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23日,郑州再迎强降水,并平稳度过。据郑州当地媒体报道,在这一轮降水过程中,郑州市气象台借鉴深圳等地先进经验,采用“31631”气象预报工作机制,提高了精确预报的能力,充分发挥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据了解,深圳市气象局首创的“31631”气象预报工作机制以“预警+指引”形式,得到中国气象局认同,并倡导在国内气象行业中推广应用。
“31631”工作机制具体包括什么?又对城市防御灾害性天气有哪些作用?
城市治理与天气预报预警深度融合
记者从深圳市气象局了解到,“31631”这一串数字,是指不同时间节点的气象服务举措,这可以看作在城市治理中防御大尺度天气系统的“节拍器”——
“3”——在台风、暴雨等重大天气来临前,气象部门提前3天加密区域天气会商,发布(重大)气象信息快报,给出过程风雨预测、风险预估、预警信号发布节奏及防御建议;
“1”——提前1天预报精细到区的风雨落区、具体量级和重点影响时段,加密与应急、三防、水务、海洋等多部门联合会商;
“6”——提前6小时进入临灾精细化气象预警状态,定位高风险区;
“3”——提前3小时发布分区预警和分区风险提示,滚动更新落区、过程累计雨量、最大雨强、最大风速等风情雨情信息;
“1”——提前1小时发布精细到街道的定量预报。
“城市治理要求各项工作打出一定提前量,‘31631’就是让防灾部门及一线工作人员对气象服务节奏心里有数,依据尽可能精准的预报有针对性地进行安排部署。”深圳市气象局局长王延青介绍,这一预报机制的关键在于预报预警与应急响应间紧紧咬合的行动上,即城市治理与天气预报预警的深度融合。
气象预报构筑城市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在2020年6月6日至8日深圳迎战近十年来最强季风降水,以及2018年9月深圳迎战最强台风“山竹”的过程中,“31631”预报模式在每个时间节点上都巧妙发力,为构筑城市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去年6月6日至8日季风降水为例,这3天最大累计雨量665.3毫米,最大小时雨强98.5毫米,因主要影响时间在凌晨,防御难度加大。
“3”——6月3日,市气象局提前3天预报此次风雨过程。
“1”——5日,提前1天(11时20分)再次发布重大气象信息快报。市三防办组织召开视频会商会议。当天,市委、市政府向重点地区预置抢险救灾人员物资。
“6”——5日21时,发布临灾信息,提前6小时进入临灾精细化气象预警状态。
“3”——6日凌晨,随着黄色、橙色分区预警信号先后发布,各行各业开始有序行动。
“1”——7日5时20分,发布分区暴雨红色预警信号,预警提示精细至街道。6时25分,全市停课通知发出。
“防灾减灾,就是要精准预报、精准预判、精准预防,减少社会成本,增加防御准确性。”深圳市应急管理局综合防灾减灾处副处长王常效说,“气象部门是三防前端,是侦察兵,侦查‘敌情’准不准,通报及不及时,对于打好防汛仗至关重要。”
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全面对接36项专项应急预案
深圳为城市防灾减灾出台的系列法规、预案和各项具体指引、标准,是深圳气象“31631”预报机制成功运作的基础。
记者了解到,以地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自然灾害防治条例》和地方政府规章《深圳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为核心,深圳市颁布了《深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深圳台风暴雨灾害防御规定》《深圳市气象灾害公众防御指引(试行)》等若干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一方面从法律层面规定了气象防灾减灾责任体系,如明确气象防灾减灾“纵向”市、区、街道、社区和“横向”应急、水务、海洋、气象等部门的法律责任,明确防灾全链条“灾前、灾中、灾后”社会企业、团体组织、自然人等防御要求;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的法律效应。目前,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已经全面对接全市防汛防台风等36项专项应急预案。
但王延青也表示,“31631”服务模式比较适用于大尺度天气系统,在发生时间很短的骤发性强对流等小尺度天气系统的服务中则难以施行。为提升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和发布能力,今年以来,深圳市气象局采取“一体化风险研判、三级预警防线、分步精准发布”三项措施,按照“关注区、监视区、警戒区+责任区”构建大湾区强天气上下游三级联防联控圈,将强对流天气监测区域扩大到150公里至200公里,按照“首报要早、二报要准、三报要全”的思路进行递进式滚动提示风险,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分步递进式靶向发布机制,实现快速高效联动。
(原标题《深圳“31631”气象预报工作机制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