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至上 践行初心使命
韦文英 吕春阳
2021-11-23 10:39

“坚持人民至上”这条宝贵经验,一以贯之地体现在我们党百年来坚守践行初心使命的全过程,体现在党应对磨难与挑战的英勇担当上,体现在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不懈奋斗中。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提出了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的“十个坚持”宝贵历史经验,这十个方面宝贵经验是历经血与火的淬炼,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每一方面的经验都体现在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并经过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千锤百炼积累而成。其中“坚持人民至上”这条宝贵经验,一以贯之地体现在我们党百年来坚守践行初心使命的全过程,体现在党应对磨难与挑战的英勇担当上,体现在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不懈奋斗中。

一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民生优先

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明确“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斗争的奋斗目标,强调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这一鲜明的阶级属性。在党的七大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写入党章,成为全党的根本遵循。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始终高度重视民生建设,始终坚持民生优先。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经济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直重视民生建设,提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民生建设重点放在解决人民群众吃饭、就业、生命健康等问题上,逐步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思路,实践和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制度体系。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党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探索。党中央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为我国民生建设提供了明确的奋斗方向。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一个方面写入党代会报告,强调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民生建设提高到新的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创新民生建设制度和机制,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民生建设内涵上,由“民生五有”拓展为“民生七有”;在指导方针上,强调“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在手上”;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上,提出“社会政策要托底”,强调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在目标方向上,强调实现共同富裕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民生建设方面的这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把新时代我国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进到全新的阶段和更高的境界。

二 坚持人民至上,保障改善民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革命形势的发展,紧紧围绕民生这个根本,提出了“耕地农有”“减租减息、交租交息”“耕者有其田”等一系列土地政策主张,在根据地普遍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实现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耕者有其田”的梦想,改善了人民生活。正是我们党在艰难困苦条件之下,仍坚持以民生为重,因此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经过28年浴血奋斗,党领导人民,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合作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为解决民生问题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和帝国主义的无情封锁,党领导全国人民逐步实行“一化三改”,加快恢复和发展经济,保障粮食等物资的供给。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教育,扫除文盲;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创立赤脚医生制度,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民生制度。在城市,建立了“五险一金”社会保险制度;在农村,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这个时期,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同时,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形成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十二万八千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思路,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努力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创造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今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三 坚持人民至上 不惧磨难挑战

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不惧磨难挑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人民解放军得到壮大和提高,彻底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在这个时期,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认识到党和人民面临的一系列新的问题挑战,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过去一百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编辑 编辑-高原(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特区报-张雪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