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美文79期【小说】杨勤良 | 独臂五爹

王惠平
2017-05-02 10:52
摘要

后来五爹到外地与鬼子作战,抗战胜利那年的秋天,五爹拖着受伤的身体回到了坪坳村,他的右臂在一次战斗中被日军的炮弹炸掉了,在汉口办理了退伍手续后,就来到坪坳村落户。


独臂五爹

作者 杨勤良 朗诵 蓝予

五爹是我的堂姑父,他是四川人。个子高,眼睛大大的,他总是面带微笑,从来不生气,为人和善。他和正常人不一样,少一只胳膊,习惯披一件外套在身上。我小的时候常去独臂五爹家玩,他很会讲故事,什么《三国演义》呀,《水浒传》,《西游记》等等,讲得出神入化,尤其桃园三结义留给我印象最深,五爹常说做人讲的就是一个义字。在我心目中五爹是个有本事的人,村里大小事都是他拿主意。

1968年,一个寒冷的冬天,五爹不幸去世。村里上了年纪的人商量后把五爹葬在进村东边的山坡上。五爹下葬的那天,村里的人哭得很伤心。小学全部停课,师生都上山为五爹送行,那天是个大晴天,可是大伙下山时,天上下起了一阵大雨,老辈人说这是老天都在哭五爹啊。我那会儿才上小学三年级。

五爹是坪坳村的恩人,全村人都念他的情,因为他救过村里好几十口人的命。打鬼子的那年,他跟着部队离开四川老家来到湘鄂赣边,那时候他是一个营长,部队就驻扎在坪坳村。


有一次,日军来扫荡,坪坳村来不及逃走的老人和小孩三十多人被鬼子掠走,是五爹带着部队化妆潜入敌营打死小鬼子把人全部救了出来,五爹不仅仅成了英雄,还成了坪坳村的大恩人。

那时候,在我的家乡有一个著名的保卫战,五爹那个营坚守阵地六天六夜不后退,最后就剩下三十多个人,五爹全身是伤就是不下阵地,一直等到后续部队赶来全部歼灭了日军,这个故事在当地几乎是家喻户晓。后来五爹到外地与鬼子作战,抗战胜利那年的秋天,五爹拖着受伤的身体回到了坪坳村,他的右臂在一次战斗中被日军的炮弹炸掉了,在汉口办理了退伍手续后,就来到坪坳村落户。因为五爹是孤儿,在四川老家没有亲人。我的堂姑姑适逢嫁人的年纪,村里长辈拿主意,就给他们办了婚礼。


我们村的人都姓卢,就五爹一个外姓人。我祖父的几个兄弟按照年龄给五爹排了名,他排行第五,大伙就喊他:五爹。五爹改名换姓,与我的父辈们称兄道弟。五爹很快学会了一口地道的乡语,几乎没有人知道他是外地人,五爹的孩子全部姓卢。

五爹尽管少了一只胳膊,可是一点儿也不像个残废人,山上的、田里的活,他都是一把好手,而且他还可以用左手写字。农村人没有出过远门,少见识,五爹是个闯荡过天下的人,村里有啥事都会找他拿个主意。

人民公社时期,独臂五爹当过八年的生产队长,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做了不少好事。大伙儿都很尊重他,因为他是一位打鬼子的大英雄,待乡亲们好,为人又正派。

五爹的三个儿子也像他一样,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县里要为五爹写纪念文章,可是已经没有人知道五爹的原名了。他们找到五爹的几个儿子,也都是六十多岁的年纪了,誰也不知道自己父亲的本名。都说我会知道。于是,便找到了我,我很内疚,我也不知道。我去图书馆查找资料,有价值的也就这么一小段:第70师下属一个营与日军浴血拼杀六昼夜,最后全身伤痕累累的营长及三十余名壮士等到驰援部队,将日军全歼。


我真实对不起五爹啊,连他的真名实姓都不知道。当年村里集资在村口为五爹修建一座亭子,村长要我取一个响亮的名字。

半年后,我回村里,老远就看到村口边竖立起一个古朴的亭子,走近一看,亭子上面镌刻着我书写的:“五爹亭”三个大字。


(以上图片蓝予提供)

作者简介

杨勤良,男,1960年出生,16岁参军,打过仗,当过工人,后入党校深造,32岁南下深圳发展。参加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编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系列丛书写作,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198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在全国各大报纸杂志发表小说、散文等作品百余万字,先后出版长篇传记文学《铁血战士谭友林》(与人合著)、《罗霄山之子——记幸元林将军》《一代骁将曾保堂》《放羊娃的足迹——记老红军王鸿荣》《军人本色——曲国元的一生》,短篇小说集《木棉花开》。


朗读者:

蓝予,本名王惠平,深圳特区报新媒体《读特》“聆听美文”栏目的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深圳市作协理事。现已出版五本散文集《得闲来叹茶》、《人与动物的距离》、《转身回眸》、《心灵的故乡》、《柳黄霜白时的背影》等。

总监:夏岩青     编发:读特APP   点本文右下角:下载读特客户端收听。

如果您喜欢《聆听美文》,请给我们投稿,加微信:251330018

你们的转发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



(作者:王惠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