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镇街变阵释放什么信号?

南方日报
2021-07-21 10:57
摘要

从24镇街到23镇街,以撤镇的“减法”,来推动镇街统筹的“加法”。这是中山市精心谋划推动行政区划改革的“一小步”,也是打破传统镇街界线、开启全新统筹式发展的“一大步”。

中山市行政区划图迎来调整。

7月19日,中山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中山市部分行政区划变更的公告》。公告提出,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中山市行政区划调整正式实施,调整具体内容包括:撤销小榄镇、东升镇,设立新的小榄镇,以原小榄镇、东升镇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小榄镇的行政区域;撤销民众镇,设立民众街道,以原民众镇的行政区域为民众街道的管辖范围;撤销南朗镇,设立南朗街道,将中山港街道海滨社区的马安村划归南朗街道管辖,以原南朗镇的行政区域和马安村的范围为南朗街道管辖范围。

从24镇街到23镇街,以撤镇的“减法”,来推动镇街统筹的“加法”。这是中山市精心谋划推动行政区划改革的“一小步”,也是打破传统镇街界线、开启全新统筹式发展的“一大步”。

“哇,这是拉通大湾区的节奏”“小榄要做副中心了,这届政府魄力太强”“点赞中山!”……中山行政区划调整的信息,迅速得到了中山网友的积极反馈。

时隔16年,中山以一次开创性的行政区划改革,面向湾区未来城市竞合格局开启一段新征程。“两统筹”“一合并”,不仅体现了中山未来十年高质量崛起的决心,更是中山在“五年定百年”的关键时间点上,对于城市发展逻辑、发展空间重塑。以此为开端,中山的城市发展叙事,将向更宏大、更深远的层次迈进。

中山上一次这样的行政区划调整,还要追溯到21年前。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1988年中山升格地级市之后,通过一系列的行政区划调整,充分释放了中山镇级行政单位的活力,开启了一段属于专业镇的黄金年代。此后,中山镇街格局多年保持稳定。

在“3+4”重大产业平台开启了中山面向未来的新航程后,此次行政区划调整所改变的,绝不仅仅只是一镇一街的地理版图:推动火炬开发区与民众统筹融合发展,目的是打造中山创新发展主引擎;推动翠亨新区与南朗统筹融合发展,是要打造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阵地;推动小榄、东升合并成为新小榄镇,是要做大做强西部城市副中心。

酝酿已久的行政区划调整,对中山来说意味着什么?从邻市佛山的案例中,我们更容易看清这一改革对城市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市经历过两轮重要的行政区划调整。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赋予一些经济强县更大的管理权限,国务院先后批准顺德、南海、三水、高明撤县设市(县级市),由佛山代管。县域经济发展解开束缚,各县级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佛山的市级统筹力相对减弱,中心城区逐渐无力组织规划各区域的整体发展,逐渐演化为一种形式上的“代管”。“诸侯割据”愈演愈烈,逐渐产生了土地失控、恶性竞争、重复建设等问题,制约了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影响到区域整体协调全面进步。

2002年底,佛山市启动行政区划调整,由佛山代管的县级市顺德、南海、高明、三水,撤市设区成为佛山下辖的区。经历一个轮回,佛山市正式形成“一市五区”的行政区划架构。

这次行政区划调整后,“大佛山”重新出发,市级统筹力大大增强,制造业迸发出新的活力,区域协调发展形势更加稳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2019年,佛山市GDP达到10751.02亿元,成为全国第17个、广东第3个经济总量超万亿的城市。

佛山用改革实践说明了一个道理:行政区划调整,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同样以镇域经济见长的中山,与佛山遭遇的发展瓶颈有诸多相似之处。

当前,中山已经打响了重振虎威攻坚战,产业转型升级进入了爬坡越坎的重要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要走好这段上坡路,中山必须放开手脚实施一轮全新的行政区划调整,打破传统专业镇“各自为政”的内耗局面,开启全新的统筹融合协调发展局面。

改革的指挥棒,决定着城市的去向。

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通过行政区划改革推动城市能级全面提升,显然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首要目标导向。

“高桥深隧”跨越伶仃洋加速延伸,珠三角城市群正前所未有地紧密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在深中通道通车前的窗口期,中山必须完成区域发展架构的调整,以最佳的姿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如何通过行政区划改革,提升城市能级?是中山当下需要面对的最紧要问题之一。

将视野转向长三角,3个月前,杭州为中山作出了示范。

不同于一些地方采取撤县设区的做法,此次杭州行政区划调整,仅对“老区”进行了重新组合,实施存量优化。行政区的总面积和数量均保持不变,但是改革的意义却非同一般。

总的来说,杭州通过这轮改革解决了内外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首先,对内,通过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杭州重点解决了各行政区之间空间等发展资源要素不均衡的问题,为原本“太小”的原上城区、下城区和拱墅区扩容,为“太大”的原余杭区等区域“瘦身”,让区域发展步调更加协调;第二,围绕扩大开放的主线,杭州通过行政区划调整,重塑了对外窗口,使城市多中心的功能性空间结构更加清晰明确。

例如,新的余杭区将打响品质之区、文明圣地等城市品牌;新的临平区则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打造融沪桥头堡、品质新城区;钱塘区则将剑指长三角地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浙江省标志性战略性改革开放大平台。

中山作为全国仅有的几个不设县区的地级市,虽与杭州行政区划架构有所不同,但是驱动改革的内因却是相似的。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镇域经济模式的固化,中山经济发展空间逐渐被多年未变的镇街行政架构“锁定”。镇街缺乏统筹发展的全局观,市级统筹力又难以跨越镇街界线,镇街空间规划不协调,产业布局不合理,成为制约城市升级发展的内在瓶颈。

