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珺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加速了微信、微博等移动应用平台的普及,短视频行业也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更是孵化带动一大批网红及电商直播,由此MCN机构也成为内容产业中的重要角色,主导了产业链中的生产、流通和变现。及时分析国内现阶段MCN的发展现状和运营模式,对于行业的整体把握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有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MCN 短视频 商业模式
一、MCN 的发展现状
MCN(Multi-Channel Network),即有能力和资源帮助内容生产者的公司。2009 年,美国以 LisaDonovan 为代表的 YouTube 博主是最早的一批 MCN 入驻者;在此之后,衍生出 Yoola、Zoomin 为主的众多 MCN 机构。在当时,国内的短视频还未发展壮大,虽说有例如火星文化等 MCN 公司出现,却并没有赢得广泛关注。直至 2016 年短视频风靡, 微博、优酷等头部大厂开始设立 MCN 机构后,便有大量资本注入,MCN 也成为潮流。之后 papi 酱和 papitube 出现,以短视频为主要生产内容的 MCN 机构也开始涌现,“网红时代”应运而生。如今国内的 MCN 类型可大致分为以下四种:“内容生产”“内容付费”“电商”“IP 孵化+运营”。
(一)内容生产
以内容生产为主要方向,通过生产流程,使得内容生产进入工业化阶段。通常这类MCN 机构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栏目,并且已塑造出较突出的品牌形象,如“罐头视频”“二更视频”等。这类 MCN 注重塑造内容品牌而不是个人。在流量变现上以广告居多,大多从 PGC(专业生产内容) 长视频领域“出圈”,而后转型到影视制作,也以此来扩大内容发展,例如“二更”成立“二更影业”,开始加入影视剧方向,要通过“垂直领域”的粉丝来达到转化。
(二)内容付费
这类 MCN 主要与有较强的内容创作者或在某些领域的 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 进行合作,而 MCN 的参与度较少,主要以内容运营和商业变现为主,集中于付费课程、IP 授权等领域。例如“十点读书”,前期通过在公众号推出优质内容来扩大用户群体,之后进行内容付费,且持续与“素人”作者签约,服务从选题到成稿间的全部流程;还与其他垂直领域的 KOL 进行合作,并开设了线下实体店。
(三)电商
即通过“内容生产+电商”的途径,实现销售转化,带货能力占主导地位。这类 MCN 机构多数签约时尚达人,并塑造出个人时尚形象,然后推广至各大社交平台。在供应链端,MCN 还提供从商品生产、店铺管理到销售反馈等一系列服务。整个流程算是将线下的产业转到了线上完成,其中以 MCN 为主导,网红个人的参与度较低。
(四)IP孵化+运营
MCN 通过参与内容制作当中,包括账号定位、粉丝管理、矩阵规划等,来实现 IP 孵化和运营为主。通常此类 MCN 在前期的投入较多,在 IP 孵化成功后,会为 IP 制定整合营销方案,并通过已成功的 IP 去不断孵化出新 IP,形成流量矩阵。在整个流程中,IP 是核心,而MCN 负责前期工作,与经纪公司的造星模式相类似。如 papi 酱的 papitube,通过已成功的papi 酱 IP 形象来提供内容扶持服务,包括策划、摄影、艺人经纪在内的专业团队,从人设、场景、音乐、动作甚至微笑角度都精心打磨设计,打造出众多新的 IP,且网红的议价能力强,孵化模式留给 MCN 的利润占比更大。
二、MCN 的商业模式
(一)以算法机制下的注意力经济为内容主导
法兰克认为“媒介就是注意力经济的金融机构”。[1]注意力经济的根基就是“明星体制”。同理,在互联网上的表现就是“网红体制”。MCN 的大部分经济活动是围绕“网红”IP 而展开,据调查报告显示,“26.26%的网红加入 MCN 是为了获得更多曝光机会,25.07%的网红是为了获得流量引导”。[2]因此 MCN 机构也会与其他数据平台方进行合作,除了可以利用数据平台的资源来给 IP 增加流量,还能通过所提供的数据来获得用户群体信息,进而生产出目标群体匹配度更高的内容。
(二)制定精准社群传播模式
