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着美景开农庄,傍着水库润花木!中山市南朗街道剑门村村民靠山吃山有新“吃”法!

中山日报记者 冷启迪 冯明旻 见习生 江慎诺
2021-11-16 21:29
摘要

抗战烽火中的中山南朗剑门村坚毅顽强,15号侨房是中山人民英勇抗日的记忆,也激励和感染着剑门村人开创美好生活。

位于中山市南朗街道西部的剑门村,偏居五桂山深处,因村址在形似剑状的山口处而得名剑门,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和中共南番中顺临时工作委员会机关驻地,林锵云、罗范群、谢立全等革命先辈都曾居住于此。

如今,剑门村作为五桂山生态保护腹地,优美的自然环境成为后发优势。村内生态山林郁郁葱葱,硬底化道路四通八达,原先破败陈旧的抗战遗址依照“修旧如旧”的理念修整一新,靠山吃山,开农庄、种花木……村民陆续回乡盖起一幢幢漂亮的小洋房,剑门的乡村经济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抗战遗址涵养村民红色情怀

步入剑门村,村道边的竹林生趣盎然,弯弯溪流穿村而过,漫山遍野的绿意使人心旷神怡……尽管城镇化让许多乡村失去了最初的淳朴,但庆幸的是剑门村依然保持着它的清丽与自然。进村的路,像是繁华的延伸,一径绵延的大道宽阔地铺陈在眼前,不见坑坑洼洼,也没有随着车轮扬起的碎石与土壤。漫步在村中,抬头便可见满目苍翠,移步一景犹如行走在一幅乡村画卷里。

“我的大伯就曾跟着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剑门村民甘桂芬指着剑门村15号侨房前的遗址石牌向记者介绍道,当年,剑门村有许多英雄儿女跟随林子云兄弟俩浴血奋战,“多数村民都是一边耕作一边抗战”,其中有个很出名的游击队员叫作肖强,大家都唤他叫作“老肖”,他还曾受伤在剑门村养伤,“最后也是在剑门不幸牺牲”。

这座砖木结构的二层碉楼是堡垒户甘容光的旧居,矗立在剑门村进村口最显眼的中间位置。这座碉楼墙上昔日绚丽的浮雕已褪色,但仍能窥见工艺的精美。楼前有三方矮矮的围墙,围墙上的墙皮不少早已斑驳脱落,“该房屋主是旅美华侨甘容光,他2019年就已经去世了,目前房屋处于空置状态。”剑门村村委会主任甘伟球介绍说,虽然堡垒户在风吹雨打的日子里有了几分岁月的痕迹,但作为村内唯一一座保留下来的红色遗址,没有人舍得拆迁了它,战争年代,它是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和中共南番中顺临时工作委员会机关驻地,这里记录了历史。

抗战烽火中的剑门村坚毅顽强,15号侨房是中山人民英勇抗日的记忆,也激励和感染着剑门村人开创美好生活。

因地制宜,乡村经济蓬勃发展

见到剑门村村民黄金英时,她正在家中庭院外搭建起的架子上晾晒腊肉、腊鸭,忙得不亦乐乎,“我大概腌制了15个鸭子,不仅能够自己吃,还能卖给客人带走”。今年年初,黄金英一家在村内开办了一处新农庄,为前来游玩的游客就餐提供便利,“年纪大了,在外漂泊始终没有归属感,回来开办农庄不仅有种落叶归根的感觉,也能为剑门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黄金英表示,剑门村山水一色,空气清新,是他们心中始终牵挂的土地。

采访间隙,黄金英拿出自家手工制作的龟苓膏、土茯苓膏招待记者。拿在手中的龟苓膏丝丝凉意沁入皮肤,晶莹锃亮的膏体浑厚诱人,倒入一小盒蜂蜜,原本味道略微苦涩的龟苓膏瞬间变得香甜馥郁,回味悠长。黄金英说,剑门村的山上盛产土茯苓,一斤能卖不少好价钱,他们常常闲暇时上山采摘,此外黄金英家的农庄外还养殖了不少家禽、种植了果蔬,实现自产自销。

记者看见,黄金英利用自家庭院内开阔的场地,搭建了一座既可养鱼又可观赏的鱼池,冰箱内各类饮品整齐有序地排列着,几张餐桌摆放在庭院内外,各式厨具一应俱全……“周末基本能坐满。”黄金英坦言,自从村中道路畅通之后,前来游玩的客人比往日增加不少,不仅有南朗街道的游客,还有市内和周边城市的游客,“即便是受疫情影响,也基本能保持收支平衡。”

沿着蜿蜒的村道往山林深处行走,几经回转,“烽敏花木场”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村道左侧的土地上摆满了各式花木,山茶花、罗汉松、桂花、嘉宝果……老板许锦灿穿插在花木丛间,为这些花木喷水,许锦灿的脸上挂满了汗水。他告诉记者,他是广东罗定人,早在2007年他就和哥哥承包下了剑门村的8亩土地发展花木种植业,“这里山好水好风景好,土地还便宜。”依托上游箭竹山水库的优质水源,哥俩在花木场里铺设起阡陌纵横的水网管道,培育出许多优质花木,深受消费者喜爱。

如今,凭借着出租土地,剑门村村民每年能收到近1000元的村集体分红,种植瓜果蔬菜、各式花木,开辟鱼塘,剑门村再也不是五桂山深处偏远落后的小山村了。

(原标题《南朗剑门村村民靠山吃山有新“吃”法  守着美景开农庄 傍着水库润花木》)

编辑 (冻结)刘桂瑶审读 刘春生审核 冻结-党毅浩,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