同时,在“双区驱动”战略背景下,中山迫切需要深度整合发展空间,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对外承接大湾区资源辐射,接轨大湾区发展步伐。

换句话说,中山同样需要通过一轮行政区划改革,从内外两个维度解决当下发展最紧迫的问题。

从哪里改起?最难的,是第一步。

经过多年筹划,中山将此次行政区划改革的标的落定在了6个区域。这其中既涉及作为功能区存在的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又涵盖小榄、东升、南朗、民众4个传统意义上的建制镇。

当湾区各大城市布局的重大发展平台集中落地在珠江口时,高端创新资源正在珠江口两岸加速集聚。在全新的环湾布局中,中山要真正拥抱机遇,必须打造新的发展平台,为城市未来发展腾挪新的空间。这个空间,既包括承载产业经济发展的物理空间,也包括容纳产业转型升级的格局空间。

迈出最关键的第一步,中山此次的涉及多个镇街的行政区划调整,最终指向了三个决定中山未来发展高度的区域: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以及新小榄镇。

其中,此次镇街统筹的两个重点区域,都位于中山东部片区。这里是深中通道在珠江西岸的第一站。位居深中通道的西登陆点的翠亨新区,是中山派出参与大湾区城市对话的主选手,它的对话对象,是深圳前海、广州南沙、东莞滨海湾新区、佛山三龙湾;火炬区则是全市创新发展的“火车头”,承担着高质量发展动力供给的重任。

近年来,火炬区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不断下降,主引擎的驱动力有所减弱。背后的症结就在于发展空间瓶颈。翠亨新区目前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的区域,也仅限于面积20多平方公里的起步区。

目光转向中山西部,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工业重镇小榄,承担着全市探索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任。由于镇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空间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因素,小榄等镇也面临着工业用地短缺的困境。

这次行政区划调整和镇街统筹之后,火炬区实现面积扩容近2倍,万亩级连片可开发土地将为创新“火车头”提供充足的动力提升空间。同时,作为过去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相对弱势区域,民众也将依托火炬区的带动,实现产业转型。

翠亨新区统筹全市面积第一大镇南朗之后,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也拥有了广阔腹地,承接大湾区产业发展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同时,在新区未来之城加快建设的同时,南朗作为伟人故里的文化底蕴也将融入城市血脉,为中山树立一张兼具现代气息和人文底蕴的城市封面。

原小榄镇、东升镇合并后,新的小榄镇面积也扩大了近两倍,不仅有利于整合区域内的产业发展资源,也将为产业重新布局提供更广阔空间。

从产业协同的维度来看,火炬区和翠亨新区代表着中山未来参与大湾区建设发展的新生力量,而小榄、东升则代表着中山产业经济发展的优势存量;从空间区位的维度来看,两大片区则是中山区域版图的坚强两翼,支撑着中山全域协同发展格局。

这次行政区划调整和镇街统筹,不仅“一揽子”地解决了中山“双核”和西部城市副中心发展空间扩容问题,为承接大湾区发展资源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两统筹、一合并”也大力推进了中山产城融合步伐,围绕“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中山向接轨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又迈进了一步。

时代的宏大故事,往往从小处讲起;城市的发展转折,也往往在悄然间发生。

去年10月,中山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体讨论了《中山市重大产业平台划定实施方案》,“3+4”重大产业平台建设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通过全市“一盘棋”和跨镇跨街统筹,中山划定若干个万亩产业平台,推动产业升级、空间提质和产城融合。未来5年、10年的中山格局,将由从重大产业平台这把“钥匙”开启。

这是一条攻坚克难的征途。

改变的第一步,落在了火炬,翠亨和小榄。这既符合实际情况,也显示出中山“求变”的决心和魄力。

从实际情况出发,火炬、翠亨、小榄等行政区划调整条件较为成熟,对于“扩容”的诉求也更加迫切。

从区位、面积、产业与经济等方面来考量,这些区域既代表了中山的过去,也承载着中山的未来;既是中山打破行政壁垒的先行兵,也是再创城市发展新高度的创业者。

随着“两统筹”“一合并”的落地,“主引擎”火炬开发区在土地空间上蜷缩多年的手脚有了向北伸展的空间;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翠亨新区获得了更加纵深的发展腹地;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GDP总量超420亿的新小榄镇将带着雄厚的产业基础与广阔的发展空间,走上湾区强镇的竞争舞台。

从东至西,中山两翼崛起。涉及6个区域的行政区划调整,呈现强弱联合、以强带弱的特征。以珠江口为中心的大湾区经济版图上,中山正奋力打造更加强大的经济单元,以作为参与湾区发展平台强强对话的筹码。

这是一次不惧风雨的行进。

环顾珠江口,前海惊涛拍岸的发展潮,南沙一飞冲天的凌云志;横琴以开放之门拥抱未来世界,东莞描绘滨海蓝图参与全球竞争;佛山向三旧改造要空间奏响改革强音,惠州落下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恢弘手笔,江门迈出发力大平台大交通的铿锵脚步。

在中山,一个全新的“3+4”重大产业平台格局正在重塑城市发展新逻辑,而新的行政区划调整就是这个新逻辑的起笔处、关键点,它将为重大平台的发展赢得更广阔的腹地和空间。

虎啸谷风起,有了更高的起点,中山方能跃向大湾区的星辰大海。

(原标题《南方观察|中山镇街变阵释放什么信号?》)

编辑 编辑-张玉洁(客户端)审读 韩绍俊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冻结)李林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