“社群,是基于一定的传播媒介聚合到一起,进行信息传播、情感交流、文化和价值共享的群体。”[3]互联网的粉丝群就是一类较典型的社群体系。细分垂直领域、精准定位受众群体是尤为重要的。在垂直领域垂直受众的同时还要垂直市场,也就是内容要与消费市场相匹配,以此来提高转化率。而较高的转化率也可以提高广告的触达率,效果要明显好于泛娱乐领域。将粉丝放入价值创造主体对象,建立个性化场景体验,是一种价值共创的传播模式,也是 MCN 与粉丝搭建深度联系的重要方式。内容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网红”,而社群依托于内容而存在。因此为了引发粉丝共鸣,吸引注意力,紧追热点话题甚至是制造话题也成了内容生产时的考量。比如“papitube”在游轮上举行年会,并在微博发起了#年前集体离职#等讨论话题,同时号召旗下所有签约“网红”参与讨论、转发,持续发布了十几个视频并扩散,以此吸引大量关注。
(三)以流量变现为主的盈利模式
流量变现是MCN 的最终目标。在国内市场,头部的 MCN 机构拥有超一半的较多市场份额,而市场内的竞争力趋势也是不断加大的。从整体的供应链来看,MCN 机构的流量变现方式有两部分:B端和C端。B端主要包括流量分成、广告营销、平台补贴、商务合作、IP授权五部分;而C端主要包括内容电商、直播打赏、内容付费、衍生品销售等方向。目前,中国国内市场上的 MCN 机构种类繁多,因不同的机构定位来决定不同的主要变现方式,同时MCN 也会根据实际情况来结合其他不同的变现方式。例如 papitube旗下签约了许多不同领域和风格的网红,打造了许多跨领域的 IP,并搭建了流量矩阵。而广告营销和电子商务是其公司的主要变现方式。 2019 年,papitube 又提出了“售罄计划”,旨在为精品内容扩圈,增强在广告商方面的价值,加强话语权。
三、国内 MCN的发展趋势
(一)入局者角色多样化
“从 2019 年开始,MCN 涌现了很多新的入局者,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入局目的。”[4]其中,传统企业开设投资布局,以一种投资形式加入MCN 之中,并扩大自己的业务版图。而传统媒体从 2019年开始也加入 MCN 队伍之中。2019年年初湖南娱乐频道就开始孵化“Drama TV”,在广电系统中率先以 MCN 机构的形式切入短视频。而后,央视、黑龙江广电、浙江广电、山东广电等也都在 MCN 领域上开始布局。从整体上看,从国家到省市县的各级媒体,都已经在向 MCN 靠拢。特别是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这是一个将区域性内容快速推向大众的好时机,另外还有明星等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加入 MCN。因此,MCN 市场在未来更是一场激烈的较量。
(二)加速资本化
MCN 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红”成为股市上的当红概念,特别是在“星期六”和“遥望” 联手、三五互联等上市公司对一些MCN的收购后,引起了资本对于 MCN 的关注,且对于MCN的营销价值以及电商直播等拓展业务带有极高的期待值。因此,也有众多的证券公司、数据公司开始挖掘分析MCN的相关数据报告,尝试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 MCN 所带来的红利。 MCN 本身也希望获得平台的投资,这不但是平台方的一种认可,也能带来更多资源和发展渠道。
四、结语
随着国内市场上内容饱和度的提升,MCN商业模式的未来会变得更加艰难。在MCN的市场前期,很多平台相对处于内容荒漠时期,流量红利比较大,MCN 的生存环境较好。但如今各领域的内容和创作形式已经趋于饱和,MCN 机构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艰难。加之,MCN优质内容也出现了匮乏,内容同质化越来越明显,生存难度也会随之加大。随着马太效应的显现,具有大平台和机构支撑的MCN也将会拿走更多的优势资源,为未来MCN机构的生存添加更多变数。
参考文献
[1]张雷.经济和传媒联姻:西方注意力经济学派及其理论贡献[J].当代传播,2008(01):22-25.
[2]克劳锐.2019年中国MCN行业白皮书[R].北京:克劳锐第三届中国新媒体峰会,2019.
[3]金韶,倪宁.“社群经济”的传播特征和商业模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
38(04):113-117.
[4]克劳锐.2020中国 MCN 行业发展研究白皮书[R].北京:克劳锐第三届中国新媒体峰会,2020.
作者系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编辑 刁瑜文 审读 李 诚 审核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