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美丽赣州 | 一路向南拥抱大湾区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甘霖
2021-11-23 08:15
摘要

连日来,记者随“五城耀粤赣 融抱大湾区”大型联合采访团在赣州采访,先后来到赣深高铁信丰西站、龙南东站、定南南站,看到这些高铁站已进入最后的施工收尾阶段。

站前广场上,工人们正忙着铺设地砖,修剪植树、完善绿化,候车大厅在加紧装修,电梯进入调试……连日来,记者随“五城耀粤赣 融抱大湾区”大型联合采访团在赣州采访,先后来到赣深高铁信丰西站、龙南东站、定南南站,看到这些高铁站已进入最后的施工收尾阶段。

赣深高铁定南南站进入最后施工收尾阶段。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李忠 摄

“远远的天边飘来了彩带,满山的油茶花灿烂如海;寄托着红土地上深深的情,承载着大湾区里浓浓的爱;啊,赣深山水手牵手;山清水秀,高铁新时代。”11月22日上午,在定南南站的广场前,赣州作协何舒平老师歌唱起来。

要想富、先修路,融入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对此,赣州人有着切身的体会。

为此,除迎来赣深高铁通车之外,赣州还多点发力,开建瑞梅铁路,续建寻龙、信雄高速,基本建成大广高速扩容主体工程,并推动赣粤运河前期规划研究,着力打造与大湾区“水陆空”互联互通的立体式交通网络。“从深圳到赣州,不仅可以开车、坐火车、飞机,将来还能坐船呢!”赣州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说。

同时,赣州致力常态化运行铁海联运班列,深化口岸“三同”试点,运营好汽车整车、进口肉类等指定口岸,提升赣州国际陆港建设水平。加强赣州黄金机场与广州、深圳等大湾区机场合作,推动赣州黄金机场列为粤港澳备降基地,进一步拓宽赣州市出境、出海通道。

“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在赣州采访期间,很多赣州干部群众都提到这句话。记者切身感受到,作为革命老区的赣州,不只是在交通基础建设方面全力“接南”。

2020年江西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支持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此后,赣州积极抢抓中央战略部署和全省重大决策机遇,将“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作为全市“三大战略”之一,在思维理念、开放平台、重点产业、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全力“接南”,努力和大湾区接轨。

变“老区思维”为“湾区思维”,以大湾区为标杆,赣州出台了全面对接融入大湾区、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等专项行动方案,推动企业入赣“无差别”办事体验。赣州还率先在全国试行“全产业链放权”改革,与广州、深圳、东莞、中山、韶关、惠州、河源、梅州等地签订了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促进产业链要素跨省流动。

同时,赣州出台“人才新政30条”“补充措施18条”以及20多项人才配套措施,力争请进更多“湾区人才”;分批次选派干部赴大湾区跟班学习,力争带回更多“湾区思维”。

11月21日,记者来到信丰县高新区5G产业园。5G科技馆的外墙上的一句标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这句标语中3次提到了湾区:“树立湾区思维、营造湾区环境、融入湾区发展。”

走进园区服务中心,记者很快又看到了赣州“思维向南”所带来的变化:户政等各类办事窗口全部集中在一个大厅内,企业市民办事不用再跑来跑去。

作为江西省首个5G产业园,信丰5G产业园是集生产、研发、销售、展示、办公为一体的5G科技城。园区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为对标大湾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信丰县成立了“信速办”办公室,在集中审批的基础之上,努力做到审批前“金牌保姆”代办、审批中“首席服务官”盯办、全程攻坚办督办。

“思维向南”“基建接南”,推动着赣州市“产业融南”。

针对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产业外溢趋势,赣州各地加快融入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现代家居、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医药食品等“1+5+N”产业集群,推动工业倍增升级。

引人关注的是,格力电器的引进,开创了赣州引进投资超百亿元制造业500强项目的先例。在定南县记者了解到,定南工业园区60%的企业有着“湾区基因”。

积极打造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康养旅游后花园,主动对接大湾区客源市场实施“引客入赣”……赣州的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路向南,赣州前进的脚步更加铿锵。

(原标题《思维向南 基建接南 产业融南  赣州全力打造江西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

编辑 编辑-高原(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特区报-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甘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