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告诉你,前海如何引入智慧城市规划
读特记者 马培贵
2016-01-12 18:51

661138370

11日晚,第二届前海规划建筑周迎来了首场大师讲座。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郭仁忠作为演讲嘉宾,结合快速开发建设中的前海,发表了《智慧城市:大数据时代的城市治理》专题演讲。

郭仁忠围绕智慧城市的概念、方法和路径,介绍了大数据背景下的城市治理问题。他认为,城市问题日益错综复杂,不能单纯靠规划就能够解决。大数据作为当代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为是解决规划、进行城市治理提供了历史机遇和重要路径。

城市治理的复杂性需要大数据

郭仁忠认为,城市是人类创造的复杂的巨型系统。2015年,全球城市人口达到40亿,占全部人口的55%。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特大城市人口过了3500万,深圳也超过两千万人。城市问题日益错综复杂,社会矛盾,资源利益冲突,环境容量等城市治理的复杂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人类处理的能力。解决城市问题,传统的方法已经力不从心。

郭仁忠介绍说,政府治理是城市治理非常重要的手段,现在的治理模式是金字塔式的。政出多门、信息不对称、部门利益、人为割据、层次叠加、信息衰减等,导致治理效率降低。“智慧城市是对传统的问题分析处理技术和方法的颠覆性创新,蕴涵无限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深度互联过程协同

什么是智慧城市?郭仁忠认为,“智慧城市首先要把各种数据和信息要数字化,第二步数据要系统,就是网络化。第三步就是智能化。目前,智慧城市处于网络化向智能化发展的这个阶段。”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基于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优化城市运行,提升城市效率,改善城市管理,代表着城市信息化的新层次和城市治理的新模式。大数据提供四个能力:计算能力、感知能力、传输能力、存储能力,能够大幅度提升人类应对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郭仁忠表示,智慧城市可以支撑和促进城市治理结构的改变,但不以其为条件。智慧城市也不需要对现在的城市机构做太大的调整。“重要的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就是传感器加互联网,加物联网。实现深度互联,实现过程协同。然后制度是保障及制度就是数据问题、安全问题。”他强调,应开放城市数据资源,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实时更新,共建共享,实现快捷沟通和过程协同。

郭仁忠认为,智慧城市间接产生经济效益。他举例说,2010年,北京市因为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北京的GDP的7%,1070亿。“我们可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使拥堵系数降低,产生效益。”

【链接】

郭仁忠是深圳首位“本土”院士,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国土资源信息工程、空间数据自动综合、三维地籍和数字城市等领域均做出突出成绩。在国内最早将GIS技术成功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建成我国第一个基于GIS技术的大型分布式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编辑 刘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