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 | 光明法院着力缓解“送达难”,集中送达提速增效!

2021-08-17 22:00
收录于专题:我为群众办实事
摘要

“在送达时,有些当事人对司法机关存在抵触情绪,不配合送达小组工作

为解决民商事案件

“送达难、公告多”问题

6月底,光明法院成立全院

民商事案件送达小组

开展集约型送达行动

为化解矛盾纠纷提速增效

目前,集中送达小组已运作一个多月

效果如何?一起来看看~

集中送达小组6月底成立至今,累计外出送达84次,成功送达32次,送达成功率达38%。集中送达提升了我院民商事案件排期、开庭效率,有效缩短结案周期。7月份,本院三大民商事案件办案部门——综合审判庭、民事审判庭、光明法庭第1周的排庭总数为67宗,开展集中送达行动后,第4周的排庭总数达到86宗,排庭率上升28%。

这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是怎样取得的?

来听一听法官说~

“我们有硬件设备,更有坚强的毅力”

集中送达小组成立后,综合审判庭作为牵头庭室,便积极协调综合办公室、执行局、政治部,第一时间配齐送达小组所需的工作证、执行马甲、文件包、办公电脑及文具,最大程度地配齐集中送达小组所需的硬件设备,解决后顾之忧。

有了硬件加持,送达小组工作起来更有干劲了,为破解“送达难”,他们始终不放弃任何寻找当事人的机会,当事人搬家换工作、当事人给的地址与实际不符、天气恶劣路面湿滑……什么都不能阻挡他们的步伐,七月份,深圳天气复杂多变,送达小组的送达之路也颇不平坦。

送达小组的一位成员回忆道:“那天我们去当事人家里送达,正好赶上一场大暴雨,当事人住的城中村车停不进去,我们只好下车徒步走过去,即使打着伞,我们几个还是被浇成了‘落汤鸡’,到了门口我们又喊话又按门铃,过了半个小时,一位老人才把门悄悄打开一条缝问我们找谁,在我们说明情况后,她告诉我们当事人已经搬走,并给了我们地址,我们冒着雨再次出发,这次终于找到了当事人,把材料递到他手中……”

这样一波三折的旅程并不是个例,每一次成功送达的背后,都有送达组成员们辛勤奔波的身影。

“我们经过培训,沟通更有耐心”

与当事人的沟通,是送达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为提高送达组的业务能力,院里组织了多场培训,邀请分管院领导、经常外出的执行干警以及具有丰富审判辅助工作经验的内勤、法官助理进行授课,从司法礼仪、操作流程、突发情况应对等方面对送达小组成员进行全方位的岗前培训,在实际工作中,送达小组的成员们也在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为当事人答疑解惑。

“有一次是去某房地产公司送达,该房地产公司从来没见过法院开庭传票等材料。于是很多负责人来接待我们,并表示需要给他们一些时间研究下材料,我们为他们耐心解释情况,并说服他们签收法律文件,积极参加诉讼活动。经过半个小时的沟通,他们决定出了一位负责人先签收了材料,并表示开庭时一定到达。”

送达组成员回忆着送达过程中的故事,感慨颇多,通过送达与释法衔接,当事人对法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司法机关也更加信任。

“我们定期复盘工作,总结经验优化机制”

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每周定期召开1次工作例会,统计本周送达数据、现场调解案件数据,研讨本周遇到的工作难题,部署下周工作计划等。

“在送达时,有些当事人对司法机关存在抵触情绪,不配合送达小组工作。”在例会上,送达小组成员提出了最近遇到的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送达小组人员积极探索,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细化人员分工,一些成员向当事人普法,通过耐心细致解释,使当事人知悉、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努力让当事人积极配合,使送达工作顺利完成。对于一些严重抗拒的当事人,送达小组也琢磨出了应对的方式,他们先让对方冷静下来,对于适用留置送达的文书采取留置送达的方式,尽最大努力提高送达成功率。

送达小组的负责人刘锐法官表示,下一步,送达小组将与区网格办沟通协调,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借助基层一线工作优势,点对点精准查人找物,进一步提升民商事案件送达成功率。同时,大力借鉴兄弟法院先进经验,探索开展信息化送达工作。

(来源: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法院)

编辑 麦苗茵 审核 刘春雨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