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港媒报道,香港大学学者利用新技术“激光诱导荧光技术”,首次根据恐龙的软组织影像,准确重塑“羽毛恐龙”的身体轮廓,为研究鸟类的起源提供了新信息。
文嘉琪博士在山东省天宇自然博物馆检视了超过二百件近鸟龙的标本,挑选出其中保存了特别组织的十几件,利用激光诱导技术详细扫描研究。
报道称,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助理教授(研究)文嘉棋博士联同合作伙伴,由3年前开始以新技术 “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利用紫色激光在黑房中扫描化石,刺激一些保留在岩石基质的皮肤原子,让骨头周围、肉眼看不见的软组织“在黑暗中发出荧光”,以揭示恐龙真正的外形。
文嘉棋博士在记者会上指出,与研究伙伴检视了超过200件近鸟龙的标本,是一种带羽毛、类似鸟类的恐龙,并挑选出其中保存了特别组织的十多件,定量重建的结果。而结果显示了该恐龙身体的各部分轮廓,包括翅膀、腿部,甚至眼部上保存完好的鳞片,为研究鸟类的起源提供了新信息。
文嘉棋又指,选用近鸟龙是因为这中恐龙有大量软组织标本可供考究,肯定性相对较高,也是现存最古老的似鸟物种,距离现今约有1.6亿年,生存于侏罗纪晚期,与古生物学家认为鸟类首次出现的时间接近,所以现在学术界正争论其到底属于恐龙还是鸟类。
文嘉琪博士。
他说,经过研究后,分别塑造出近鸟龙前爪、尾部及腿部等形状,证明该物种的体形以及羽毛生长情况,亦发现近鸟龙的翅膀形状和现代鸟类在各方面都很相似,但保留了一些看似原始的特征,如羽毛是较平均地分布,而不是一行行地排列,藉此研究恐龙演化历程。
文嘉棋表示,由于连细微的部分也能够很好地发光,故微细至皮肤的纹理也可看得清楚,而这些新发现为重新建构恐龙如何尝试飞行以至最后达至有飞行能力,提供重要线索。他说,除带羽毛恐龙化石,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描述鱼类、植物等。
来源 新华网、央广网
编辑 桂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