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诞生两周,读者有话说了
白烁
2016-04-11 16:38

3月28日,朋友从微信上发来一个二维码,上面有红色的“读特”。这个“特”字蛮熟悉,多年前阅读《深圳特区报》,阅读那篇著名的《东方风来满眼春》,也就记住了这个柔中带刚的报头题字。尽管离开深圳好几年了,我还是保存了这个二维码,每天浏览“读特”移动客户端。

在上线第十天时,我觉得该分享一下我读出的独特之处。

亲近

进入页面,首先看到的是广告语——“独家的,特好看!”这种口语化的说法,立即让人感到亲切,没有距离。我是不太喜欢唱高调的东西,比如“办中国最好的网站”,“打造中国的传媒航母”之类,颇有以势压人的感觉。

143113119875610887_副本

“读特”的广告语很独特,这让我想起多年前研究西方传媒时的情景。BBC在创办四频道收费节目时,用“A bit of Thinking”(一点儿思考)来提示,那是专门为知识阶层服务的电视节目,大有低调就是亲近的感觉。另一张英国报纸《独立报》创办时,用的广告词是“Is it?It is!”(是它吗?是它!),平淡的悬念很快深入人心。

“读特”上线十天,我经常回味的就是这六个字——“独家的,特好看”,倍感亲近。

点穴

“读特”的另外一个特质,就是精选人们最关切的新闻和热点。很多移动客户端,都是海量信息,让人分不清与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的差别。“读特”就不一样,简单分类,有“特闻”、“深圳”、“财道”、“港台”、“乐活”、“视听”几个栏目,没有进一步细分的次栏目。而在每个栏目下,快速更新着新闻,看出来是精心选择的,都是热点。给用户精选严肃而好看的资讯,是需要功夫的,能够“点穴”更是艺术。

开阔

一般的新闻客户端,总是以本地优先,这与广告源可能关联。但是“读特”显得超凡脱俗,以用户的兴趣为取舍标准,设法把天下、国内、本地的故事摆在一个桌面上,哪一个能直击用户,就把哪一个排在前面。

新闻对地域不应该有歧视,人的命运是连成一片的。上海的冒牌奶粉下架,一样触动深圳、伦敦的神经;总部在深圳的中兴通讯换帅,可能对全球通讯市场产生影响。

温度

“读特”的另一个特质是温暖,按官方的话说就是有温度。一场女子马拉松赛跑,除了汗水淋漓,还有美的展示。一个日晕,在展示特别天象的同时,把人们的愉悦情怀表达出来,让人感到生命的律动。

温度还体现在对人多元需求的关切上。自媒体聚焦的是同一类人,往往把人的多元需求给删减了,好像从事电脑工作的人就不喜欢文学,喜欢金融业的人就不喜欢乐活生活。“读特”照顾到了人的多样需求。比如我,从事的科研工作,对文学和国际时事就很感兴趣,“读特”就能给我好菜。

深入

“读特”的评论及实用性信息,都蛮深入。评论中的“冰镇热点”、“特评”等,给人不一样的视角和话题。有篇《“川大炮”怎么衰了?原来是“表情便便”发力了》,读起来让人感到很鲜活,与讲大道理式的评论截然不同。我一直在检验,看“川大炮”是不是要摔跟头,果然在后面的初选中接连失误。

125928330022643403_副本

还有一篇深度报道《中国工匠与中国第一楼》,故事性很强,从一个人身上折射出特区人对全国的贡献。刚发布的一篇非深户购房的消息,我把它马上转给几位买不了房打算离开深圳的高管朋友。

739873747189884628_副本

声音

不知道“读特”的“视听”栏目是不是最受欢迎的,我觉得那个栏目可能会“老少通吃”,尤其是那个《聆听美文》。散文或者诗歌,是入睡前的一杯红酒,婉约柔和,美意美味。要是加个男中音朗读,男女搭配,那么这个特别的声音可能会走向全世界的华人圈。

835376628164671997

故事

作为一个前传媒从业者,我觉得中西方媒体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中国媒体善于说理,说大道理,而西方媒体善于讲故事。包括被中国人近乎迷信的“华尔街日报体”,讲大趋势前先来段小故事吸引人。也许是西方媒体善于讲故事,他们报纸受新媒体导弹的冲击,但没有中国媒体那么惨,其中最大的导弹防御系统就是讲故事。

“读特”上线后讲故事的特色明显,除了刚提到的中国工匠,还有损友在出外打工前的最后的晚餐是吸毒,机器人占领生产线等等,都蛮生动。

429419520595106062

港台

也许深圳与香港毗连,“读特”有特设“港台”栏目,给用户带来港台地区的日常生活气息。不过这个栏目也许应当加把劲,热点关注的还不够,焦点还没有聚起来。

可以理解其中的难处,但如果把港台大众对大陆的看法说说,大陆与港台在具体问题上的不同观点碰撞给显露出来,也许会促进两岸三地的互达互通。我相信“读特”是一定希望有港台用户,对吧?

实用

离开深圳好几年了,但我知道在深圳办事是比较讲规则的。“读特”经常发布一些实用信息,比如市民文化大讲堂什么时间开讲,如何在家门口的三甲医院看病等等,估计都很受市民欢迎。“有用的才值得关注”,这是关注移动媒体最主要的理由。

西方媒体总是从政府网站或者公共服务机构网站获得资讯,“读特”不妨再加一把劲。深圳有个“本地宝”网站,就蛮全面的,可以看看哟。

地气

“读特”还有一个重要特质是,无论报道还是评论,话语都很接地气,与读者平视或者仰视。其实,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话题,照样可以讲得深入人心。中国的传统媒体下滑很严重,我觉得可能与其表述方式有关联。

有篇评论文章《问责要出声,更要出手》,掷地有声,这是接地气的话;要是写成“有权必问责,失责必追究”这样正确的废话,那就成官话。《刮大风,下大雨,收衣服了!深圳明后两天又“变脸”》,这样接地气;要写成“明后两天有暴雨,局部大暴雨”,那就成专业术语——专家的话了。

作为一个老深圳,我希望“读特”保持接地气的品质,越做越红火,越做用户越多。

编辑 牧丫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