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则话题#微信在后台反复读取用户相册#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的广泛关注!
有用户在网络贴出截图称“iOS版微信在后台反复读取用户相册”。
网友发布信息的截图
根据用户描述,新版iOS15的“隐私”功能有“记录APP活动”,可以存储7天内APP访问位置或麦克风等数据。上述用户发现,微信在用户未主动激活应用的情况下,在后台数次读取相册,每次读取时间长达40秒至1分钟不等。
该用户同时表示,发现QQ、淘宝等多款国产软件也存在后台频繁读取用户相册的行为。对此,该用户表示质疑:“为什么要这么操作,究竟读取了什么额外信息,如何处理用户隐私?读取用户隐私信息必须要让用户知情,这是底线。”
随即,其他网友也发现了相同的问题。微信、淘宝这类“国民”级别的APP,对于不少市民朋友而言,都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工具。
未经允许反复读取用户相册的行为,也让不少市民心中产生了质疑和反感。一些网友表示“离谱”,感觉隐私受到了侵犯。
还有些网友称“相册里的表情包藏不住了”。
10月8日晚间,微信回应称,iOS系统为APP开发者提供相册更新通知标准能力,相册发生内容更新时会通知到APP,提醒APP可以提前做准备,APP的该准备行为会被记录成读取系统相册。
当用户授权微信可以读取“系统相册权限”后,为便于用户在微信聊天中按“+”时可以快速发图,微信使用了该系统能力,使用户发送图片体验更快速流畅。
微信表示,上述行为均仅在手机本地完成,最新版本中将取消对该系统能力的使用,优化快速发图功能。
微信的回应,普法君理解为“是为了你好”。不错,当微信用户发送照片发送朋友圈等操作时,都相当于是用户对程序读取相册的允许。
但是!在用户未主动激活程序的情况下,程序依旧在读取用户的相册,是否已然超出了用户允许的范围了呢?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四部门在今年3月份联合发布了《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对App收集个人信息的边界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更是明确规定,即时通信类的App,可以收集的必要个人信息,仅包含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和账号、即时通信联系人账号列表。也就是说,反复读取用户相册这一行为,明显属于越界行为!
这样的事例其实并不少!就在前不久,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曾发布了一批存在违反《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涉嫌超范围采集个人隐私信息行为的APP名单。其中,就不乏未向用户明示申请的全部隐私权限,涉嫌隐私不合规的软件程序。更有甚者,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未做匿名化处理!这可不是“为了你好”,而是“赤裸裸的”在侵犯市民的隐私权!
回过头来看,无论是我们的《民法典》,还是《网络安全法》,亦或是即将在1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都对个人的隐私权作出了保护,并且这些法律法规都反复地强调一点,收集信息前要征得被收集者的同意,且当事人需要充分知情!但仍旧有人“铤而走险”,而这正是大家热议这一话题的原因之一!
对于此类越界的企业,不少专家也曾提出要以整改、通报、下架等为主,不能只做“不疼不痒”的罚款。
上文中“被曝光”的互联网企业,是否会被处罚,普法君不得而知,但普法君相信,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和公民个人权利的保护绝不可顾此失彼。而如今,良法已成行业的规则和制度也愈发完善。普法君相信,能让行业稳步前进的,应当是各互联网企业更多、更好地承担其应尽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而不是将“为了你好”作为越界的理由。
编辑 洪鹏辉 审核 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