化为特征发生革命性发展,智能医疗器械的时代已经到来,其发展不仅需要跨学科研发团队整体建设,更需要科研、企业、政府、监管、金融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们研究的创新智能医疗器械,不仅国内没有,国外也没有。我们希望尽快让这些新技术应用在病人身上。”王院士表示,高端创新智能器械将迎来一个跨越式发展,希望加快转化过程,尽快变成产品,服务我国国民,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原标题《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纳米技术破解世界骨科难题,术后患者“长高”3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