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猴年,在普通人眼中,只不过是又一个生肖年。而有人却把它视作是实现愿望的契机。一位叫龙勇诚的花甲老人,以志愿者的身份与公益组织阿拉善SEE合作,开展“猴年护猴系列活动”,发起了公益众筹巡护员生计改善项目、公众参与式滇金丝猴野外观察、巡讲等活动,为公众了解野生动物、关注滇金丝猴打开一扇窗。
中山大学近日举办的第一期校友讲堂上,来了位与猴子打交道的人,他就是龙勇诚——1978级生物系动物学专业校友、中国灵长类学研究专家、滇金丝猴保护第一人。
满头灰发的龙勇诚因长年在大山林中奔波,皮肤呈小麦色。专程前来听父亲演讲的儿子小龙对记者说,每次父亲从猴子身边回来,动作也变得猴里猴气。“他太爱猴子了,连我是怎么长大的都不知道。”
龙勇诚是中国最早开展滇金丝猴野外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从1987年开始,用了近30年时间来研究和保护世界濒危野生动物滇金丝猴,使滇金丝猴由最少时的1700余只增加到3500只。去年底退休的他,并没有停下脚步,晚年生活还是离不开猴。
记者在与龙勇诚的对话中发现,龙勇诚专注保护滇金丝猴,其实并非眼中只有猴,而是背后有深层次的意义,他更长远考虑的是人类发展,“滇金丝猴的保护,不仅关系到与之共栖的多种珍稀濒危动植物,关系到科普知识的传播,更关系到保护区居民的生活,关系到人生存所需的地下水资源。”
龙勇诚特别提到,广东也应该加强猿猴保护,粤北山区和万山群岛的一些岛屿都有猿猴,这些地方环境保护好了,猿猴数量很快会增加,整个生态会恢复。
“猴爸”龙勇诚
报错志愿误入动物世界
龙勇诚的几十年都与动物连在了一起,但当初这真不是他的心愿。1978年,来自湖南的农家孩子龙勇诚考上了中山大学,数理化的分数高达近270分,一看就是个读理科的料。
可是,这个对未来满怀憧憬的小伙子,入学的第一天就懵了,去物理系报到却被指去了动物学系。原来,一心想学物理的龙勇诚在选报读志愿时,以为“动物学”是“运动物理学”的简称,于是,愉快地在表上填写了“动物学”。
一个失误,令龙勇诚此生与动物结下不解之缘。
刚开始,对动物学无感的龙勇诚挺郁闷,被老师江静波看出来了。这位当时中大的著名学者对他说,自己其实是从文学转向寄生虫学的,对一项专业只要认真做下去,就会逐渐产生兴趣。
毕竟在那个年代,上大学的机会来之不易,尽管对动物没太大的热情,但龙勇诚还是认真对待,成绩不错。
日复一日,走进动物世界的龙勇诚慢慢喜欢上了它,且越来越痴迷,成为要付出一辈子心血的事业。
龙勇诚(后)和他找到的滇金丝猴群。
拯救国最后的原始森林
在这么多动物中,滇金丝猴是龙勇诚的最爱。然而,在它所生活的云南,环境保护的现状并不理想。“国家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得非常好,但同样是‘国宝’的滇金丝猴,却没有同等的待遇。”龙勇诚忧虑地说,如果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投入,云南的“动植物王国”会变成“动植物亡国”。
“我那么努力去做滇金丝猴的研究,是因为它们所栖息的原始森林与人类息息相关。原始森林是我们人生存的最后救命稻草。”龙勇诚说。
在云南近4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中,原始森林约为2万多平方公里,其中滇金丝猴的栖息地主要范围在5千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里,“保护滇金丝猴就可以拯救云南动植物王国中四分之一的面积。龙勇诚希望提出这样一个口号:拯救中国最后的原始森林。
有意思的是,滇金丝猴走进龙勇诚的心里,同样是误打误撞。
“1985年,我第一次到香格里拉,本来是去做昆虫调查的,但是一次跟当地搞滇金丝猴保护的人聊天知道,他们连滇金丝猴长什么样都不知道!那时候,全球连一张滇金丝猴的照片都找不到,搞研究的人也几乎都没见过活的滇金丝猴。” 龙勇诚忽然有“天降大任”的感觉,好奇心和责任感油然而生。从此,滇金丝猴成为他魂牵梦萦的林中精灵。
与大熊猫齐名的“国宝”滇金丝猴有着漂亮的毛发,惊艳的烈焰红唇让人过目难忘。近30年来,龙勇诚的足迹遍布西北、藏南的雪山原始森林,找到了16群滇金丝猴,查明了它们的栖息地和种群数量,并标志出它们的地理分布。
在芒康的横断山脉,龙勇诚一共发现了2个种群的滇金丝猴。他记得,其中一个猴群是他饿了3天才一路跟踪找到的。
还有一次,龙勇诚碰到一位猎人正准备捕杀滇金丝猴,情急之下,竟不顾个人安危,纵身挡在了猎枪前,大喊:“不许开枪!”猎人没见过这么不要命的,只好慢慢放下了枪。
“猴爸”,是当地人对他的称呼。在龙勇诚眼中,滇金丝猴真的就像是他的孩子。
颜值高的滇金丝猴
梦想中国灵长类学研究走向世界
1983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滇金丝猴保护区——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又先后成立了西藏红拉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云南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滇金丝猴逐渐进入世人的视野。
去年,龙勇诚通过全国两会代表提交了他的两份提案:一份是关于滇金丝猴的保护;另一份是关于原始森林的保护。他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最迫切需要做的工作是由国家开展一次对滇金丝猴的全面、系统调查。“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我国已经针对大熊猫进行了4次调查,可属于国家一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滇金丝猴却一次也没有。”
怎么保护滇金丝猴?在龙勇诚看来,还必须关注最接近它们的原住民,“要说服和引导他们放下猎枪,加入守护滇金丝猴和原始森林的队伍。”但是,这样做并不容易,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让当地人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老百姓的传统思维就是靠山吃山,他们守着‘金饭碗’却没饭吃,心理肯定不平衡。当地居民觉得付出的牺牲得不到尊重,守护原始森林的积极性也就逐渐减弱。”
龙勇诚告诉记者,滇金丝猴保护区虽然开展了一些旅游项目,但规模有限,门票收入也只够给巡护员发工资,月收入也不过千余元,比周围地区的平均收入低很多。
龙勇诚最大的愿望是灵长类学得到足够的重视,将中国灵长类学研究推上世界舞台,“其实这个学科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欧美没有本土的灵长类动物,而中国有着最好的资源。如果中国的研究能够提升上去,未来一定可以领先世界。”目前,中山大学拥有两位国内最优秀的灵长类学博导,一位是研究猴的张鹏,一位是研究猿的范鹏飞,而且两人都是入选“世纪人才”和“拔尖人才”的双料专家,中大独有。“给他俩十年时间,我相信这就是未来研究领域的中国‘猴王’和‘猿王’。”龙勇诚说。
香港著名企业家曾宪梓是中大校友,他知道了龙勇诚保护滇金丝猴的故事后,非常感动,捐赠了100万港币。龙勇诚征求了曾先生的意见后,把这笔钱转赠给了母校设立中大灵长类研究基金,用于资助师生的学习和研究。他说,希望这项工作后继有人,愿意为年轻人做铺路石。
编辑 莫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