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和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2日,在2017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主题演讲环节,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就“中国与世界人工智能的未来”发表演讲。他认为,人工智能的普遍应用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一些潜在的挑战,其中就包括对劳动力市场结构的颠覆,而开放与合作的心态是面对挑战时应有的态度。
人工智能给社会带来多重挑战
“将来大部分的工作不再简单存在于公司内部,而是由不同的任务匹配所需要的人,通过网络化的组织来实施。”朱民说,基于此,整个市场的需求都将变得互联互通,这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今天赖以活动的关系。
人工智能带来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极大提高的同时,也必然产生伦理道德问题,例如就业岗位流失、财富分配不均等。资料显示,在未来10-15年里,50%的制造工人会将被机器所取代。毫无疑问,这将是困扰人们的大难题。
对此,朱民认为,政府的职能是培育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和环境,提前研究它可能引发伦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并筹划在人工智能环境下可行的监管和法律体系,做到未雨绸缪。
作为推动技术革新的主体,企业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朱民认为,在新一轮的人工智能浪潮面前,企业应及早抢占技术高地,在基础研究领域要舍得投入,同时还要具备广义的平台思维。
而对于个人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冲击,朱民认为,个人要跟踪人工智能的发展轨迹,不断学习,以人工智能为工具,找到自己与他人的协作价值,并将它扩大。
朱民表示,技术向来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不应仅仅着眼于经济,还要关注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环境的总体影响,关注整个系统层面存在的挑战与可行的解决办法,做到趋利避害。
用开放合作的心态拥抱人工智能
“面对人工智能的全球竞争,中国第一次和世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在这方面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和丰富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朱民判断,同时拥有资本、市场和人才优势,在新的机遇面前,中国必将大有可为。
尽管人工智能的到来可能会对原有社会结构造成不小的冲击,许多人对此还心存疑虑,但这是人类技术演进的大趋势,“抱着乐观的心态,顺势而为,积极应对是我们应有的态度”,朱民说。
对人工智能的争夺战,朱民认为这是下一个技术与商业的战场。“未来对人工智能的争夺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争夺方向,因为它对民族和世界的走向都有深远影响,在这个争夺中,中国没有犹豫后退的空间。”
“面对来越快速变化的世界,我们需要更多的合作和参与。”朱民说,每个人在大环境面前适时调整旧的思维方式,重新塑造我们的心智模式,用开放与合作的态度去拥抱未来,这样我们的国家在人工智能时代将大有希望。
见习编辑 王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