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吧?《长安十二时辰》甲胄原来是惠州制造的

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 谭琳 龚妍
2021-08-29 22:50
摘要

惠州有着这样一群人,传播着古代“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甲胄文化,他们还为2019年热播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打造了189套甲胄。

“没想到《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甲胄是惠州人做的!”在2021年南国书香节暨第十一届惠州书展的主会场——惠州新华文化广场,陈列着四套甲胄作品,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眼球。

鲜为人知的是,惠州有着这样一群人,传播着古代“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甲胄文化,他们还为2019年热播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打造了189套甲胄。

研究文献史料 “推理性复原”

在书香节现场,记者见到了该队伍带头匠人之一的何东明,共挑选了四套他和他团队的甲胄作品,与广大市民见面,均为从明初到明末时期的甲胄 。其中,一套外表金光灿灿的甲胄名叫“大汉将军仪仗甲”,是明朝早期高规格的甲胄,适合重大典礼使用。“它是代表中国古代非常了不起的尚武精神和武备文化,市民经常可以在影视作品中看到,但难以在现实中接触。”

甲,指铠甲;胄,指头盔。甲胄结合起来亦称盔甲。甲胄作为将士的防护性兵器,在冷兵器时代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防弹服,可以较大程度地保护将士身体免遭敌方进攻性兵器的重创,进而能够增强战斗力并给敌方以更猛烈的打击。

何东明介绍,制作一套甲胄的工序并不简单,在铸甲师的手中,一块原料需要经过划线、裁剪、塑形等多个步骤,最后才能组装成一套盔甲。比如,每副士兵们的胸甲由800至1000片铁片组成,重约10公斤,要花上3-5天的时间才能做成。而一名铸甲师单独完成一套甲胄,则需要3个月时间。

“一年的极限也就是50套,制作一套盔甲少则大半个月,多则几个月。” 何东明说,盔甲制作中不仅蕴含着古人的智慧,还可以看出那个朝代经济与文化的繁荣程度。西方到16世纪才出现盔甲,并且不是人人都有,而且形制也很简单,士兵需要自备武器,能有盔甲的都是有钱人,而在中国古代,连普通士兵都能披上整套盔甲,将军、元帅的盔甲就更不用说了。

除了要有精湛的手艺外,为了能够打造出一套高还原度的盔甲,铸甲师需要搜集大量的历史资料,尽可能贴近历史。为此,何东明不放过任何一个与甲胄有关的信息。为了寻找史料书籍,他最高的纪录是一年里大概阅读超过300本史书,跑遍全国各个省市博物馆、历史古迹,不错过每一个存有甲胄真迹和史料的地方。通过追溯、研究、思考的方法,慢慢地,何东明对甲胄有了一定的“推理性的复原”。

成功复原明代甲胄 火绳枪 一炮打响

孩童时代,不少人都曾有过“金戈铁马入梦来”的豪情,何东明也一样,希望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盔甲。

然而,一直找不到购买渠道,美术专业出身的何东明利用工作业余时间,从2008年开始开始,拜师学艺,打捞濒临失传的传统制作工艺。2014年,何东明成立一个以还原中国盔甲为名的“萧何国甲工作室”,又召集了几位和他一样有志于中国传统甲胄制作的年轻人一起干。何东明的甲胄仿制技术得到了博物馆专家的认可,在广府庙会南越王卫队的盔甲就由他制作而成。

2017年4月,何东明和央视合作,依照出土残片和火枪残片,复原明代甲胄以及火绳枪,用来介绍甲胄与火器的测试。这次复原工作在国内还是第一。“萧何国甲工作室”的甲胄修复手艺,一炮打响,不少业内相关企业慕名上门合作。

甲胄文化作为民族守护精神的代表,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何东明这次参展,就希望通过这些作品,带领市民读者领略甲胄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家国情怀。“希望甲胄文化能够走进寻常百姓心中,增强大家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归属感,激发出他们勇武精神、爱国精神,这是我最大的心愿。”何东明说。

记者了解到,随着汉服文化的不断发展,甲胄文化也迎来了春天。国内成立了甲胄联盟,从2018年开始,几乎每个月都会举办与甲胄文化相关的活动。在近年来动漫节、玩具展甚至车展上,都屡屡有盔甲的展示环节。这也让何东明的“萧何国甲工作室”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除了与影视公司、博物馆、文化节合作外,许多甲胄爱好者联系上工作室,定制属于自己的盔甲。也许,在未来,像Cosplay性质的甲胄文化类活动会步入大众的视野。

(原标题《想不到吧!《长安十二时辰》甲胄原来是惠州制造的》)

编辑 (冻结)刘桂瑶审读 吴剑林审核 冻结-党毅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