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关:见证深圳从边陲小镇腾飞为国际化大都市

读特记者 钟鸿冰/文 钟华登/图
2020-05-29 08:52
摘要

37年来亲历了深圳经济特区二线和特区检查站的建立、发展,最终走进历史

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俗称“二线”。三十余年的实践证明,“二线”在特区实行特殊政策上、在打击走私维持深港边境地区稳定上、在维护特区社会治安促进特区经济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谭录明,年轻时怀着献身边防的一腔热血和对军人由衷的崇拜应征入伍,到深圳成为一名特区检查站的边防战士。37年来亲历了深圳经济特区二线和特区检查站的建立、发展,最终走进历史;也见证了深圳这座城市,从一个边陲小镇腾飞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

二线关设立之初的不被理解

二线全长84.6公里,东起揹仔角、西至南头安乐村的姑婆角。“二线”设立之初,只有南头、沙湾、布吉、盐田坳、白芒、揹仔角等6个检查站,随着城市化发展,道路不断开通,每条道路与穿越“二线”之处设立检查站,到2013年增加到16个检查站。

回忆当年,谭录明说,驻守“二线”的官兵都有一个相同的感受:“能为‘特区’把关守门感到骄傲,能为‘特区’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保驾护航感到自豪。”想起二线关设立之初,部分过关人员会觉得,同是在国家的土地上,为什么进入深圳经济特区就要凭证通行?特别是作为“二线”关外原宝安县的居民,因为“二线”的建立,将他们的部分耕地划到特区内,使他们正常的耕作都要凭证通行,很不方便。作为远道而来的游客及需要进入特区办事的人员,往往因为来不及办“边境通行证”而被拒之门外。常常因为有人忘带或未办有效证件与执勤官兵发生争吵。

谭录明讲到,事实上这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当时大家对办经济特区都没有经验,有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期许在这一块试验田中培育出累累硕果,不想在过程中被某种势力将这种尝试扼杀在摇篮里,因此需要保驾护航,通过政治检查等手段对偷渡引渡、走私犯罪活动进行打击,维护经济特区社会治安和深港边境地区稳定,支援经济特区经济建设。

二线关是维护经济特区稳定发展的一道屏障

深圳经济特区检查站(俗称“二线关”)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适应性管理阶段(1983年12月29日至1984年7月31日),试行管理阶段(1984年8月1日至1986年3月31日),正式管理阶段(1986年4月1日至2015年5月)。最初对南头、布吉、沙湾、白芒等4个检查站实行适应性管理,主要任务是在现场管理区南北大门各派两名哨兵,加强对现场、办公场地管理,维护好站场的治安秩序,对出入检查站的人员、车辆进行人工统计;试行管理阶段开始对南头、布吉、沙湾、盐田坳、白芒、揹仔角6个检查站实行内部管理,同时,把原边境管理线调整到特区管理线,撤销了沙湾、葵涌、白芒、布吉、松岗的公安检查站;正式管理阶段便开始了凭证出入并进行有关检查。

“30余年来,虽然部分老百姓对二线关持有不同看法,但作为一个亲历者,我认为二线关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谭录明讲到,二线关在维护经济特区治安方面发挥了屏障作用。 1998年起特检站安装了公安部的网上追逃系统,通过查验证件,系统即时显示相关资料,我们会采取措施控制在逃通缉人员。“截至2013年,我们抓住了3296名网上追逃名单中的犯罪分子,其中不乏命案在身者。”

同时,特检站以二线关口为基点,开展反走私、反贩毒行动。其次是为减轻边境一线的管控压力起到缓冲作用,1987年6月20日晚发生了一起大规模群众外逃事件,粗略统计约有5万人之多,最终用时5天才将所有人送回所在城市。

第三就是良好的边境管理,促进了“一国两制”政策的巩固,促进了粤港边境地区社会稳定。

二线关退出:二线和检查站走进历史

城市的发展需要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随着深圳特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步伐的加快,二线在城市交通、规划建设、法律空间等方面的负面作用越来越突出,不仅影响城市建设布局,交通通行等,还占用土地无法开发建设。

2003年4月1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深圳珠海一二线边防管理改革实施方案》,从同年6月1日起放宽人员出入经济特区的限制,不再查验往来人员的证件。当时穿越“二线”的干线已有18条路、16个检查站,仅仅往南头、同乐、梅林、布吉四个检查站行驶的公交线路就有165条,每日出入车次平均650辆,即每天往来人次多达300万。交通拥堵情况可见一斑。

老百姓对撤销二线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每年提出意见要求调整。2010年6月国务院批复深圳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范围,二线完成了历史使命,逐步退出历史舞台。2015年6月始,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深圳启动了二线关口交通改善工程,2016年9月被基本拆除。2018年1月6日,国务院批复广东省政府,正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

国家机构改革后,原驻守在二线的武警公安边防总队第七支队和深圳经济特区检查站的官兵分流到其他边防部队。谭录明自2009年转业到市口岸办工作后,先后参与了二线管理协调、文锦渡口岸旅检场地的重建、莲塘口岸的建设协调,目前主要负责罗湖口岸、文锦渡口岸的管理协调工作。

说起工作的变动,谭录明讲到,边防和口岸业务相连,工作相关,因热爱边防而选择了口岸。每个人对自己生活和工作过的环境都有怀念之情,每个曾经在二线工作、生活过的官兵同样不会忘记二线,为了守护边防、保卫特区,许多官兵都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岁月,甚至有人献出了生命。“深圳这座城市也回馈给我一段美好的峥嵘岁月,我始终不会忘记自己是一名光荣的‘特区守门人’。”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

(作者:读特记者 钟鸿冰/文 钟华登/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