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海事局:高科技赋能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读特记者 杨丽萍 通讯员 常立伟 文/图
2020-03-02 18:24
摘要

深圳海事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疫”中,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在服务港航发展、优化监管手段、保障企业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圳海事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疫”中,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在服务港航发展、优化监管手段、保障企业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海温度:

互联网+海事,传递海事温暖

2月17日是深圳港航企业“线上开学”的日子。南山海事局“长志劳模工作室”成员杜健通过互联网直播,为辖区航运公司和船员讲授海事法规和安全管理问题。

“现在是疫情防控关键期,暂时不便走进航运公司开展常规培训。”杜健说道,“我们这次培训内容主要针对企业复工复产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通过互联网直播的形式开展授课,尽可能地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杜健顺利完成了这场特殊的授课。出乎意料的是,在这场云课堂上,海事部门与相对人的互动变得更多了,企业代表和船员纷纷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杜健也通过网络实时交流,一一为大家解答。课程结束后,团队还将课程录制了下来,形成可以反复回听的课件,培训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为港航企业管理人员和船员开展线上培训

“海事云课堂很新鲜,大家在一起学习参与度很高。为我们企业培训员工提供了不少便利,真的很感谢你们。”课程结束后,一位航运公司代表在评论区这样说。新鲜的云课堂带给船员的是全新的体验,这是“互联网+海事”的又一次成功运用,其实在疫情防控早期,“互联网+海事”就已经为船员提供了许多便利。

“过完年我想去办理船员任职,现在到处都在隔离,你们那还能办业务吗?”大年初一一大早,盐田海事局政务中心副主任李国平就接到了一通电话咨询。

根据以往经验,每年春节后都是船员任解职高峰期,到时必定会有大量船员来到政务大厅办理业务,怎样才能在保障业务正常办理的前提下最大程度降低病毒传播风险呢?李国平心里犯起了愁。

在反复梳理业务流程后,李国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不见面办理业务,就是最好的防控手段。仅一天时间,“海事之眼”微信小程序的服务端口便上线运行了,航运公司可以远程为辖区在船船员提交任解职申请,海事部门进行在线核对并录入管理系统,同时,还可以通过“深圳海事监管服务平台”加强电子巡查和船员任解职现场核查任务的派发,运用“海事之眼”人脸识别等科技手段开展船舶配员现场核查,成功实现船员任解职业务“不见面”办理。


研究开展“不见面”办理海事业务

“太方便了,科技的力量太强大了。”一位刚刚使用“海事之眼”成功办理船员任职的船员难掩兴奋。

特殊时期,深圳海事人始终不忘服务群众初心,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渠道,“互联网+海事”,正在为辖区企业渡过这个“严冬”送去深海温暖。

深海力度:

病毒要阻断,严格监管不能断

水运危险货物的正确装载和运输是关系到每一艘船舶、每一位船员航行和生命安全的大事,任何披着普通货物外衣的危险货物都可能成为安全隐患,影响航运服务链。

实施船载货物集装箱开箱检查是海事监管的重要手段。疫情当下,如何尽量减少人员聚集,又能保障企业复工复产,确保货物高效检查通关,港口航运安全有序?这成为了盐田海事局危险货物管理创新工作室成员彭勇平近期重点思考的问题。

彭勇平和团队成员反复研究后,探索出一套“零接触”远程开箱检查程序,通过远程网络在线视频的方式实施开箱检查。

经过充分的调研和筹备,2月11日下午,第一场远程开箱检查正式试行,与货主连线确认好集装箱状况、箱号和铅封后,彭勇平在盐田海事局指挥中心远程指导开箱单位检查人员做好开箱前的全面准备工作。开箱指令下达后,全景、近景、特写,在镜头不停有序切换中,三个集装箱的装箱情况和装载货物都一览无余,海事、货主和码头三方人员通过视频进行实时交流。

开展“零接触”远程开箱检查

直播结束,开箱检查顺利完成,这也意味着“零接触”开箱检查举措马到成功,原本需要海事部门、码头查验场人员、相对人三方在场的开箱检查,成功实现了三方隔离。“下一步,我们还要着手开发远程开箱监管平台,把好的做法进一步固化下来,更好地实施监管。”彭勇平说道。

除了远程视频技术,无人机监管技术也在这场战“疫”中大显身手。

“目前辖区企业都在有序复工复产,我们的监管任务也更艰巨了,传统的执法模式不可避免人员接触,因此我们想到了利用无人机实施监管。”盐田海事局指挥中心刘龙强介绍道。他站在岸边,熟练地操作起一架无人机向海面飞去,当无人机飞入一艘干舷较高的港内加油作业船舶时,船舱内的画面也实时传输到了指挥中心,海事执法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电子信息截屏取证。

与传统执法模式相比较,无人机监管具有视角更全、覆盖更广等优势。现场检查频次少了,无人机检查频次增加了,既能做到“无事不扰”保障企业正常生产,又能加强巡查监管确保企业生产合法合规。

使用无人机开展海事执法工作

利用科技创新优化监管手段,是深圳海事局实现严格安全监管不“断档”的利器,也是深圳海事人织起的疫情防控网,这张网全覆盖、无死角地守护着深圳水上交通安全稳定,为辖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的深海支撑。

深海态度:

坚守战“疫”,时刻不敢松懈

海事办公平台是一切海事服务与监管的基础。行政相对人通过深圳海事监管服务平台外网提交业务申请,海事执法人员通过内网进行办理。疫情期间,“不见面”服务需求越来越多,监管平台的稳定也关乎着执法流程能否正常进行。

“疫情防控期间,我们配备了专门力量优化并维护底层技术架构,” 深圳海事局科技信息处胡稚稚说道,“在内部办公平台方面,我们对移动账户进行了扩容,加上优化网闸数据交换功能,为移动执法、移动办公提供了科技保障。”在科技人的坚守下,深圳海事局实现了疫情期间移动综合办公平台和海事监管服务平台的双平台全时段零故障。

无论是“不见面”办理业务,还是“零接触”实施监管,这一切创新手段的成功实现,都离不开网络安全的支持。疫情爆发以来,不断有黑客组织采用钓鱼攻击方式,通过邮件进行投递,利用当前肺炎疫情等相关题材作为诱饵文档,进而通过相关提示诱导受害者执行宏命令,若不能及时管控,可能造成系统盘被删除、主机被远程控制、用户信息被窃取等危害。

为了保障海事公共信息平台安全,胡稚稚和她的同事们一直坚守在电脑前,“截止目前,多家境外黑客组织对深圳海事局外网发动了近1500次攻击,我们都成功阻拦了,还处理了威胁情报160余条。”她介绍道,在他们的坚守下,深圳海事局做到了疫情防控期间行政相对人提交的政务申请一条不漏,为战“疫”筑牢了科技防火墙。

科技创新不仅是企业复工复产的推动力,也是深圳海事局内部办公不断不乱的维持力,移动办公、视频会议、微信健康报告,这些依托科技诞生的工作新方式已经成为深圳海事人的战“疫”标配,信息化战“疫”也展现出深圳海事人的坚守态度。

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知道正常的社会生产秩序有多么可贵,深圳海事人利用互联网技术,以科技之智,担起守土之责,以创新之举,解决企业燃眉之急,为辖区企业复工复产筑起了坚实可靠的科技支撑。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记者 杨丽萍 通讯员 常立伟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