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语文作文的教学与传承更是由来已久。自隋朝出现科举制的雏形开始,作文就一直在选拔与应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作文是语文教育必要的一环,也是让许多学生和老师头疼的对象。在国家实施“双减”的教育方针和新学期即将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资深记者与作家蓝梭罗老师,进行了关于中国教育和中国语文作文教育的探讨。
“专业写手”盯上了作文教育
记者:蓝梭罗老师,又到8月中旬,接近开学季了。最近,媒体在讨论您的写作观,介绍您的“写作书旋风”。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您自己和这股写作课热度起兴的缘起?
蓝梭罗:我是资深社会新闻记者,在深圳新闻一线工作超过20年,我也是作家和中文学者,是深圳市大家写作研究会的一员。在做记者之前也当过语文教师,有着丰富的作文教学经验。直到现在,我每天都要写数千字。可以说,我是个“专业写手”。
约在2018年,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张正耀老师和蓝梭罗一起探讨,是否组建一个课题组,对作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现状开展一项课题研究。这个想法促成了江苏省教科院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学作文思维训练有效性研究”以及现在这其中的一份成果,《未来想象力——名师的126节作文课》的出版。
记者:这本书的内容和编排有什么特点,主要针对什么读者人群?
蓝梭罗:全国各地有20多位写作高手参与这本书的编写,其中有记者、作家、剧作者、主持人,也不乏语文名师,常年从事写作的人来教学生写作,妥妥的经验之谈,甘苦自知之论。
你翻开《未来想象力》这本书就可看到,每节课都设计了6-7个,甚至多达10余个小的环节,包括画脸谱、小辩论、拍微视频、读图、角色扮演、改写故事、小调查、搜集民歌故事、拓展作文等等,使作文变得有趣、有效。所有的写作其实都是学生自我完成的,所以作文训练就是引导和合作的过程。
这门课程作为深圳市慈善基金会、深圳市广电公益基金会、深圳市关爱行动基金会支持的公益项目,在广西、江西给2300多名语文老师作培训,受到极大欢迎。
记者:您并不是专门负责教育领域的记者,为什么会对语文作文产生兴趣?
蓝梭罗:在2019年3月,我和一帮公益伙伴来到了广西百色市,开展一个面向教师的公益培训活动。通过跟当地语文老师的交流,我们发现,语文课老师基本上都有不会教写作,怕教写作的问题。他们反映,学生们对写作没有热情,上课气氛十分冷淡,交上来的作文质量也不佳。在后来的多次活动中,我们也经常得到类似的声音。由此,目前中国的写作教育存在着不小的问题。我作为文字工作者,觉得有必要深入研究背后的问题。
“如果有时光机可以穿越几十年上百年时光,那时的课堂也与现在类似。”实际上我也在担心,现在的这种写作课堂和训练方式,毫不夸张的说,缺乏人文素质培养,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培育,缺乏审美能力训练,可以看到基础教育阶段的作文课堂已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中国巨大的经济、科技和社会进步脱节,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但是,家长和部分老师都是实用主义的,考试制度不改革,我们会不会踽踽独行,变成孤身一人斗风车的唐吉诃德?
记者:为什么您觉得目前的语文教学非改不可?
蓝梭罗:长久以来,大部分中国语文老师上作文课都是这样的:在黑板上写个题目,让学生直接写作文。收上来之后,写几句评语,然后念一两篇范文,这就算上完了。这个模式形成了一个闭环,周而复始。 这种教学模式,,毫不夸张的说,缺乏人文素质培养,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培育,缺乏审美能力训练,可以看到基础教育阶段的作文课堂已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中国巨大的经济、科技和社会进步脱节。很多老师也尝试了教学方法的改变,然而无论怎么变,还是换汤不换药。他们教学的本质依然是模仿式教学。
模仿式教学由来已久,可以说从孔子时期就被普遍应用。这种方法死板,不灵活,只能培养出应付“考场八股”的考生,而不是写手。如果在网络书店看一看,在线下书城转一转,就会发现,市面上出版的作文教辅,十有八九都是“中考满分作文”“高考满分作文”“作文素材”……这些出版物大行其道,它们的逻辑前提就是:只要模仿几篇高分作文,满分作文,自己就能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了。这是十分荒唐的。
从我的职场经验来看,近年报社有大量新人入职,如果他们只是按照模板学习写作,他们不但不会成为优秀的记者,甚至不能写出合格的新闻报道。接受了全日制新闻系训练的大学生即使到了单位,还需要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培训,这也反映了当下模仿式教学对文字工作界的荼毒。
什么是“理想的写作教学方法?
记者:那您认为什么是“科学“的写作训练方法?
蓝梭罗:”科学”的写作训练方法要满足几个特点:他需要有体系性,有效性,故事性,和人文性。体系性和有效性是让学生形成一个有逻辑的写作思维,就好像数学里的知识树一样,无论遇到什么题材和文体都能做到临危不惧,思路清晰。故事性则是增强学生讲故事的能力。写作很大程度上就是用笔讲故事,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很少有机会讲故事的。现代人讲故事的能力弱化了。让教学充满故事性,学生自然而然就掌握了说故事的能力。人文性是很重要的一点。现在的学生往往很难与文学作品产生深层次的共鸣,也就是读过书之后毫无感觉。如果教学不能做到人文性,学生就无法感受文学之美,可以说他们的大量阅读就是无效且没有意义的。只有满足这几点,写作训练才能称之为”科学”。
记者:不少教师认为文无定法,写作是无法教学的。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蓝梭罗: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其实也是很头疼的。作文教学改革的口号,喊了几十年上百年,但是,课堂现状并无实质的改变。即使现在比较先进、比较流行的“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读写融合”“读写共生”,实际上也还是模仿。大量的老师其实是在教学生写格式化的考场作文,也就是新式八股文。然而,写作,与数学、物理学、化学是一样的,它是一门科学。如果不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写作,不用科学的方法去训练写作,那么学生的作文是无法写好的。
许多语文老师其实本身也不擅长写作,他们甚至没有写作的习惯。但是,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就像游泳和足球一样,需要不断的练习。而教练也需要经常下下水,下下场。就拿这次的欧洲杯来说,最后决赛的两支队伍是英格兰和意大利,这两个队的主教练索斯盖特和曼奇尼年轻时都曾经是著名的球员。语文教师也是一样,不能光说不练,要
经常下下水、下下场。
“双减”与中国写作教育的现状
记者:您觉得“双减”政策对目前的语文教育有什么影响?
蓝梭罗:“双减“是指减轻学生的校内课堂学业负担,以及减轻学生的校外学业负担。从校外的角度来看,国家目前已经开始限制课外补习机构的发展,避免教育生态的恶化。从校内的角度看,“双减”政策实际上是增加了对老师教学水平的要求。在课时不变的情况下,既要让学生学到位,又不能增加负担,只有学生理解的更好才可能实现,而这恰恰要求老师讲课更清晰,课堂安排更高效。
(原标题《蓝梭罗谈中国语文作文教育 ——资深作家、深圳大家写作研究会会长蓝梭罗访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