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议汇|不敢“亮身份”的党员不合格

评论员 尹传刚
2016-03-25 07:05
摘要

极少数党员不敢亮出党员身份,是精神“缺钙”,沦为某种意义上的变色龙。有好处了就趋之若鹜,有“条条框框”了就唯恐避之不及。这样的党员不是合格的党员。

加入中国共产党,取得党员身份,这是多么光荣的事情。可实在有一些人,打心底里不拿党员身份当回事。有大学生党员毕业应聘时,羞于提自己的党员身份。湖北某市一个镇政府的王某某等8名党员干部为了出入境方便,隐瞒真实情况,将政治面貌填为“非党员”。针对一些党员“隐瞒党员身份”、“不拿党员身份当回事”现象,中纪委机关报昨日发表文章进行批评。本期“廉议汇”就该话题约请三位嘉宾进行讨论。

张贵峰(湖北荆门 职员):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身上存在的“羞于提党员身份”甚至“隐瞒党员身份”现象,是“心中无党”的一种体现。因为这些党员之所以这么做,事实上是因为他们完全将党员身份仅仅当成了追逐和满足个人利益的一种工具——只有当有利于实现个人利益时,才会想起和乐于使用自己的党员身份,否则,一旦无助于个人利益,则会对党员身份避之唯恐不及。如此极尽“惟利是图”之能事、把党员身份作为“趋利避害”工具的党员,显然不仅是“心中无党”,事实上也早已不符合一个合格党员起码应有的标准。

卞广春(江苏扬州 职员):党员干部巧立名目,违背党性原则和组织纪律,违反党章、党纪,不公开承认自己是党员,不能算是一个合格党员。

在全民奔小康的今天,党员干部应当毫不犹豫地以“我是共产党员”自称。共产党员,需要有一种强烈的身份意识和责任意识,也需要有一种自豪感和荣誉感。在越是需要党员,越是体现党员价值,越是需要奉献和牺牲,维护和保障国家、集体和群众利益的时候,越是要叫响党员的称号,亮出党员的身份。这样的党员,才称得上合格党员。

杨朝清(湖北武汉 高校教师):在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当下,对党员身份进行选择性忽略和回避,说到底是为了减少“紧箍咒”对自己的约束和限制。少数党员只愿意享受角色权利,却不愿意履行角色义务、遵循角色规范。没有了对党员身份的敬畏和尊重,缺乏笃定的文化信仰和强大的内心世界,“见风使舵”的党员,难免会进入权力失范的泥沼。对于这些不敢“亮身份”甚至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段违纪违规的党员,要加大规训和惩罚力度,提升违规成本。

特报清言

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

极少数党员不敢亮出党员身份,是精神“缺钙”,沦为某种意义上的变色龙。有好处了就趋之若鹜,有“条条框框”了就唯恐避之不及。这样的党员不是合格的党员。

当下少数党员干部产生了“身份麻痹”。交党费,嫌多;过组织生活,嫌烦;讲规矩纪律,嫌严……在社会上需要他做表率、干工作往前冲的时候,灰溜溜“向后转”自觉“靠边站”,一到提拔任用时,挤破头地往前冲。总之,他们要不要把党员身份亮出来,完全以自己的利益为标准。试问这些人,把党组织当成什么了?各取所需的俱乐部?还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大卖场?各级党组织要对党员干部进行经常性“身份提醒”,常常拎拎耳朵、念念“紧箍咒”,引导党员干部对自己的“基本身份”进行全面检视。

“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心中有党是放在第一位的,是其他“三有”的“总开关”。在战争年代、在急难险重面前,党员干部会自觉做到心中有党,冲在前列、干在前面,相比较而言,在和平时期、在长期执政环境下、在经年累月的日常工作中,特别在各种监督还不完全到位的环境中能否做到“心中有党”,成了一大考验。这就需要党员个人不断强化自我身份认同,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忌、行有所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